来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8761
三天的密集型会议,早出晚归,没有时间旅游,好在离开布鲁塞尔前还有一天空余。周五我让宾馆帮忙安排最后一天的旅游行程,定为周日上午布鲁塞尔城区游,下午布路日之行,一共50欧元。说好上午9:30旅游车来接人,晚上七点左右再送回来。前一晚开完大会,整理好随身要带的物品(干粮、水瓶、现金、伞、相机等),周日早上饱餐一顿早饭,就准备出发了。不过,接人的车9:50才姗姗来迟,原来是辆小面包车,负责把游人送到市内游的两层敞蓬大巴上。
这种大巴在18个景区设有站点,买票(18欧元)后24小时之内都有效,可以随上随下,每处爱逗留多久就多久,非常适合希望自由行动、机动安排的单人游和家庭游 。不过,我因为下午另有安排,在布鲁塞尔的每个景点也只能蜻蜓点水,无法下车。观光大巴有两层,大多数游客愿意坐顶层,因为上面是露天,视野广,照相效果好。不过也有缺点:风吹日晒不说,下雨就更有点麻烦了。上车后可以自行挑选车内提供的地图和车次时刻表,每位游客还发一副耳机,每个座位前方装有广播设备,插孔、语言选择和音量调节的旋钮等一应俱全。这是为各国游客服务,提供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和日文的导游说明。
大巴离开市中心时,天上突然开始下雨。司机的助手跑到顶层来,摇动手柄,使用竹竿,拉上黄色油布的顶棚。这下子,照相受到影响了,不过广播中的解说词照旧进行,告诉我们比利时的历史: 1830年比利时独立建国;二战时期当时的国王对德国不战而降,和王室成员被软禁于王宫;目前比利时只有2%的人口从事农业,大部分从事工业和服务业;民众生活水平高,不但基础教育一直延续到18周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很多。
出了市中心,公路两边浓荫夹道,大树参天,估计不少在百岁以上,有的树叶一直垂到大巴二层的顶上。我们先开到比利时1958世博会的旧址,当年的建筑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两个:一是比利时人设计建造、代表原子解构的不锈钢雕塑(atomium),虽然天空还下着小雨,还是能清清楚楚看到亮晶晶的雕塑。另外就是“美国剧场”,现在还作为音乐厅使用,坐落在世博旧址的边缘。从世博旧址往回开,经过比利时国王的居住的宅邸,可惜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对着宫殿、铁栅栏和纪念碑从车上照了几张相。比利时国王当年建造的中国亭和日本亭,因为没下车也没看到。连著名的圣麦克尔大教堂也只能从窗户里照了张相片,教堂正面墙上精美的浮雕、哥特式的巍峨尖顶都只能是惊鸿一瞥了。
幸好一会儿雨止,太阳在云层背后若隐若现,于是顶棚又被打开。我们开过运河边的仓库地区,解说词说比利时是个人口和商品集散、流通的国家(“transit country”),是拉丁裔和日耳曼裔文化在欧洲的分界点。法国、荷兰、德国等地的商品多半从这里中转再外销 。此时大巴正经过布鲁塞尔的钻石商店、金融行业、精品店集中的地方,周围有不少“新艺术”(Art Noveau)风格的建筑,即用色调淡雅的砖块建造的、线条自然流畅的房屋。我们又从小街上穿过,解说词介绍说这里是著名的比利时建筑家荷塔(Victor Horta)的故居,现在已经是个博物馆。荷顿是把“新艺术” 风格介绍到比利时的大家,以后又设计建造了“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建筑。不过,他一反“装饰艺术”建筑强调几何对称的习惯,别具匠心地用各种金属、玻璃材质装点房子的外部,在严整中凸现华丽热烈。再往前,就到了欧盟议会、欧盟部长会议(Council of Ministers)所在的大楼,与周围传统风格的建筑不同,这是玻璃钢筋的现代大楼,线条流畅纤细,和周边的古老建筑相映成趣。
最后到了为庆祝比利时独立50周年而建于1880年的“胜利门”博物馆区。“胜利门”类似于法国巴黎著名的凯旋门,也是一个拱门上方雕刻有象征胜利的战车。如今这里的大片绿地早被开辟成公园,因为是周末,居民扶老偕幼,牵着小狗、提着野餐来这里休闲的很不少。灿烂的阳光下,远方的喷泉熠熠生辉,树荫婆娑,的确是个好去处。最后一站是比利时王室的“大宫”(grand palace),实际上王室成员并不住在这里,而是开放为免费的博物馆,让游客欣赏:很遗憾,我得赶着去布路日,没法逗留。
两个小时的布鲁塞尔市内游,虽然走马看花,但多少得以了解比利时的历史文化掌故,欣赏到风格迥异的各色建筑。下次再来的话,大皇宫、胜利门之类的地方一定要多做停留,这次可惜时间不够。为日后留些念想也好,就算是缺憾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