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http://www.yayabay.net/blog/space.php?uid=5213&do=blog&id=8360
去年荣幸地获得机会,可以在本校人类学系上一门课,学习“人种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的学术方法(见《再教育》)。下周四才开学,不过教授这门课的同事前两天已经给全班发伊梅儿,交代下周要做的准备工作了。我一看,大致有以下三项:一是预先设想本学期要从事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即,在什么地方进行什么样的观察和采访,准备同教授讨论;二是上课前去本地农业集市,实地考察以后写一篇报告,第一次上课时交;三是下周末准备去州府参观一个大型展览,题目是美国种族观念的发展史,学校提供交通工具并且付门票钱,教授要大家考虑人类学是怎么被用来定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和阶级区分的。
长长的一个伊梅儿,看得出来这位同事费了一番心思。提前一周就给学生发信,也说明她对这门课的准备非常充分、细致。看来,今年我不仅能学到人类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向她学习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了。不过,我对怎么写田野工作的报告不太了解,所以又写伊梅儿向她请教,今天下午去她的办公室谈了一下。她说班上的学生大多是没有多少人类学基础,而她故意不给详细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怎么写出最好的报告。这位同事果然用心良苦。我们还简单谈了一下我打算做的采访任务,她提出了几个很中肯的建议,让我觉得在她的课上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这两天自己要教的课也在开始准备了,更新网站、准备时间表,还要和南大的同事交流。今年本系来了四位新人,估计开始的磨合期会有些磕磕碰碰的,每次都是如此吧。记得同事C曾经抱怨,每年暑假结束重新上班,都会感觉到一种“文化的冲击”(cultural shock)。我的反应虽然没有他那么强烈,但肯定也需要一段时间重新适应全天工作、杂事不断的生活。
长长的一个伊梅儿,看得出来这位同事费了一番心思。提前一周就给学生发信,也说明她对这门课的准备非常充分、细致。看来,今年我不仅能学到人类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向她学习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了。不过,我对怎么写田野工作的报告不太了解,所以又写伊梅儿向她请教,今天下午去她的办公室谈了一下。她说班上的学生大多是没有多少人类学基础,而她故意不给详细的指导,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怎么写出最好的报告。这位同事果然用心良苦。我们还简单谈了一下我打算做的采访任务,她提出了几个很中肯的建议,让我觉得在她的课上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这两天自己要教的课也在开始准备了,更新网站、准备时间表,还要和南大的同事交流。今年本系来了四位新人,估计开始的磨合期会有些磕磕碰碰的,每次都是如此吧。记得同事C曾经抱怨,每年暑假结束重新上班,都会感觉到一种“文化的冲击”(cultural shock)。我的反应虽然没有他那么强烈,但肯定也需要一段时间重新适应全天工作、杂事不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