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悲情”二字是我强加给哈利法克斯的。因为从我读到的资料里,感觉这个城市有点背。让人一想到她,就会不自觉地跟“坠机,沉船,大爆炸”联系到一起。再就是,历史上曾经有带着血泪史的百万移民从这里登陆加拿大,二战期间陆续有近百万加国士兵从这里奔赴欧洲战场,这些听起来甚至有些悲壮的感觉了。总之,Halifax is more than a city, more than a seaport, and more than a provincial capital。
1917年12月6日清晨,一艘装满40万磅TNT炸药的法国船只“Mont Blanc”正准备进入Halifax,在狭窄的航道上与一艘反方向出港的比利时船只相撞,当即燃起大火。法国船上的水手马上弃船乘救生艇逃命,眼睁睁地看着“火船”滑向港口方向。(不是这艘,这是我在港口随手拍的仿古大船)
1
短短几分钟后,军火船爆炸,当场炸死2000余人,炸伤10000多人。爆炸的威力据说仅次于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的当量,离现场80公里远的人家玻璃都被震碎,400多公里外都有震感,爆炸船只的一只半吨重的锚居然飞到了3公里外。(也不是这只锚,这是酒吧门口的装饰,被我拿来充数的)
2
对于这场人为灾难,很多地方的人民都伸出了救援之手,据说当时连中国都进行了募捐,其中最重要的支援来自麻州的波士顿红十字会,在人力物力方面都给与了很大帮助。作为一种enduring thank-you,从1971年开始,哈利法克斯每年都要送一颗大圣诞树给波士顿,住在波士顿的朋友可以留心一下,这棵树就在Boston Common。
下面要说的是另一起跟哈利法克斯有联系的重大事件。1912年4月14日,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当时被形容为unsinkable ship)载着2227名船员和乘客,从英国南安普顿往美国纽约进行她的处女航。在离哈利法克斯500海里处撞上冰山,“My god, the Titanic has stuck a berg”,当时船上的报务员如是说。(哈利法克斯Public Gardens里的泰坦尼克号模型)
3
三艘哈利法克斯附近的船只立即前往救援,但由于鞭长莫及,最快的船赶到时,泰坦尼克号已葬身大西洋底。1500多人丧生,只有702人被幸运地救起,大部分为妇女和儿童。除被家属认领走的遗体,其余的死者分别被埋葬在几个不同的墓地,其中最大最集中的是Fairview Cemetery。这个墓园交通不便,从地图上看距离downtown不近。但我这人只要不是在旅馆枯坐,去哪里都行。于是我一不做二不休,毅然决定暴走近两个钟头去一趟,一路上再也没见到第二个游客。
4
这里埋葬着121位泰坦尼克号上的遇难者,可以说是他们的final resting place。泰坦尼克号游轮的东家,the White Star Line,支付了全部丧葬费用。
5
我那天很lucky,刚到没多久就碰上一个guided tour,厚着脸皮蹭听了几段。
6
当遇难者的遗体刚从大西洋打捞上来的时候,由于身份无法确认,每个人都给了一个编号。考虑到没人能在如此寒冷的海水中撑过24小时,因此每个墓碑上的遇难日期都是同一个日子,1912年4月15日。
7
若后来某个遇难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就再在墓碑上补刻上名字。
8
也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后来自掏腰包,重新修一个更大的墓碑。
9
这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大概是编号为227的墓碑,得名于1997年卡梅隆执导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J.Dawson就是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男主角的原形,当然真人版的Jack是不是也如莱昂纳多般帅气,有没有在船上演绎出那段生离死别的爱情就无从考证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真人其实不叫Jack,而是Joseph Dawson,来自爱尔兰,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名锅炉工。影迷们可不管这些,他们宁愿相信这个美丽的误会,被影片中的爱情所感动,被男主角的英俊所迷惑,也就是爱屋及乌吧。所以这个墓碑前经常是鲜花不断,偶尔还会发现电影票的票根。
10
顺便提一下,电影里那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提琴手,就是直到船快沉没时还在演奏那位,也是一个真实人物,叫John Clarke,他被埋葬在另一个墓园。
这个墓园里另一个比较知名的墓属于一个unidentified child victim。这么多年来一直没人来claim这个小孩,但这似乎更激发了生者的爱心,很多人会带着鲜花,玩具和公仔前来。
11
直到2002年,经多方考证,终于发现上面那个Unknown Child来自芬兰,遇难时才13个月大。但更不幸的是,与他同船的妈妈和四个哥哥也在这次海难中葬身海底,无一生还。
12
不少墓碑上的铭文情真意切,读起来很令人感动。
13
14
15
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的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故事或历史背景,可以考虑参观Maritime Museum of the Atlantic。博物馆里有专门的泰坦尼克主题展览,包括一些打捞上来的泰坦尼号遗物。
哈利法克斯以西40公里有一个全加拿大最有名的小渔村- Peggy’s Cove。此地的长驻居民约50(为保护景点的原汁原味,当地政府已不再允许外来人口搬迁至此),没有公共交通可以到达,如果你没有车,就只能打taxi或跟随旅游大巴前往。此地的主要景致是一片礁石延伸入海,一座红白相间的灯塔建于巨石之上,里面有个加拿大唯一的灯塔邮局,可以盖上独一无二的灯塔邮戳,寄张明信片给远方的朋友。旅游书上说Peggy’s Cove是one of the busiest tourist attractions in Nova Scotia,并且建议早上10点以前造访,赶在成串的旅游大巴到来之前。一听这个我就皱了眉头,旅游中最不喜欢吵吵闹闹的大巴团。正巧遇到一个在苏州教过两年英语的加拿大人,我问他“我已经在纽芬兰看了无数灯塔和小渔村,还有必要去看这the most-photographed lighthouse吗?”,他倒也痛快,“那就别再浪费钱了”。你看,老话说“听人劝,吃饱饭”,所以这个景点被我skip掉了。
离Peggy’s Cove 1公里远有个The Swissair Flight 111 Memorial,不知大家是否还能记起当年这起悲剧?1998年9月2日,瑞士航空111航班刚从JFK机场起飞不久就发生大火,然后坠毁在哈利法克斯附近的大西洋里,机上249人全部遇难。由于这个航班每日往来于纽约和日内瓦,联合国两个常驻地之间,所以也被称为“the UN.shuttle”,据悉遇难者中确有几位联合国高级职员。
哈利法克斯有个Pier 21,这可不是一般的码头,它的地位很特殊,相当于Ellis Island之于纽约。因此又被称作Canada\'s Immigration Museum。
16
70年代以前,加拿大吸收的移民以欧洲为主要来源。1928至1971年间,Pier 21主要用来停靠横渡大西洋的邮轮。此外,二战前后也有不少难民从欧洲或世界其他地方通过这个front door踏入加拿大的领土。
17
作为盟国的加拿大,在二战期间有近50万将士从这里出发奔赴欧洲战场。
18
哈利法克斯是加拿大最大军港,二战期间港内停泊了无数军舰或改装货船,场面甚为壮观。
19
在博物馆参观期间,我还学会了一个新词 - War Brides。原来二战期间,加拿大官兵不仅在欧洲打击法西斯,不少人还忙里偷闲在英国等地娶了媳妇。战争结束后,有约5万欧洲军嫂也随她们的兵哥哥荣归故里,定居加拿大。
20
Pier 21门前展示了一节火车,很多新移民一下轮船就做着这趟列车奔赴新生活去了。
21
这位讲解员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本是匈牙利人,二战期间欧洲战火连绵,民不聊生。他有一亲戚早年移居加拿大,给他写信说要不你来北美吧,这儿遍地是牛奶,管你能吃饱。于是他就坐船来到了加拿大,后来成为一名飞行员,退休后发挥余热,在博物馆里现身说法,义务讲解。
22
两位女工作人员穿着早年的装束,模拟当时移民局官员工作的情形。你若随身携带了护照,她们可以帮你盖个戳,当然属于“到此一游”性质的。
23
博物馆里有个30分钟的电影 – “Ocean of Hope”,展现了当年移民如何历尽艰辛,飘洋过海投奔新生活。坐在我边上的两个老奶奶大概是触景生情,哭得稀里哗啦的。
24
博物馆里储存整理了2000多个移民故事,以及500多部口述实录的interview,有好多专门的小房间,你可以坐在里面静静观看。另外一些房间布置成火车车厢的样子,墙上滚动播放着车窗外的画面,还配有隆隆的火车行进的声音,感觉很真实。这是早年移民坐船来加拿大时携带的行李。
25
Pier 21是个popular的景点,很多hop on hop off的观光巴士都停经这里。
26
码头上见一挺有意思的标语,鼓励大家看海,看景和“被看到”。
27
不论在哪个城市,港口和码头都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下面这些couple都属于“被看到”的。
28
29
30
31
32
33
34
既然本文以悲情开篇,索性再以悲情结尾。The Old Burying Ground是哈利法克斯最古老的墓地,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看来今天跟墓地杠上了)。
35
哈利法克斯最早的居民差不多全埋这了,12000多人,但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墓有headstones。
36
有的墓前有雕像,有的碑上有照片,有的则是不着一字。
37
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抵如是。
38
遗迹这种东西,固然还是要阴雨天,且人丁稀少的时候才格外有感觉哇。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