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贵族往事: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图)

大千世界,趣闻横生,细细品尝,回味无穷。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回望半个世纪前的西藏民主改革,在占当时总人口95%的农奴获得翻身解放的另一面,是旧统治阶级的消泯。

  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据统计,西藏的旧贵族世家有大约197个。他们曾与地方政府、寺庙并称三大领主,在旧西藏的政治生态中,作为官家和寺院上层僧侣的基础而存在。

  旨在消除剥削、实现平等的民主改革,必然带来贵族阶层的彻底消亡。但是无论在1959年之前,还是民主改革开始后,中央政府都对西藏的贵族集团付出了极大的宽容和耐心。

  即使是在1959年部分贵族参与叛乱后,毛泽东同志仍表示:“对那些站在进步方面主张改革的革命贵族,以及还不那么革命、站在中间动动摇摇、但不站在反革命方面的中间派,我们采取什么态度呢?我个人的意见是:对于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庄园,是不是可以用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办法,即实行赎买政策,使他们不吃亏。比如我们中央人民政府把他们的生活包下来。”

  根据民主改革的相关文件,对于没有参加叛乱的贵族,采取赎买政策后,他们不仅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赎买金,而且被吸收和安置到各级政府、政协、佛协等机构工作,发给工资。而改造后的参叛贵族也获得了安置。  

750) this.width=750" />
  
西藏贵族往事

  前半生经历坎坷、差点因贵族斗争而身受酷刑的拉鲁·次旺多杰说,现在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当旧贵族的背影渐渐远去,他们的子孙,与当年的农奴为邻、结友,享受着自己的平凡人生。

  旧西藏的贵族体系,于今而言显得陌生而复杂。本刊这组报道,特意在旧贵族的4个层级中各选一例,尽力还原历史的一角。

  拉鲁家最后的贵族

  “现在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这是我经历了这么多事和经过这么多年后得出的结论”


  拉鲁·次旺多杰的美好记忆,有相当长的一段是关于拉鲁嘎彩的。

  这片林苑因为它的主人—— 两代达赖喇嘛家族的曲折身世,也带上了不一般的色彩。

  拉鲁嘎彩位于布达拉宫以北约1公里的地方,树林丛丛,水草丰美,像块浓绿的毡子。这片六世达赖喇嘛的宴游之所,在200多年前成了贵族拉鲁家的封地。

  12岁的次旺多杰,在1926年离开自己家,继承了这块土地,也继承了拉鲁这个古老的名号。

  在他的印象中,这里日照很好,温度适中,春天来得很早。大小池沼星罗棋布。拉鲁嘎彩的原意,就是“龙与神的少男少女们游乐嬉戏的林苑”。

  拉鲁家族,属于旧西藏最高等级的贵族“亚”。“亚”的住地,甚至也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尧西”。


  这块面积6.6平方公里的林苑,现在几乎扩大了一倍,成了远近知名的“拉萨之肺”—— 拉鲁湿地。在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过亿资金投在这里,呵护着藏蒿、野荷、芦苇,还有翩飞的斑头雁。

  贵族的合并

  83年前,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宠臣龙厦·多吉次杰,把儿子次旺多杰送进了拉鲁家。

  作为西藏最高等级的贵族家族之一,拉鲁家却似乎一直被男性继承人的匮乏所困扰。

  1762年,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坐床,拉鲁嘎彩被划定为其家族的住所。这个即刻显赫起来的家族,还获得了土地,八世达赖喇嘛的父亲被授予“辅国公”爵位,整个家族则获得了房名“拉鲁”。一个标准的“亚”贵族就这样诞生了。

  然而,第一个拉鲁家族的家长去世很早。他的兄长和侄子相继承袭了公爵封号。但是到了1789年,随着没有嗣男的侄子死去,这个“亚”家族的父系就这样中断了。

  据拉鲁·次旺多杰讲,八世达赖喇嘛的母亲于是向达赖喇嘛提出要求,由她继续管理整个家族的产业。她随后与西藏地方政府的一名官员结婚。但是根据规制,他们的后代已经无法继承公爵,只是得到了一般公职和普通贵族身份。整个家族的政治活动和利益范围也逐渐收缩。

  又过了68年,赤列嘉措成为十二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依照惯例,政府必须要为新的“亚”家族划定土地。但是不到100年间就有5代达赖喇嘛更迭,要划拨大量土地满足这些新兴贵族,政府不免捉襟见肘。而这时,拉鲁家族再一次断嗣。于是,新的达赖喇嘛家族被并入“拉鲁”家族。

  两个“亚”贵族的合并非常平静。十二世达赖喇嘛的一个兄弟继承了公爵,并转给自己的儿子晋美朗杰继承。

  晋美朗杰先后与大贵族厦扎家族的三姊妹成婚。三姊妹中的小妹央宗次仁,与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兄弟“朗顿公”相好并有身孕。但因“朗顿公”有家室,只好带着儿子平措热杰嫁给了姐夫。

  晋美朗杰无后嗣,平措热杰就成为了拉鲁家族的合法继承人。此时,十二世达赖喇嘛的父系其实也中断了。


  而平措热杰死后仍然没有男性继承人。央宗次仁—— 一位女性只好成为这个家族的家长。拉鲁家再次面临无男人袭位的窘境。

  就在这时,12岁的次旺多杰作为唯一的男性继承人,来到了拉鲁家。

  大劫难

  这个承担着大家族重任的小男孩,身份却相当模糊。

  在我对拉鲁·次旺多杰的采访中,得知那时的拉鲁夫人,即央宗次仁已经30多岁了。从年龄上讲他似乎不是以夫婿的身份入赘到拉鲁家的—— 尽管他在几年后遭遇巨大危机时,还是娶了央宗次仁;而他也从来没有叫过央宗次仁一声“母亲”,这也排除了他的养子身份。

  虽然身份不明,但次旺多杰全身盛装,骑着拉鲁家特意为他准备的马匹,体面地来到了拉鲁家,准备继承这个显赫家族的一切。

  显然,能够被十三世达赖喇嘛指定为拉鲁家族的继承人,当权的父亲龙厦·多吉次杰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多年后父亲遭受巨大劫难时,他也因此得以幸免。

  龙厦家是个非常小的贵族,祖先从来没人担任过政府的主要官职。到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龙厦家终于出现了一个差点改变整个西藏历史的人物——龙厦·多吉次杰。

  正如前文提到的,龙厦受过贵族的完整教育,又富于幻想。1913年,希望使西藏得到良好发展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决定派4个贵族子弟到英国留学。于是将龙厦从低级官员提升为四品官,率领这些孩子前往欧洲。

  擢升后的龙厦在返回拉萨后,依靠自己的魅力很快成为贵族社交场的主角,他逐渐掌握权力并试图推动变革。

  根据许多当事者的回忆,在英国的游历中,西方民主制度以及平民出身的伟人事迹给龙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拉鲁·次旺多杰回忆说,龙厦希望在西藏建立类似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达赖喇嘛和摄政王的地位和待遇不变,主要对噶厦(西藏旧政府)进行改革,比如进行4年一次的投票选举。


  1934年,为了实现理想,龙厦秘密组织了一个同盟“吉求贡吞”,即“求幸福者同盟”。 20岁的拉鲁·次旺多杰紧随父亲和哥哥,成为盟约的第三个签名者。有100多名官员参与了此事,大约占拉萨全部官员的五分之一以上。

  秘密同盟决定向噶厦递交一份请愿书,在他们决定第二天行动后,出现了告密者。

  劫难就此降临。龙厦被逮捕,以引进共产主义的罪名被判处挖眼。次旺多杰和哥哥则被判斩去手脚各一。当时宗教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出面说情,兄弟俩才得以幸免。但从此不得继承贵族地位,更不能进入官僚阶层。

  龙厦后来向儿子拉鲁·次旺多杰讲述,行刑者将皮带绑在他头上,用一个木棍转动将眼珠勒出眼眶。掉出一个眼珠后,行刑者甚至拿给他看了一下,然后用刀子挖出了另一个。最后用热油倒进眼眶。

  脱险

  此前,作为拉鲁家继承人的次旺多杰,在14岁那年进入噶厦政府,在孜康(相当于政府财政部门),担任一名小小的审计员。这也是他父亲起家的位置。由于拉鲁家的显贵地位,他很快成为小四品官“色朗巴”,这是一个没有具体工作而专门用以培育政府后备人才的位置。16岁时,他又被封为拉萨东边达孜宗的宗本。不过次旺多杰并没有赴任,而是派自家一个叫次旺热旦的管家代理掌权。

  因为“龙厦事件”,拉鲁·次旺多杰被捕,他还被摘去了代表贵族的发髻。这时,经历丰富的拉鲁夫人显示出冷静和睿智:她用重金贿赂了噶厦政府的官员们,并促成她的一个长相俊俏的亲戚嫁给了年近花甲的首席噶伦。

  拉鲁·次旺多杰的母亲丹增卓嘎又向噶厦呈文称,次旺多杰的生父是另一位贵族。这样,拉鲁·次旺多杰才躲过劫难,恢复了四品俗官的位置。

  事实上,在当时的西藏,拥有巨大财富的贵族之家如果没人在政府任职,财产很难自保。

  作为脱离险境的办法之一,次旺多杰在21岁时与比他年长20多岁的央宗次仁建立婚姻关系,成为拉鲁家族正式的家长。后来,他又娶了央宗次仁的外甥女、贵族吞巴家的小姐索朗德吉为妻,后者被称作拉鲁小夫人。

  一生中最好的时光


  重新进入官僚阶梯的拉鲁·次旺多杰,最终成功到达高层:1946年9月16日,32岁的他成为噶伦。

  次旺多杰和拉鲁小夫人共生育5子1女。作为贵族家庭的标志之一,次子晋美曲英在1951年被认定为噶玛噶举派的十世达那活佛,现为日喀则地区佛教协会副会长;三子在1953年被认定为普觉活佛强巴丹增;最小的儿子在1954年被认定为昌都大寺的第三大活佛、金刚手菩萨转世的嘉热活佛。他的女儿拉鲁·次仁旺姆则嫁到了另一个达赖家族桑颇家。

  1952年,拉鲁·次旺多杰被藏政府免去噶伦职务。但是3年后,他作为西藏青年参观团的团长,率领50多名来自西藏各地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大典,并到内地20多个省区参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人,还在中南海接见了他。

  1959年3月,拉鲁·次旺多杰参加了叛乱。叛乱平定后,刚刚当了两天叛军总司令的他,向解放军投降。

  1965年8月,拉鲁·次旺多杰开始了在拉萨拉鲁公社务农的生活。从前的封地变成了公社,而他手里的活计和拉鲁家曾经的农奴们区别不大。

  12年后,因在劳动中的表现,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政府为拉鲁·次旺多杰落实了政策,安排他担任自治区政协委员。而从1980年起,他又连任5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4月起,还当选了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长子贡觉坚村,后来曾任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官员,小儿子嘉热活佛则担任过拉萨市副市长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

  在2000年召开的九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上,拉鲁·次旺多杰作为近现代西藏历史的见证人,感慨地说:“现在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这是我经历了这么多事和经过这么多年后得出的结论。”

  旧贵族们渐渐远去,他们的子孙在巨变中开始了凡俗人生

  在霍康·强巴旦达的几个孙子中,有一个的名字中嵌入了“霍康”二字。这个延续了六七百年的古老家族,再次起用了他们尘封已久的特殊称号。

  霍康,是这个家族的“房名”。而所谓房名,一般得自住所或封地,是西藏旧贵族特有的家族称号。

  在拉萨色拉路西藏牛奶公司旁的住宅里,这位64岁的自治区妇联退休干部,并不认为重新用房名为孙子命名,带有某种特殊的意味。“恰恰是因为贵族阶层已经彻底消失了。”他还说,现在已经几乎没人会因“霍康”想起那个曾经显赫的家族。


  一直研究西藏文化和拉萨风俗的强巴旦达觉得,记住“霍康”这个房名,“算是一种特有文化的继承吧”。

  对于拉萨附近甲玛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者而言,“霍康”是绕不开的话题。2008年,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的研究人员,还就甲玛与霍康家族的关系发表过论文。这个家族的血脉可以上溯到14世纪前叶进入西藏的蒙古贵族,他们一直因拥有权力而影响着这个地区。“霍康”是“霍尔康萨”的简称,藏语意为“蒙古人的新房”。

  霍康家与甲玛历史的关系,不过是兴盛一时的西藏旧贵族世家的代表。在西藏漫长的历史中,贵族们的生活和争斗,在高原上不断敷衍纠结。据统计,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西藏的旧贵族世家有大约197个。

  半个世纪前,西藏社会的大变革时代到来。曾与地方政府、寺庙并称三大领主的贵族阶层,在农奴制社会的民主改革中,渐渐变化。旨在废除封建特权和剥削、实现人人平等的民主改革,让贵族制度无所依附。

  旧贵族们渐渐远去,他们的子孙在巨变中开始了凡俗人生。

  模糊的贵族源流


  霍康家不仅有着特殊的蒙古祖先,它还是西藏少数拥有详细谱系的大家族。

  西藏的贵族制度发端于五世达赖,他在蒙古人的帮助下取得了西藏宗教领袖的地位。达赖喇嘛任用他信任的僧人担任政府职位,发展为僧官系统,对西藏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特殊的影响力;然后按照世俗行政系统的架构,建立了俗官系统。

  僧俗官员系统彼此独立。在1793年确立为最高权力机构的噶厦中,有4名三品官员:噶伦。他们地位平等,重大事项投票决定。噶厦在大多数时候由3名俗官和1名僧官组成,有一段时间曾全部是俗官,也一度扩充到4俗1僧5人。

  一个贵族世家,首先是一个俗官家庭,因为他们必须贡献一名男性成员到政府任职。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并不算庞大的贵族系统中,由6个“亚”家族、5个“第本”家族和若干“米扎”家族以及小贵族组成。

  “亚”是从七世达赖开始的历代达赖喇嘛家族。他们因诞生了达赖喇嘛而享有尊荣。而之所以只有6个“亚”,是因为九世达赖年幼病亡没有形成,而八世达赖和十二世达赖的“亚”最终合并,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拉鲁家族的故事。

  一个家族有人担任过噶伦后,又不是“亚”,就被称做“米扎”。到最后噶厦覆灭时,一共有37个家族获得过这个职位。霍康。强巴旦达告诉我们,他的祖先在 1765年和1790年成为噶伦。像这样获得过2次及以上噶伦职位的家族一共有14个,他们是那个时代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第本”即“第本米扎”,从名称上看属于特殊的米扎家族,但是定义常常比较模糊。他们中拉嘉日家族,从来没有担任过噶伦,而是在山南拉嘉日地区享有高度自治。除了后文中特别讲到的“帕拉”,其他4个第本家族,都宣称与古藏王存在某种关系。

  这些吐蕃时代的故事充满神话色彩。比如第本贵族“吞巴”—— 自称是松赞干布的首席大臣、藏文字的创始人吞米·桑布扎的后裔。但从来没人能说清楚他们的历史传承。

  在霍康。强巴旦达看来,西藏的旧贵族世家,渊源并不清晰。经过政治斗争的起伏和朝代的更迭,人们只是大概认定,某些家族始自最早的吐蕃时代,某些始自稍后的萨珈时代,另外一些因黄教确立统治而显贵。

  1793年,来自清廷中央政府的封赏,改变了西藏贵族阶层的状况,也确立了一直延续到1959年的西藏贵族权力版图。

  药王山上的关帝庙

  绝大多数旅行者都会忽略拉萨药王山上那座小小的关帝庙。与周围宏伟的喇嘛寺院相比,它显然过于小巧。院落里立有一块石碑,上刻“万世不朽”。这便是近代西藏贵族权力的根基。

  1793年,大将军福康安在第二次对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人的战争中大获全胜。乾隆帝随后颁布了新的西藏管理办法,是为《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在这些条文中,不仅就达赖喇嘛、班禅喇嘛转世制度和驻藏大臣地位作了规定,还对西藏贵族的身份和地方政府的官制加以确认,并按照内地九品制进行了封授。此前几十年,达赖喇嘛家族的家长已受封二等公爵辅国公,而从此之后,其他西藏贵族也可以得到三品到七品的品级。

  这次封授对于西藏贵族影响深远:在模糊的祖先传承之外,他们的身份终于得到了制度化的肯定。

  即使在20世纪后期,绝大多数贵族后裔在写作自述时,都以自己家族的品级为开端。后来,以四品为界,划分了高级贵族和一般贵族:获得四品代表着成为上层贵族。

  这种区别体现在贵族生活的种种细节上,比如服饰。霍康。强巴旦达告诉本刊记者,四品及以上贵族开始在发髻上佩带“嘎乌”—— 一种装有佛像等圣物的小盒子,它后来简化成一个珠宝饰物。


  在两次对廓尔喀的战争中,西藏损失不小,扎什伦布寺遭到洗劫,甚至被掠走了上代班禅的金册。但战争也给了一些家族机会。

  霍康家的一位祖先,索诺木拉喜,因战功被授予相当于三品的扎萨克称号,并最终成为噶伦。

  西藏稳定后,福康安在药王山关帝庙立碑为记,期待清帝国在西藏建立的种种制度以及他战胜廓尔喀人的功绩能够“万世不朽”。今天,由福康安撰写的碑文大部分仍清晰可辨。

  事实上,曾经有记刻《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石碑立在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而1950年,一些贵族却摧毁了拉萨几乎所有与汉藏关系相关的文物。

  显然,当1959年临近,一些西藏贵族对于1793年的封授充满矛盾心情:他们引以为豪的家族之所以显赫,都源自当年中央政府的封授,源自他们的祖先与中央政府的军队并肩击退外来入侵者,而这,代表着西藏作为中国一部分的不可磨灭的历史渊源。

  入赘延续家族传承


  时间走入20世纪,古老的传统仍对贵族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玛巴制度—— 入赘。

  藏人没有姓。对于贵族来讲,他们被封赐的土地或者拉萨住宅的名称,就是整个家族的象征,并被放在名字的前面,就是房名。

  封赐的土地被称为“帕”或者“卡”。只有获得土地,才能成为贵族,这是西藏贵族制度的基础之一。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那些没有男性继承者的贵族家族,往往以招赘的方式来继承土地以及房名;而入赘,也是贵族势力重整的一种方式。

  在玛巴制度下,贵族的渊源关系发生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转变。霍康。强巴旦达向我们讲述了霍康家和阿沛家的故事。

  霍康家最早的父系,到18世纪已经没有男性继承者,于是当时最有权势的摄政王颇罗鼐让他的一个弟弟入赘,继承了“霍康”名号。

  而霍康家一个叫阿旺晋美的成员,于1931年进入阿沛家族,娶了该家族已故噶伦的妻子。这就是后来的阿沛。阿旺晋美。他在霍康家时的一个兄弟是霍康。索朗边巴,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强巴旦达的父亲。


  在20世纪因玛巴制度而产生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达桑占堆的传奇经历。

  辛亥革命后,坍塌的清帝国对西藏的稳固统治瓦解,连西藏贵族最惧怕的清军首领赵尔丰也被杀死。自称医圣宇妥·云丹汞布后人的擦绒家受到沉重打击:担任了10年噶伦的家长旺秋结波被认为亲近汉人,在1912年的噶厦会议上被一些僧人拖到布达拉宫下枪杀。

  后来,擦绒家只剩下已被认定为活佛转世灵童的小儿子以及他的5个姐姐和一个嫂子。

  达桑占堆在达赖喇嘛的安排下,娶了擦绒的大女儿,成为擦绒。达桑占堆。达桑占堆的女儿顿珠卓玛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她的父亲本是拉萨附近彭波一个箭匠的儿子,因为贫穷,5岁到色拉寺出家,后来到罗布林卡服务。

  1904年英军入侵,十三世达赖喇嘛到蒙古避难,年轻聪明的达桑占堆因为学会了蒙语成为他的贴身侍从。此后他因为保护了达赖喇嘛的安全而深得信任。

  擦绒家一个叫次丹卓嘎的女儿后来嫁去了霍康家,她就是霍康。索朗边巴的母亲,强巴旦达的祖母。次丹卓嘎的丈夫婚后不久去世,她回到擦绒家,并与达桑占堆生了6个孩子。其中一个就是顿珠卓玛。


  显然,由达桑占堆成为擦绒。达桑占堆是一个奇迹。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冲击,搅动了贵族的天地—— 一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花草匠,一转身成了“擦绒”这个古老家族的新家长。

  贵族集团的改革派

  前花草匠达桑占堆并不简单,他甚至有很多外国朋友。十四世达赖剃度时,因为大昭寺所有的佛像要贴金,尼泊尔商人就把原来75两藏银一瓶的金粉提价到150两。达桑占堆于是找了相熟的德国人,利用从印度购买的书籍作参考,用纯金制成了金粉。

  因为达赖喇嘛的信任,达桑占堆不久成为噶伦、藏军总司令,并且开设了造币厂、纺织厂和其他现代化工厂,掌握了行政权力、军队和经济命脉。

  随后,出身寺庙、却身为俗官的达桑占堆,开始挑战僧官集团的权势。

  他的身边聚集了那些接受过西方教育和训练的年轻军官。他们见面时互相握手,用咖啡代替茶叶,甚至打网球。顿珠卓玛认为,贫寒的出身也影响了达桑占堆,他不止一次流露出对西方制度和内地制度的欣赏,抱怨农奴制度。

  最后,达桑占堆和军官们决定上书噶厦进行改革:允许军队代表参加西藏的重大政教会议,军事审判无需经过噶厦等等。在他们的秘密会议后,一名参会团长向达赖喇嘛告了密。

  不久,达桑占堆被解除了所有军政职务,只能以一个贵族家长的身份寄情于修桥建路、栽花种草。但后来当权的噶伦借口藏人从来都是走小路、划牛皮船,禁止了这些“标新立异”的行为。

  对改革兴趣盎然的达桑占堆,却有着另一面:1959年的叛乱中,他是叛军副司令,被解放军俘虏。

  在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上世纪30年代,俗官集团又向僧官集团发起了一次温和的挑战。这就是前文提到的“龙厦事件”。

  虽然保守势力一直激烈反对,甚至使拉萨的英语学校夭折,但是许多当权者和大贵族不再居住在八廓街的藏式房屋里,而是在拉萨河边像外国人那样修建起宽敞的别墅。擦绒家会做西餐的厨师,也经常被其他贵族家庭借用。


  今天从八廓街向南,步行就可以走到这片别墅区。阿沛。阿旺晋美的房子在拉萨实验小学旁边,淡黄色的西式风格,体量并不庞大,但颇有舒适写意的韵味。旁边是显赫一时的贵族雪康家,再往北是摄政王颇罗鼐直系后裔的别墅。

  只要家庭情况许可,贵族们都会把孩子送到印度接受欧式教育。8岁的顿珠卓玛被送去大吉岭,同行者有4个女孩、3个男孩。大吉岭有很多英国学校,他们在一所叫做梦达霍芒的学校就读。顿珠卓玛不仅学会了英语,还成了篮球队员。

  同样在印度,一些出身贵族的流放者和逃亡者却开始筹划一场真正的革命。首脑是邦达。饶嘎,他来自邦达昌家族的一个旁系,因康区的反噶厦暴动于1936年逃往印度;另一位则是哲蚌寺僧人更敦群培,一位著名的藏学家。

  1946年初,印度警方发现饶嘎订购了4000份“西藏西部改革党”的党员表格副本和2000张党员登记卡。后来在饶嘎那里查抄的文件显示,他们试图在西藏建立一个隶属于中华民国的共和政府。

  事情暴露后,饶嘎等人出逃内地,更敦群培被监禁3年。大概是为了防止人们了解有关“西藏西部改革党”的情况,更敦群培被关押时的罪名是“伪造钱币”。

  就这样,在1959年之前的50年间,无论出于何种倾向,所有来自贵族集团的改革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1951年,解放军来到了拉萨。他们被叫做“金珠玛米”,藏语的意思是,打开锁链的军队。

  贵族出现了分化

  顿珠卓玛于1953年回到拉萨,擦绒家长为此专门举行了宴会。前来庆祝者除了其他显贵,还有解放军的高级干部。

  共产党人也是霍康家的常客。1950年,索朗边巴作为四品军需官在昌都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成为最早接触共产党的西藏贵族。他随后担任昌都解放委员会委员以及西藏军区地方干校教导处处长。

  擦绒家的别墅租给了西藏军区联络部,顿珠卓玛成为这个单位的英语教师。她和联络部的汉族女兵以及出身卑微的藏族女兵成了好友。顿珠卓玛仍记得,她们朴素的美丽让贵族家的女儿们羡慕不已。

  和许多贵族子弟一样,顿珠卓玛参加了爱国青年文化联谊会,当时在拉萨河边专门建了一个小院开展文体活动。据当时分管青年工作的共青团西藏工委副书记魏克回忆,这个成立于1953年的青年组织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上层青年的工作影响全藏的青年。

  在1953年底的联谊会常委会上,保守集团突然发难:贵族出身的副主任以及几名委员提出,应修改联谊会章程并按他们的要求增加常委人数。魏克说,他们受到了上层贵族的指使。

  1957年,雪康家的一个儿子向擦绒家提亲。雪康。土登尼玛是活跃分子:青年爱国文化联谊会副会长、青联主席、共青团西藏工委副书记。而他本是一个僧人,于1956年抛弃了贵族身份入党。

  当时土登尼玛已经年过30,达桑占堆却并不反对,不过他要找个保人。阿沛·阿旺晋美担当了这个角色。1958年春天,土登尼玛和顿珠卓玛举行了两次婚礼:第一次是在雪康宅第的藏式婚礼,第二次是在共青团自治区工委小礼堂的新式婚礼。

  顿珠卓玛的婚礼,像是那个充满温和变革的时代的缩影。但是1959年,叛乱发生了。在随后到来的民主改革中,贵族们变化各异。

  雪康·顿珠卓玛后来成为“西藏藏族导游第一人”;霍康。索朗边巴在担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以著名藏学家的身份于1955年去世;霍康。强巴旦达从自治区妇联退休后,也成为藏文化的研究者;龙厦的儿子、拉鲁·次旺多杰现在是西藏近代史的权威讲述者;第本贵族帕拉家的后人、农民罗布次仁,从帕拉庄园搬出后,自己盖了二层新楼;江孜贵族扎东斋喜林家的斋林。旺多,用藏文翻译了《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来住在布达拉宫外的顶云家的十多个孙子们,则散布于各个行业 ……


  贵族的时代,就这样终结了。

  从自治区政协委员到一般农民都有

  从江孜县城出来,上了通往日喀则的公路,不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路边有块一人多高的大石头,上面写着“帕拉庄园”。

  如果从这里向班觉伦布村眺望,是看不到庄园的。确切地说,这个西藏保存最完整的贵族庄园,已经被淹没在一片“新农村”的安居房中。包括罗布次仁—— 帕拉。扎西旺久之子,曾经出现5个噶伦的贵族世家后人,也生活在其中某一栋二层楼中。

  贵族的荣耀和风险


  在仅次于达赖喇嘛家族的贵族第本中,帕拉家无疑是一个特例。即使在20世纪初接受外国旅行者的访问时,他们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不丹的僧人,与古吐蕃并无任何联系。

  上世纪20年代,查尔斯。贝尔在《西藏志》中讲述了帕拉家的起源:17世纪,来自不丹西部的一个僧人流亡西藏,他在拉萨还俗参与政治,进入“最高参事会”,这个机构由一名僧人和三四名俗人组成,是最高行政机关。这样看来,这名不丹僧人事实上获得了噶伦的身份。

  没有详细的历史文字能够证实第一个帕拉家长的故事。否则,这个家族拥有的噶伦数量,可能增至6个,而不是后来被记载的5个。

  帕拉家的土地原来在江孜的重孜。这个新兴的权贵死后只有一个女儿,通过入赘,从其他小贵族家获得男性继承人。

  第一个被正式记载的帕拉家的人,是帕拉。丹增朗杰。清乾隆年间,他因为军功而成为噶伦,随后开始像许多成熟贵族家族那样扩展自己的土地和庄园。大概在18世纪80年代,丹增朗杰将主要的封地迁到江孜城东的江嘎,并修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庄园“岗居苏康”。

  在第二次对廓尔喀人的战争中,“岗居苏康”被征用为清军首领福康安的行辕。噶厦于是用江嘎的另外两个庄园来交换“岗居苏康”。但是所有这些建筑,都在1904年毁于江孜那场著名的抗英战斗。


  经过不懈努力,17世纪中期还默默无闻的帕拉家,终于成为重要的“噶伦家族”。当然,对于贵族来讲,荣耀和风险并存。

  帕拉家最后一位担任噶伦的扎西达吉,他的父亲白玛杰布因参与平叛获得了同治皇帝的二品顶戴赏赐,这是对于西藏贵族相当罕见的封授。但很快,扎西达吉就不那么走运了。

  据《西藏志》记载,年轻得势的噶伦夫人,曾让印度探险家萨拉特。钱德拉。达斯搭车到拉萨,而后者进入西藏与即将到来的英军入侵存在某些联系。结果,帕拉家差点被没收全部土地,最主要的封地被充公,再由他们支付租金。同时嫁给扎西达吉两兄弟(为避免分家使土地削减,从而削弱贵族地位)的噶伦夫人,与她的另一位丈夫、扎西达吉的兄弟一起被流放。

  被战争摧毁的庄园、政治上的失意,帕拉家就这样传承到了20世纪出生的一代人手中。这些野心勃勃、各具性格的年轻人没有想到,整个西藏会在这个时代发生巨变,而他们自己也将成为帕拉这个充满传奇的房名的最后拥有者。

  一个家族的姻亲网络

  村里的老年人都说罗布次仁长得像他的父亲,帕拉。扎西旺久。

  1936年,帕拉家的二少爷扎西旺久从拉萨回到江孜。此时正是帕拉家谋求复兴的节点,而扎西旺久却在给他的家族制造麻烦。

  扎西旺久和他的哥哥土登维登、弟弟多吉旺久同属于白玛杰布的第四代后人。三兄弟的父亲早逝,生于1911年的土登维登成为了家长。在人们看来,土登维登身上聚集了帕拉家几乎所有的优点。而过去300年里,正是这些优点,使帕拉家日渐显赫。

  土登维登从小就被送到僧官学校,23岁时成为五品僧官。1947年,他成为“卓尼钦莫”,即达赖喇嘛的侍从和副官。此后,他几乎一直陪伴着十四世达赖喇嘛,直到80年代去世。

  作为僧官集团的代表,土登维登保守而固执。1951年,他与索康、夏格巴等成为最激烈反对《十七条协议》的人,最终与达赖喇嘛一起流亡。

  土登维登使用了古老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家族:联姻。


  他为自己的3个姊妹选定了结亲的对象:贵族“仁岗”、“顿康”和“吉普”。

  仁岗家本是一个四品中等贵族,但是仁岗家的一个儿子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被派往英国。他返回拉萨后,受到达赖喇嘛的礼遇,甚至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发电站。仁岗家立刻成为整个拉萨上层社会的宠儿。

  顿康家属于后藏的贵族系统,一般被认为是后藏四大贵族之一。虽然他们与拉萨的贵族并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考虑到帕拉家在江孜的庄园,这桩婚姻更具有现实色彩。

  吉普家与帕拉家的祖先在不丹就有密切往来,一同来到西藏。在1904年抵抗英国入侵中,吉普家的男人表现勇猛并因此获得封地,正式成为贵族。随后这家的一个男孩也被送往英国,回来后平步青云,一度担任拉萨市长。

  土登维登又让两个弟弟一起娶了“贡桑孜”的女儿。后者虽然不是“亚”家族,但源于五世达赖家族,它的家长则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噶伦索康的叔父。

  离经叛道的爱情


  在贵族圈子里,扎西旺久也许是个特殊的人。罗布次仁回忆说,父亲虽然生来就是四品官,但他好像不感兴趣,很多年都没有像他的兄弟一样从政。

  对于别有所图的联姻,扎西旺久非常反感。土登维登担心弟弟的情绪会影响与贡桑孜家的关系,就把他送到了江孜。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个看起来与旧制格格不入的人,同样是一个勤奋而精明的贵族。他把主封地从江嘎迁到当时只有几间屋子的班觉伦布。然后用了大约10年时间,将庄园由西向东扩展,直到今天的规模。

  爱情也许是激发扎西旺久智慧和动力的主要原因。他在江孜遇到了一个叫拉珍的女人,即罗布次仁的母亲。

  拉珍家一直是帕拉家的下人,她的母亲会酿酒并把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女农奴先与庄园的管家生了一个孩子。扎西旺久到来后,管家就被派往山南的另一个庄园。

  地位的巨大落差,使拉珍根本无法成为扎西旺久正式或非正式的妻子。但是罗布次仁说,她掌管着庄园所有的钥匙。后来,在扎西旺久的安排下,拉珍与庄园的管家结婚。

  扎西旺久在庄园外专门为拉珍和他们的3个孩子盖了房子。虽然这些孩子不可能享有贵族的待遇,但还是可以和亲生父亲一起生活。


  罗布次仁回忆说,上学时带的零食有印度饼干、拉萨薄饼、米花糖以及本地产的甜奶渣。他们可以和父亲一起吃午餐和晚餐,年节时,饭桌上甚至有印度运来的海鲜和洋酒。

  土登维登破天荒地默许了弟弟在乡下的幸福生活。也许在他看来,这避免了整个家族的尴尬,特别是不至于使这个庞大家族在复兴中分裂。后来罗布次仁的哥哥作为帕拉家的血脉,甚至被送到拉萨与土登维登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开始准备进入官场。

  当然,也许土登维登以其过人的老练和沉稳,一开始就已料定结果。经过时间的打磨,扎西旺久最终理智地处理了他的婚姻和感情。后来在土登维登的安排下,扎西旺久于1951年晋见达赖喇嘛,并受封官职。1959年,他们与主要在军队任职的三弟一同离开了西藏。

  扎西旺久的终老之地是欧洲。他曾经很想回西藏看看,但未能成行。

  成为教育基地

  帕拉庄园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基地,以展示农奴制的苦难与残暴而著名。每个院落都用汉字标注着让现代人一目了然的名称,比如朗生院写着“奴隶院”。

  并不高大的围墙内首先是外院,包括牲畜棚圈和单身朗生的住所。从正北穿过门楼可以进入内院,普通朗生不经主人允许是不能随便进入这个区域的。这个相对宽敞的院落主要用来晾晒各种皮毛。院子北面是三层高的主楼建筑,这是贵族生活的地方。不过单从建筑的高度讲,三层楼与第本家族的身份并不匹配—— 按照惯例,这样的家族应该拥有至少四层楼房。而这是扎西旺久10年经营的成果,可见旧时财富积累的不易。

  根据1959年的《西藏日报》记载,帕拉家拥有31个庄园、12个牧场、7000多头牛羊和3000多个农奴。

  三层楼的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二层楼,这是管家之类人等的住所。东面第一间据说就是拉珍的房子。拉珍后来又与管家生了4个孩子,她在1991年去世。

  扎西旺久为拉珍一家盖的房子有3个房间。70年代,罗布次仁又盖了5间新房。

  1986年,罗布次仁搬出了这个堆叠着复杂情感的庄园。庄园里已经盖不下又大又舒服的楼房了。


  在庄园围墙外不到10米的地方,他盖起了二层楼,邻居就是帕拉家族原来的农奴们。

  现在,罗布次仁是县政协常委。在和他流着同一个父亲血脉的兄弟姐妹中,从自治区政协委员到一般农民都有。他们的名字里,都不再带有“帕拉”这个五味杂陈的名号。

  “海归”斋林-旺多

  他用自己的英语优势成为西藏导游的“祖师爷”

  拉萨市北京中路有一条僻静的文联巷,77岁的旺多是这里的常客。有时候是陪着一辈子当家庭主妇的老伴散步,有时候是独自一个人默默溜达。

  在文联大院,斋林。旺多是个名人,他是西藏旅游界的“祖师爷”;他在年过六旬后才想起写小说,并一写成名;又是他,第一个把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翻译成藏文。

  这几天,旺多家里刚添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因为旺多发现,在内地上大学的孙女英语口语发音问题太多。他就买了这台电脑,想通过视频连线,纠正她的口语毛病。

  旺多自己的英语,是在60年前学的。

  上学去

  1934年,旺多出生在日喀则江孜宗年堆地区的一个普通贵族—— 扎东斋喜林家。幼年时,他上过旧式藏文学校。1944年,西藏地方政府打算在拉萨开办一所英语学校,由于遭到僧侣集团的强烈反对,最终计划搁浅。作为平衡,两年后,12岁的旺多和10名幼童一起,被送到印度大吉岭的圣约瑟夫学院学习。

  在这所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里设有小学部、中学部和大学部,尼泊尔的比兰德拉、贾南德拉,不丹国王旺楚克等,都曾是那里的学生。学生中来自英联邦国家的占到90%,大多是医生、商人和资本家的子女,亚洲国家的学生只占到10%,主要是南亚各国王公贵族的子弟。


  经过7年苦读,旺多的英语达到了高中一年级的水平,“本来按正常的进度不可能那么快,因为大吉岭的冬天特别寒冷,寒假就特别长,有三个多月。”大多数时候,旺多就呆在印度,请一个家庭教师预习下一年的课程,并两次跳级。

  旺多原来打算高中毕业后参加剑桥的统考,到英国去深造。但他的年龄已经大了,只好打消这个念头。他记得圣约瑟夫学院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旺多在语言上的主课是英文,后来可以学第二语言,他对拉丁文感兴趣,但校方考虑到他是亚洲人,要求他选修印地语。

  西藏和平解放后,来自西藏的学生还可以选修汉文课,旺多的汉文老师是学院大学部的一个汉族学长,“他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教我们念——‘春天到,春天到,春天真正好’!”后来,旺多发现他可能教的是粤语,因为旺多在西藏用他教的腔调向解放军打招呼“雷吼呵”,可对方怎么也听不明白。

  1951年以后,很多在印度的藏族学生开始返回家乡,旺多的班级只有一个人留了下来。“我母亲说江孜工委的阴法唐书记曾亲自找她说,你的孩子应该回来,留在那里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但思想可能会变化,我母亲就派我哥哥来接我,把铺盖卷都带了回来,就是不打算再去了。”

  西藏导游的“祖师爷”

  1940年到1945年,旺多在各地辗转求学,在拉萨至日喀则的山道上,连续7天在马背上颠簸。后来借着改革开放的机会,他用自己的英语优势成为西藏导游的“祖师爷”。

  80年代,阿沛。阿旺晋美的儿子仁青到拉萨组建了旅游总公司。他是当年留学印度的藏族学生之一,知道旺多的情况。此前旺多在自治区教育厅编写西藏的中小学教材,藏文部分是他们自己写,理科教材主要靠翻译。

  仁青从教育厅把已经年近50的旺多要了过来,“当时西藏只有一个旅行社,外国人急着要来啊!说的是1980年,实际上是1979年政府就决定成立旅游总公司。”

  头一次到旅游局上班,旺多却连一个英语单词都蹦不出来,见到外国人起码要打个招呼,他却连“哈啰”都记不起,相当尴尬。很快,他的口语每天都有长进,不到半年,过去的记忆全部恢复了。

  教育厅本来打算把旺多派到藏大组建英语系,待遇、房子都谈好了。但他还是选择到旅游局报到,希望能在语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旺多是在国旅拉萨分社正式开始工作的。6个月后,西藏自治区和香港的招商局合作在香港成立了新公司叫“西藏珠穆朗玛旅游有限公司”,简称“港珠旅”,旺多被聘任为港珠旅西藏一方的副总经理。在香港的12个月对他影响很大,“知道了人家的职业经理人是怎么工作的,那我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当时西藏还很保守,拉萨市内没有宾馆,最好的招待所是‘一所’,走后门才能进去。我们就把外宾接到区党委住宿。”旺多第一次带团是1985年,最后领队组织客人全体起立为他鼓掌。这却让旺多犹疑:“外国人对我这么好,究竟是好是坏?”后来还是儿子鼓励他:“说明你干得好人家才喜欢你。”

  国际游客其实让旺多等人很为难,搞了三四个月以后他们才慢慢意识到这是生意,“最早开放的是拉萨市区,看看就走了。后来,樟木口岸开了,成都到拉萨的航线开了,青海到拉萨的公路也通了,游客从成都进来,经过拉萨,从樟木出境。”

  摸出一点门道后,西藏旅游总公司搞起了第一个“涉外招待所”,两栋建筑,十几间客房,条件稍好,按照在香港看到的样子,右边是厕所,左侧放个储物柜,里面是标间,每个房子安排两个人,看起来有模有样。

  旺多等人还编写一本导游日记,也就是一本导游教材。“专门用英语写。我的目的首先是让年轻人掌握导游英语,然后了解一般的接待知识。”现在,许多老导游都还记得这本150页的日记。

  翻译莎士比亚

  1991年,旺多从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市场处副处长的位置退休。

  但是退休后的旺多比原来还忙。他两次跑到乡下,躲在那里写作,完成了著名小说《斋苏府秘闻》。

  旺多也是第一个把莎士比亚戏剧介绍到西藏的人,这却是从把藏文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开始的。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有一首著名的诗歌叫《洁白的仙鹤》,被认为是仓央嘉措的预言诗,在西藏妇孺皆知。早在1930年就有人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但是这首诗歌的英译本和汉译本却没有流传。旺多觉得,翻译不成功是一大因素。

  旺多于是尝试着翻译了这首诗歌,在照顾藏文原意的情况下,尊重英国古典文学的基本规律,使用正宗的“雅语”,“天天给我打字的复印店老板非常喜欢我的翻译,他把我的译作印在自己的名片背面。”

  旺多说,成书于18世纪初叶的宗教诗体小说《勋努达美》在西藏文坛影响深刻,文辞优美、比喻恰当,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也不是毫无瑕疵,“它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是不够的。我想了很久,根源还是在没有参照,没有对比,自我封闭的原因。”


  这样,旺多决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找到西方文化中藏文学缺少的元素,他于是先后翻译了《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不敢保证我翻译的就好,而是希望用这样的行动为西藏和外界的文化交流做些事情。”■

  家住雪新村

  这些已经远去的传奇,在他们心里掀起的小小波澜转瞬即逝

  在居委会,也没有人能确切说出顶云家人的住址。后来我们干脆站在雪新村的十字路,询问路人。终于有个婆婆说,你们跟我来吧,我是他们家亲戚。

  路上我们知道,她的女儿嫁给了顶云家的儿子。从雪新村的某一个藏式小院敲门进去,一大家人正在打麻将。一个戴着宽边眼镜的年轻人说,没错,这就是顶云家。

  布达拉宫墙外的家

  顶云家原来在“雪”的墙外,因为那里叫做顶云院,就成为房名。前两年顶云。次仁多吉和老伴去世后,长子次旺仁增就成为这个大家庭里最年长的人。

  顶云院是次旺仁增的曾外祖父修建的,他当时获得了大概是整个家族历史上最高的官职:雪勒空的雪尼。

  “勒空”是噶厦的办事机构,相当于今天地方的各个厅局。在布达拉宫下边的被称做“雪勒空”,管辖布达拉宫山下地区及拉萨附近的18个宗和政府属地。在藏语里,“雪”是“下”的意思,“雪勒空”就是布达拉宫下的机关,一般人就直接把它叫做“雪”。

  “雪”的大部分机构在布达拉宫宫墙内,顶云院则在宫墙外、今天布达拉宫前那片绿地所在的位置。次旺仁增的外甥格桑还记得,小时候外国人站在那用录像机拍摄布达拉宫。

  雪尼是雪勒空的长官。这个官职虽然不像噶伦那样显赫,却也是一个重要的职位。就是在担任雪尼时,次旺仁增的曾外祖父修建了建筑面积接近500平方米的顶云院。而此前这个家族的历史无法考证,也许只是在这个时候才获得了房名。


  次旺仁增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顶云院的情况:两层楼,一共大约11个房间,包括顶云家和租户。他们几个孩子一共住两间,最大的地方还是院子。顶云家有三四个佣人,男女分开住在两个房间。其他房间当作厨房、仓库。最大的房间大约有50平方米,从中间隔开,一半用来供佛、一半用作客厅。

  像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次旺仁增小时候也在“雪”里的私塾念书。不过,孩子们在家里没有专门的书房,就在经堂里读书。

  相对而言,顶云家仍保持着比较体面的生活。他们的一些邻居—— 更低等级的贵族,往往家里没有存粮,每天早上去买糌粑,然后再去噶厦。当时,这个也被叫作“雪村”的地方,住着从三品到七品的各级官员,但更多的居民是为布达拉宫及噶厦服务的农奴。

  俗官次仁多吉

  次仁多吉的外祖父和父亲先后在1936年和1950年去世。和大多数一般贵族一样,次仁多吉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官职,然后毫无依靠地在庞大的官僚系统中开始漫长的奋斗。

  他先在专门培养俗官的学校“孜康”学习。16岁时,成为一名相当于普通办事员的孜珠巴。1942年,年轻的次仁多吉担任了外县的税收官,一般讲,这个职位处于整个官僚系统的最末端,也许就是一个比办事员稍高的官职。

  3年后,次仁多吉回到拉萨,在噶厦做了一个普通秘书。此后,他被外放到山南的沃卡地区担任六品宗本。又过了两年,即1951年,十四世达赖喇嘛逃到亚东,次仁多吉却因战备被派回拉萨,负责为军队核算军饷。从这时起,次仁多吉开始在军队中服务,并在藏军司令部中担任了相当于秘书的职务。

  到1957年,次仁多吉被派往中尼边境地区的聂拉木担任“雪巴”,偏远的聂拉木在藏语中是“大象颈脖”的意思,一般被翻译为“地狱之路”。次仁多吉在这里担任了一个与宗本相当的官职,以五品官的身份负责地方税收。奋斗了15年后,出身并不卑微的他终于接近了一般贵族和高等贵族的分界点:四品官。

  这一年,次仁多吉28岁,这在西藏的官僚系统中不算年轻。而另一方面,在噶厦这部巨大的机器中,充满了次仁多吉这样渴望在自己手中振兴家族的年轻贵族子弟。无论残酷的战争还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都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但幸运者毕竟是少数。

  次仁多吉的幸运在于,他虽然没有飞黄腾达,却也平平安安。直到1959年,整个噶厦永远停止了运转,顶云家的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

  顶云家的年轻人


  叛乱发生时,次仁多吉的上司、一个汉人处长跟他说,共产党的政策没有变化,对贵族不会有影响,如果跟着闹事出了问题就倒霉了。后来统战部也给他写了封信,让他安心工作。一直到1960年5月,次仁多吉回到了日喀则,他被要求到政协学习了6个月。学习结束后,他要求回到拉萨。

  次仁多吉被分配到参事室,6级干部,每月工资60多元。“文革”开始后,参事室的人员都分散到各自所属的居委会,此后大约10年时间,顶云家的继承者大多在学习和体力劳动中度过。

  1977年,自治区档案馆找到政协,希望要一些懂得旧档案的人,次仁多吉就去了档案馆,后来定了个副研究员。

  那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雪村的居民曾进行过两次搬迁。第一次是1989年布达拉维修,从宫墙内迁出了居民100多户;第二次是1994年建设布达拉宫广场,把宫墙外的300多户居民搬迁到了布达拉宫后面的雪新村。这一次,顶云家也搬了过去。

  次仁多吉的7个孩子都分到了房子,就是现在雪新村的这一排院子。1964年,14岁的次旺仁增到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上学。加上“文革”回来“串联”,前后念书将近6年。回到西藏后,他在拉萨下边的一个县工作了18年,然后调到拉萨市审计局工作。其他兄弟姐妹也大多供职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邮电局、珠穆朗玛宾馆、老藏剧团、粮食局等等。

  文章一开头招呼我们的那个戴宽边眼镜的年轻人格桑,是次旺仁增的外甥。他拿给一张名片,那是他的母亲,顶云家的第四个女儿。名片上的职务显示,她除了拥有自治区政协委员、青联委员这些身份,还是国家级演员。而格桑则是军区文工团的演员。


  说话间,又进来两名和格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他们都是次旺仁增的儿子,一个在上市企业西藏天路公司,另一个在藏药厂当副厂长。当然,如果在噶厦的时代,他们要么就职于某个“勒空”,要么就可能在达赖喇嘛的寺庙中成为一名僧官,然后在成为噶伦的梦想中日复一日地奋斗。

  我们的到来勾起了年轻人对于先辈故事的好奇。说起来他们都有些遗憾,档案馆中只记载大家族的故事,有关他们的爷爷的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不过,这些已经远去的传奇,在他们心里掀起的小小波澜转瞬即逝—— 明天,他们自己的生活仍将继续。

(网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