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历史应多点温情——谈“科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美国的历史学教授徐中约先生写了本《中国近代史》,其中介绍了“科举”,以及与科举紧密相连的“士绅社会”是怎么回事。

徐中约教授介绍到:明朝的进士47.5%来自祖上三代没有任何科举功名的家庭,50%来自祖上三代出过高级科举功名的家庭,两者比例几乎相当。清朝的进士18.1%来自祖上三代没有任何科举功名的家庭,19.1%来自祖上三代只有低级科举功名的家庭。两者就占了37.2%。徐中约教授最后总结,虽然科举制的毛病很多,但也有些优点。仔细衡量一下,科举制的优点或许超过其缺点。优点多还是缺点多,虽然是徐教授自己的评估,但我们从他的介绍可以看到科举制度的设计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汲取其精华。

“科举”制度设计立意的最大一点好处是:它让社会各阶层有流动性,任何人不因出身异,不因信仰异,只要按规矩,任何地区,任何阶层的人通过科举考试都有改变命运的希望。社会底层通过努力有很大可能进入上流社会。它有软化和缓冲对立矛盾的作用。试想,一个社会让底层人民没希望,没尊严,堵死了改变命运的流通渠道,这社会能有和谐和稳定吗。同理,呼吁和谐和稳定时,不让社会底层人民有上流的路径,不让所谓上层人士有下流压力,这种“不同而和”显然是虚伪的,这种和谐和稳定的成本也是极其昂贵的。

第二,“科举”有大家都尊重并遵守的严谨规矩,这规则是公开透明的,从皇帝、百官到平民都认同。财富、门第在科举制度中没有作用。这样,它极大程度杜绝了私相授受,拉关系,走后门,任人唯亲,营私舞弊等等不良行为。

第三,“科举”为选仕的唯一路径,要入仕途就只能走此路,没有其他的D校、S校可走捷径、插队。因在一个规矩下玩,就比较公正,那样得来的“文凭”含金量高,有威望,民众信服。即使作不了朝廷的官,也可作为地方士绅,解决地方问题,作为社会缓冲、制衡的势力。这样也极大程度杜绝了野鸡大学,文凭不等值、假文凭等等乱象。

第四,“科举”考试的功名与捐取的功名有不同的名称,如进士、贡士、举人是考来的功名。而“监生”和“贡生”就有可能是买的功名。这些都明示于公众。杜绝了在职读博,鱼目混珠的乱象。

对比国内如今林林总总的社会问题,如:农民问题,贫困生问题,上访告状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等,看得出原来的“科举”制度设计对解决社会问题还是有周全的考量,不比现在差。

废了科举,但我们仍需要社会阶层的流动,以保障人人有梦想,且有梦想成真的途径。

废了科举,但我们仍需要公开客观的选拔标准,以保障“为官”有水准,让人信服。

废了科举,但我们仍需要比赛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以保障“为官”的自己有底气,可坦然面对民众。

对自己的历史应多怀几分温情与敬意,发掘它既然能存在,必有它的合理之处,以为今日之用,不能倒洗澡水把孩子也一起倒掉。

如老子在《道德经 二十七章》所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对以前实行过的办法或规矩,凡是好的,就以它为老师;不好的,就以它为借鉴。这样才对得起“历史悠久”四个字。

 

谈笑一生 发表评论于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倒退到了帝国时代:)
dalet 发表评论于
还是华人思维的老问题:读书做官,善恶不分。
当官需要被监督,否则成绩再棒依然还是祸害别人的人渣。
玉垒关 发表评论于
喜欢这篇。
尤其同意标题。
真真国女儿 发表评论于
对历史应该有公正的看法,看到优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缺点。科举制在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同时,也禁锢了思想和科技的发展,其后果对中国社会相当严重。
nightrose 发表评论于
lingyuan说得好,顶一个
lingyuan 发表评论于
我认为,科举的制度与方法具有诸如公平等很多的优点。

过去科举的弊病不在于其制度,而在于科举考试的内容,即科目的设立。过去科举考试重文轻算学,工学等,使得天下的考生都去学八股文。试想一下,如果每个朝代的科举既有文科,也有理科,也有工科,天下的考生就会去攻学这些科目,中国乃至世界目前的科技水平可能会大不相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