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应该是(9),被非典山寨给催成(10)了。
时间1997年。
外商来了。老阿见了。但是这小子水平太差,叽咕了半个小时居然连个样单都没有拿到。老阿回来跟我说,他很成功的吸引了外商去看货,安排在下次来华的行程里。
我说,你担子真大,你这一带着外商去不就全露馅了吗。你看哪个厂的货吧?将来外商追踪发现不是这个厂的你怎么办。干这事你要办得不留踪迹才对。他说那怎么办。我说,放弃这个外商,再找别人吧。
国字头里有不少外派机构的。大多数都是些闲散人等,或者公司斗争中的失落派,外派几年捞点补助,回来就没位置了。但是也有一些人比较会经营的,就此成了不少国外最终用户的直接供货商。那些年outsourcing还不像现在这么盛行,就是便宜的原材料找中国印度巴西等等,现在都叫BPO了。公司除了战略决策和市场营销还在自己干,其他恐怕都BPO给中国印度了。
我在公司认识了一个业务的前辈大山,排出国后打着公司旗号成为几家实业公司的供货商。一些小单子就落在他手上,算是给大公司填补偶然的原料空缺。我知道这件事找他了。他听了我的计划非常激动,说旧这么干吧。大山在我们的海外公司因为是唯一带单的人,极受重视,要钱很容易。根据外商的常用规格他给我下了一个2000吨的单子,我就转给老阿了。这事没法在本公司做,因为我不能承担风险。
老阿只管出单租船,供货归我负责。我找了了李伯。这点货对他来说毛毛雨。很快货就出了。大山把货存在公司在外港附近的仓库。卖得便宜点,两个月之内也都清了。尝到甜头的大山立即着手跟熟悉的客户开始大量推销出货。三个人合起来在97年发货量猛增,开始在业内有了点名气。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名气的壮大,我们的做法也被其他公司拷贝。如果大家严格的拷贝我们的做法到也无妨。问题就出在这不完全拷贝上。他们大多直接给外商报低价。不成功,再报更低。结果影响了出口价格,走S的利润率也掉下来了。风险很大的行当,利润小了,应该没人做了吧?完全不是,私人公司做这个的越来越多。
那个时候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层面上积极参者,也就是那些先富起来人们,都是没有风险意识的人。可能经历的风险,他们大多数已经经历。还有什么风险可以阻挡他们的热情?办公室里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制定的政策总是适得其反。两年以后,主要的花石进口国开始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才使得中国花石价格不断下滑的局面得以改变。走S数量锐减。当国内媒体大吹特吹是出口配额制度的成效,我只有感叹一下那些人的教育背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