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上海迅速崛起的时期,无论是在这里发生的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市政建设、海外介入、政治冲突、军事事件无疑都是全中国的聚焦点,远比后来的几个十年更为引人注目。到了1932年,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常驻的外国居民就有七万余人。下面的图片介绍的就是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上海各方面的情况。
第一部分:风起云涌的城市
清朝的最后一位钦差大臣最后一次莅临上海。
1911年辛亥革命军占领上海道台衙门。
孙中山与黄兴来上海宣讲美国式民主政治。
1914年:精明的上海商家高挂吹捧袁世凯和黎元洪的牌匾。
申报馆。《申报》最早于1872年由一英国商人开办,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大报。1907年开始由中国人主办,此后一直是上海乃至全中国的重要新闻来源。1949年后停办,其在上海的地位由《解放日报》所取代。
工人正在装运《新闻报》。《新闻报》创办于1893年,比《申报》稍晚。但很快成为可与后者竞争的上海大报。运报车上的文字:“日销十五万份”足以证实其影响。
别以为交通问题是现代人才会有的头痛。看民国初期上海街道上的堵车似乎比今天还严重。
1917年:汽车排队等待车检。
同年:黄包车也需要车检,但在上海的另一个地方。
民初时年轻的杜月笙的照片。
稍后上海三大亨的合影。左起: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
上海早期的公交车。
1917年上海有了无轨电车。
受英国的影响,上海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了双层汽车。车的后部有上upper deck的楼梯。
1919年上海有了汽车出租公司。
1929年的上海车照,分四种:大货车、小货车、小车和粪车。
黄包车在雪中奋力前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英文双语的黄包车价目表。车资的计算方法与今天惊人的相似。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街上的洒水车。
清洁工人在清洗街道。
建筑工人在修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江南造船厂就有了制造大轮船的能力。图为正在进行新船下水仪式。
红灯区。
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从八仙桥地区的商业发展开始起步。
1917年:制革厂在晒皮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新百货的规模空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虹口市场的商品种类极为丰富,是个大shopping mall。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正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街头张贴的按摩院广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静安区富民路上的商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宝成银楼。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洋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华商纱布交易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第二部分:夹缝图存的市民
1912年:商店门口的乞丐。
1915年:黄浦江上游运木材。
1915年:小杂货店。
1915年上海街上就有Lotto了。
1917年:上海电车司机。
棉纺厂的童工。
1920年:女童工收工后等待大人带她们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