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生活浪花

普通话        刘振墉

  我们住在美国同一城市的五个老人,结伴到加拿大西部旅游。从西雅图出发,经温哥华,最远处是哥伦比亚冰原,再原路返回,历时七天六夜。大巴上基本满员,全是华人,多数是利用暑假带孩子全家出动。

  这五十几个人,绝大多数是新移民,出生地和母语可谓五花八门。有一半是台湾同胞,他们中分别说国语(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其中有没有少数民族就不知道了。有三个越南出生的华侨,却说潮州话;有一家香港移民,却自称是顺德人;大陆的移民中,我知道的就有潮州、汕头、南京、常州、铁岭、成都、西安等地人;我们五个人,出生地就分别是京、沪、苏、鲁、粤五省市。在休息或在景点游览时,各个家庭常分别聚在一起,不少人用母语交谈,别人很难听懂。我的邻痤是个十一二岁的男孩,是香港移民的后代,跟他父母讲话,我一句也听不懂,既不是英语又不是广东话,问了才知道,是说的潮州方言。

  这样一群人,却能交流顺利,因为大家都会普通话(国语)。在行车途中,导游带领大家唱歌、讲故事、说笑话,虽然腔调各异,有台湾腔、粤港腔等等,但很多人的普通话,说得都比我的苏北腔普通话要好。台湾国语听多了,我发现他们说妈妈时,总是将第二个妈的音调升高成第二声,这成了我识别台湾同胞的标志。我的同伴中,有位退休的小学女教师,是北京市的特级数学教师。因为车上有十几个小学生,就上去给他们出了几道趣味算术题。女教师开讲后,全车鸦雀无声,我的感觉是,大部分人,都被她甜美圆润的纯正京腔惊呆了。事后我曾听到一个台湾人对他的同伴说:这位老师的国语真好听

  我不爱唱歌,在途中就胡思乱想。我们这群人如果没有普通话,交流时将是个什么样的场面?很多情况下,大概是鸡同鸭讲吧!或者只好借用英语,那又苦了车上的老年人了。今天能用普通话交流,得益于两岸当政者的正确决策。这几十年来,台湾方面推广国语,大陆这边,普及普通话,给大众带来的方便,此项功绩,或可与古代秦初强力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相比美。

[扬子晚报—繁星   2011-2-17]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