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 我长大的小镇,依水而成,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穿镇而过。古老的拱形石桥牵着南北两岸,北岸称之为上塘,南岸称之为下塘。另有一条涓涓小河弯曲着流过下塘,带着上游的太湖水汇入大运河。下塘的民居很多都傍河而筑,本就比上塘繁荣,加之上塘抗战时被日本人的炸弹击中烧毁,小镇的商业逐全部移至下塘。
我家住在下塘名叫"大街"的街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大街一直是小镇上最繁忙的商业街。大街的北端是运河,我家离运河很近。可能每个人的情感里,都有很多固执的无力改变的东西,我从小在水边长大,实在无法想象见不到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所幸的是,我离开家乡后,生活的地方,总能见到江河湖泊,这是老天对我的眷顾。
拓宽前的运河虽窄,河面上通行船只很多,终日来来往往,一片繁忙。
镇上的商品,几乎都是靠船运送的。依水而建的房子,船只可直接停在自家通往河的石阶旁,而大多数商家,要用搬运工。做搬运不仅仅要有力气,还要有很好的平衡感。上下船只的唯一通道就是船和岸间架着的一条板,称之为跳板,一些人轻装走过那跳板都抖抖忽忽的,别说挑了东西了。解放后搬运工成立了合作社,我有同学的家长就在那合作社工作。
河面上大多数来往的运输船只是经过而已,有些一艘船上住着一家人,他们终年生活在船上,船就是他们的家,这样的船似乎都是外地人的。有些是短途运输的,船只纯粹是运输工具,和以船为家的船民不是一回事。船逆流而行时,光靠摇橹撑篙不行,需有人在岸上拉纤。纤夫的道在上塘河边,拱形石桥桥洞里也留有纤夫的过道。黄梅天水位上涨,桥洞的水流非常急,经过的船只上所有的人都会合力把第一个船拉过桥,再把第二个拉过去。。。。。这是一种不成文的合作协定,经过的路人有时也会加入帮忙。
解放后,那些个体船户成立了运输社,学龄儿童都上岸读书。我有同学就来自于这样的船民人家,他/她们住运输社的集体宿舍,吃集体食堂,他们家的船什么时候从镇上经过,他们会提前得到通知并去和父母会面。我曾跟着同学去她家的船上玩过,烧饭用的是煤炉,吃的韭菜烙饼香得很,生活区干干净净的,最令我惊讶的是船上还有一台缝纫机。
小时候还见过一些抓鱼的船,比运输的船要小得多,我们方言称之为"网船"。这些船从哪里来的,我至今都不清楚,据说他们主要生活在湖区。作业时,一人在船尾摇橹掌握船的方向,一人站在船头撒网,网甩出去的时候在空中撒开,落入水中,网收紧后拖上船,就见鱼在网中蹦跶。
夏天还有捞河蚬的小船,船上烧着一锅水,捞上来的小蚬子倒进开水一烫,蚬壳张开,把蚬肉淘出来,蚬壳又丢回河里了。这种蚬肉炒蔬非常好吃,有时岸上的居民直接向船上的人买了,不称斤两,就眼睛看多少,成交后一手交钱一手拿货。还有一种更小的船,一人划着,船上站满了一种称之为"水老乌"的鸟类(学名叫什么不知道),这种鸟是经过训练的,会扎进水里抓鱼,出水后把嘴里的鱼吐到船舱里。
七十年代初运河拓宽后,那些抓鱼捞蚬的船就不见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本手摇船只上都安装了柴油机作为动力,运输船只逐步被一艘动力船拖着长长的船队取代。我那船民同学告别了她祖辈的生活方式,不再在船上生活,初中毕业后在商店做了营业员。她们的父母辈,也到岸上买了房子颐养天年。
住河边上的人,出门免不了走水路。在我小时候,小镇上的轮船码头就在我家那条大街的尽头,买票和候船的地方,是以前一地主人家的房子,解放后被没收,改为轮船码头。沿河的露天部分,有一个很大的顶棚,可遮阳避雨,免得下雨天旅客上船被淋湿。更早的轮船是什么样子的不清楚,我记事时去无锡城里的轮船就是机动船,有驾驶员,上了船下几阶楼梯,走到船肚子里,靠窗的位置窗外就是甲板,假如有人走过,两只脚就在眼前晃动,仅仅隔了一层玻璃。
船运行在运河上,有他们的船语。过桥了,靠岸了,都会拉笛。一长两短,或两长一短,不同的长短组合,代表了不同的意思。我家离运河很近,家人或亲戚坐轮船,买好票后不用去码头等,在家中听得轮船拉笛,知道轮船到了,快靠岸了,出门排队上船,时间正好。记得坐轮船到无锡城里的票价是2角,大洋桥上岸。运河拓宽后,轮船码头就搬走了,轮船也变成了双层的,坐在上层可以看风景。但自那以后,我好像再也没有坐过轮船。现在还有没有,我不得而知。
在河水受污染之前,镇上的居民大多数都饮用河水,用井水的不是很多。我家淘米洗菜洗衣服,都用运河水。河边有很多"河滩",就是用长石条铺成的石阶,一级一级延伸到河里。所用的淘米的篓子以及拎菜的篮子都是竹子做成的,拎着去河边,洗干净后拎回来,回到家水基本上沥干了。衣服都是先在家中用肥皂或肥皂粉洗过,到河中去清,方言叫"过衣裳",过衣裳时会带一根棒锤,把衣服放在石条上打,挤肥皂水出来,再放到水中清洗,来回两三遍,衣服就洗干净了。棒槌一般是密度较高的木头制成的,女儿出嫁时的嫁妆中,就有一根棒锤。
夏天大人小孩可在运河里游泳,水性好一点的,会"吊船",就是扒着船自己不用费劲游,跟着船在水中飘到很远甚至无锡,然后再反方向吊船回来。有些人会爬上船去玩,胆子大些的若发现船上装的是吃物比如西瓜等,还会偷吃,被船主发现后逃走,如何惊险,回来后讲得津津乐道。
随着本地工业的发展,加之一开始没有环保意识,河水大面积被污染,七十年代小镇就装了自来水,不知什么时候起又建了游泳馆。小镇规模不断扩大,原先的老建筑已拆得面目全非。河流,似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了。这也不奇怪,时代的步伐总是向前,即便那些保留原貌的古镇,主要作用也是供人游玩,感受一下古镇的气息。旧式江南民居,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以前的种种,也只能浓缩到记忆中了,有些无奈,但除了接受没有其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