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不息的爱- 正视生命的最后一堂课==========================================文: 穆景南
为生命划一个无悔的句点:
千金难买早知道
我的父亲穆克淇先生于公元两千零七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亲友们誉为福寿双全,在台湾习俗上此年纪死更是发红帖告知亲友,可是在我们家人心中,却仍有许多遗憾。后来发现有些遗憾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早知道一些有关生死的讯息或是了解生命迹象,有好的认知与心理准备,父亲的最后一段路,也许可以走得更圆满,而我们家人心中也可以得到完全的平安与放下。
所以决定将这一段经验分享,希望可以延伸父亲一向怀有的慈悲心,将爱的精神散播给所有需要的人。
这不是一本专业用书,只是分享我们希望当初可以更了解或是有更适当行动的一些经验和知识,藉此提点一下未曾在「生命的最后一堂课」上用心的人,年轻或是年老,我想这都是值得我们稍加了解的课题。
— 穆景南
---------------------------------------------------正视生命的最后一堂课
救治医疗或是安宁疗护
父亲的身心一向健康,除了耳背,行动不太俐落之外,每年的健康检查都十分正常,他老人家并非是因病去世,俗话说起来应该是「无疾而终」或是「寿终正寝」的,也正因为如此,在他出事至死亡的十天当中,我们面对极大的挑战,家人中也有许多的冲突和挣扎,因为我们不知道什麽才是正确的选择?什麽才是对父亲最好的选择?
虽然他各方面都算健康,但是最近一年多,我们的确看到他的逐渐衰退,精神虽然还好,但是他的行动力越来越差,几乎都是坐在沙发上。我曾经在他死亡前几个月问过他的家庭医生,像父亲这样的情形,我们将会面对怎样的状况,该做怎样的准备?医生告诉我,一般而言会有几种情形发生:
• 一种情形是在睡觉中过去,这是最有福气的走法了;
• 另一种是死于併发症,譬如老年人染上感冒,有时会併发肺炎就走了;
• 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一直衰退下去,那时就需要送到疗养院去,因为可能会需要专业人士照顾起居,家人自己照顾会太辛苦了,而且不太会应付紧急情况。
问过医生之后,我还和父亲笑谈,天天要祈求上苍,让他在睡觉中就离去,不要受苦。父亲是在死亡前十天因心跳过快而在沙发上坐着就休克了,我要扶他上床时叫不醒才发现情况有异,请了救护车来,上了氧气之后才醒过来,在急诊室住了一夜,因为似乎一切都还正常,就让回家了,医生给了一些镇静剂,所以在医院时他一直在睡觉,出院时全身十分软弱。父亲老早就签下了「不急救授权书」,所以医院也不做任何的深度检查,而他清醒后,一切也都似乎正常。我曾有一度后悔打了叫救护车的电话,因为如果他不是坐在沙发上就休克了,而是睡在床上后才休克的,我们是不会发现的,那样也许就应了他的祈求:在睡眠中过去。而我们是顺着我们被训练的本能反应,一旦有紧急事就叫救护车急救,当下根本不会有其他的想头,不过事后有一种「另类想法」,就是我们这一通电话,其实也许增加他老人家十天的痛苦。当然这只是一个在伤痛中自责的想法,所有的朋友都认为我们不该胡思乱想,大家都确定这是理所当然该採取的行动,不过在那十天裡,类似这些小小的问号累积下来,足以造成沉痛的悔恨,我想这是许多失去亲人的人会有的一些傻念头吧。
现在资讯十分方便,我常想,如果我能多做一些研究,多花一些心思,或许当时的一些选择就不会是直接惯性的反应,而会多一些思考吧。不过,我自然也清楚,不能拿这些来让自己后悔,我们的确在当下是做到能力所及的一切,这样也就对得起父亲,也对得起自己了。父亲由急诊室回家之后,却是我们挑战的开始,因为我们一切都依照对病人的照顾方式,希望他能赶快复原,两年前他也曾因肠胃过度衰弱,住院一个多星期,出院之后复原非常快速,我们自然也认为这次也会像往常一样,可是却天天都有不预期的情况发生。
首先我们发现父亲的精神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常常坐一下子就睡着了,一旦在椅子上睡着就无法让他醒过来走上床去睡觉,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其次是他的胃口急转直下,出院后几乎不太愿意进食,我们每天打米浆喂他老人家,他都吃得十分勉强。两三天下来情况没有好转,再加上便秘,我们知道必须徵求医生的意见了。父亲的主治大夫很忙,因为等不到他的回电,我必须去排门诊才能和他说上话,他听了我的描述,望着我苦笑,说他唯一能做的是签安宁疗护的申请单给我们,他已经不能为我父亲做什麽了。
我了解医生的意思,我也清楚没有专业人员帮助我们是不行的,而安宁疗护或许是当下唯一可能的助援,可是家人对安宁疗护不甚了解,总觉得如果将父亲申请进入这个系统,就是放弃了父亲,后来请了社工和安宁疗护的护士来说明,家人才同意让父亲进入这个医护系统。安宁疗护的确是为了濒临死亡的病人而设计的医护系统,但是医护人员会作评估,如果病人逐渐好转起色,他们也会建议移入普通医疗系统,父亲的情况不明,主治医生认为是极度老化现象,自然建议安宁系统,而我们却是因为没有专业背景,也只能暂时依靠这个系统,不过我们心中都不认为父亲大限已到,心想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 。
安宁疗护的单位十分有效率,第二天一切都安置妥当,专桉护士马上来家里探望父亲,做第一次的评估,她对我们说情况并不乐观,根据她几十年的经验,我父亲的确已是处在最后的阶段了。护士小姐是个很好的中国人,她了解我们中国人许多的心态,所以很耐心的向我们解释父亲的情形,她说父亲的身体已经开始准备死亡了,他老人家虽然没有病痛,但是所有的迹象都已显示身体的功能已经逐渐衰微,譬如不愿意进食,昏睡,等等。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强迫喂流质,但是那也只是延迟他死亡的时间,他是不会好转过来了。我们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仍旧选择做我们认为是对的事情,譬如早上强迫灌他汤水和他平时服用的高血压药,但是一天比一天困难,父亲昏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醒来时也说不出话来,看这样的情形护士小姐不幸言中了,父亲的确已经逐渐走向生命的最后终点。
这使我们面对更大的挑战,因为安宁疗护的目的就是让他走得安祥而痛苦最少,也就是不做任何延续生命的措施,可是我们传统的观念,父亲既已不能进饮食,就该打营养针,注射生理盐水,让他不至缺水;然而护士告诉我们,那只是增加父亲的痛苦而已,他迟早要经过这个死亡的阶段,多躺在床上一天,就是多一天身心上的痛苦,父亲此时已经无法自己移动翻身,甚至也无法自己排尿了,接上尿管是必要的步骤,父亲生前一向交代,要帮助他不要受苦,不要作无谓的救治,我想这是该实践我对他的诺言的时候了,我们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让父亲自然死亡,以他自己身体的步调,心理的意愿,走完最后的阶段,不再做无谓的挣扎,不再坚持以营养针来救治。
天知道这是多麽艰难的一个决定!护士小姐告诉我们,他已经逐渐脱水,身体会感觉不舒适,碰他或是翻身时都会痛的,也会有间歇性的不安,尤其是晚上,所以准备了镇静和止痛的药物,譬如吗啡,让我们斟酌让父亲服用,所有的措施都是让父亲能够在痛苦最少的状况下,走完最后的一段路。
父亲在进入安宁疗护系统的的第五天安安祥祥的离开人世,两个星期前我们是无法想像这个事实的,那时他没有什麽病痛,虽然休克半小时,在急诊室醒过来也没有痛苦异状,医生是在当天夜裡就发出院通知的,他再怎麽年老,我们也没有把死亡和这个突发状况联想在一起,儘管后来情况急转直下,我们心中都还抱着一丝希望,希望护士小姐解读错误。
我在进入安宁疗护系统之后的头两天,还想尽办法让他吞下他平时服用的高血压药丸,其实那都已是增加他身体的负担了。可是我们姊妹私心深处都不愿承认时候到了,同时也难以承担不救治老父的责任,直到他无法吞嚥那一天,我们才下了决心,开始和父亲一起面对最后这段时间,不再往治疗方向去想了,其实如果我们越早接受事实,父亲受苦会更少一点。即使如此,这还是很大的挑战,传统救助病人的想法根深蒂固,看着父亲逐渐失水,姐说,难道就这样看爸乾死吗?虽然天天有人来替父亲擦身,抹上润滑油,我们心中仍然受着煎熬,时时会问自己:这样作对吗?虽然理智上知道这是正确的选择,只是感情上,真正是情何以堪?而传统观念上,生命是贵重的,绝对不能放弃,看着老爸逐渐失去生命,孝顺的定义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挑战,不论是出自内心或是来自别人。
不论内心过程如何煎熬,我仍深信这也会是父亲自己的选择,他心裡实在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欣慰这是老人家平时的积德,修来一个接近最少痛苦的无疾而终。走笔至此,不禁感慨,因为我有几位朋友的长辈目前正在受苦,一位老人家已经昏迷将近一个多月了,在昏迷初期医生就已经告诉家属,即使救回来恐怕也是植物人,结果家人因为要尽孝也因为不捨,坚持要救治,现在全身插满了帮助生存的管子,身体皮肤也开始有些溃疡,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说放弃的话,因为怕被冠上不孝的罪名,即使医院已经希望病人转至疗养院,家人仍然坚持要继续救治。
在此同时也有另外一位老人家,已经接近百岁,几个月前已经昏迷,身上插满持续生命的管子,问她的儿子为什麽还要让老人家如此受苦,说是以前忌讳没有谈过这个问题,现在进退两难,明知母亲受苦,也不知道该怎麽办,因为不知道老人家的意愿?家人又意见分岐,虽是身为长子,却也不能承担责任,只有眼看母亲这样靠机器延续生命。
另外我在美国有一个好朋友,她的母亲当初是癌症末期病患,进入安宁疗护系统,可是她心中仍是抱着希望,不肯给母亲足量的吗啡止痛,怕会有负面效果,当时她母亲褥疮已经十分严重,半身瘫痪,癌细胞已蔓延全身,有天晚上母亲忽然大痛不已,她还是不愿用太多吗啡,坚持让救护车再送入医院,当我赶到史丹佛大学医院时,老远就听见她母亲的呼叫声,一进房间就闻到一股死老鼠的恶臭,原来她母亲臀部的褥疮已经肉腐见骨,护士正在换药,我看病人如此痛苦,不禁怒问护士,为何不彻底止痛,他说家属仍坚持打营养针救治,不让用全量吗啡,做安宁步骤,医生都无可奈何。
我陪伴朋友出席六位医生的会诊会议,希望能劝她放下,让她母亲不再受苦。当她终于点头,愿意只做止痛安宁的措施后,她母亲终于可以安静入睡,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安然离开人世,脸色不再挣扎痛苦,走时十分安祥。我的朋友几十年和母亲相依为命,她性情比较内向,没有什麽朋友,和母亲关係十分亲密,所以才会採取任何她认为可以延长母亲生命的措施,现在两年过去了,她却陷在无尽的悔恨裡,无法自拔,时时自责让母亲多受许多不必要的苦楚,我也时时想到她母亲的哀号,不知道该如何劝慰这个让罪恶感侵蚀的女儿,心中不胜唏嘘。
这也是为什麽我在父亲去世后,希望纪录一些经历和心路,同时把一些我们平时没有在意或是思考过的问题提出来,希望在面对生死大关,需要我们做抉择的时候,可以有少一点的挣扎,多一点的心理准备,避免不必要的后悔和自责。老化或是生病我父亲基本上不能算是疾病过世的,医生认为是老化死亡,这从一方面看是福气,从另一方面看,因为我们不懂真正老化代表的含意和徵状,而产生了许多遗憾,这也是我写这本小册子的另一个重点。因为我们都会以为或是希望因为我们的悉心照料或是救治,老人家可以再一次恢复健康,可是如果像我父亲的情形,就医疗专业人员而言,所有的器官已然极度老化,很疲累了,不会再回复原有功能,这就是我们比较难以真正接受的地方,因为他本来是好好的啊,怎麽忽然会这样?其实本来就有许多前兆的,只是我们不注意而已。
老人生病的话,情形比较清楚,就病治病,一切有医生作主,家属也许只需要做一些最后关键的决定。老化却是晦暗不明,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了解一个没有疾病的老人,人生的最后阶段会是什麽情形,有哪些迹象?我们也是在事后才阅读到有关的资料,对我们也许迟了,却希望可以帮助一些其他的人。说起来也许很少人会相信,在几年前,父亲就对我说,他应该是会活到九十三岁,问他怎麽会这麽说,他说不知道,心裡有这样的感觉,那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惊叹于老人家的先知先觉,也愧疚于自己的无知,其实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有很多徵兆已逐渐显现,只是我们都不清楚罢了。
逐渐脱离红尘世界
据一些专业的书上记载,当老人濒临死亡时最先的现象是退缩,时间大概是死亡前一至三月,实际上这个现象可以发生在老化死亡前一两年,当老人家还是很健康的时候,我们不会有所警觉,只是当成一般老化现象,但其实这是老年人心中开始有警兆,身心也都准备接受这个大限将至的事实的自然反应。安宁疗护中心的护士小姐告诉我,当身体器官功能都在萎缩的时候,他们会先失去对这个红尘世界的参与感,这是生理影响心理,我父亲以往天天看报纸看电视,对所有的新闻巨细靡遗,所谓不出门而知天下事,我如果太忙没有注意新闻,只要问问父亲就可以了解世界大事或是地方小事,可是前一两年,他就对我说,现在已经不太耐烦看报纸了,翻翻大标题而已,我们以为他只是体力渐衰而已,其实潜意识裡,他已经准备向这个世界告别了。
父亲一向十分喜好戏剧,年纪大了不太出门,两岸三地的电影电视剧,还有武侠小说都是他晚年的最佳伙伴,除了卫星电视之外,我们替他蒐购所有港台连续剧的光碟,还有新旧版武侠小说,以前是买的速度比不上他看的速度,可是近一年却叫我们不要再买,因为他看不完,我当时还抱怨他,没事坐着发呆无聊,为什麽不看光碟?钱不是白花吗?他只是对我苦笑摇摇头,说是没什麽兴致。我记得当初心中曾经犯嘀咕,不知道是怎麽回事,但是我也没放在心上,只觉得老人就是怪吧。
还有一件事是让我当初最纳闷的,就是父亲以往喜欢去赌场玩玩吃角子老虎,以前没时间带他老人家去,这几年加州有一些印第安赌场规模设计得不错,也比较近,可以一天往返,我每次带他去,老人家都很高兴,可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裡,每次都要强迫他去,最后变成要求他陪我去玩,开两小时车去那裡,一个小时就要回家了,因为他平时都闷在家里,我很想让他多出来走走,开心一下, 可是怎麽连以往最开心的活动都不喜欢了呢?我们猜想也许是他的腰痛,玩不动了,每次就带几个枕头,尽量想让他舒服一点,可是他还是越来越不愿意出门,这样的状况让我们也有许多挫折感,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让老人家生活得有趣一点?
其实这就是他逐步退出这个世界的一种现象,除了对事情失去兴趣之外,和家人的互动也越来越少,父亲因为耳背,近年来谈话就不多,但是仍然可以感觉他越来越沉静,打盹的时间明显的增多,父亲一向生活十分规律,除非生病和睡觉其他时间是不上床的,但是在沙发上睡着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当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化现象,所以我们也没觉得紧张,许多老人不都是这样打瞌睡打到上百岁吗?可是这些退缩的现象其实都是显示,这位老人家的生命慢慢从外面的世界退出来,而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他需要的是与自己的更深沉的接触,他神游于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而逐渐趋向于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这个时候,言语的互动也许已经逐渐多馀,时时肢体的接触,心灵之爱的传达和安静的陪伴其实是最好的,只是我们当初并不明白,强迫带着他出游,以为是尽了孝心,却并没有照顾到老人家真正的需要。饮食的喜恶习惯改变另外一项大的改变就是饮食习惯了,基本上没有什麽常规可寻,有一点可能比较相同,那就是会逐渐偏向蔬菜和较软性的食物,这自然和牙口有直接关係。但是我们比较不知道的是,老人家的胃口会时常改变,也许连自己都不知道原因,当然会造成照顾者在准备食物上的困扰。譬如我父亲是个美食家,年轻时吃遍了各种美食,到了美国竟也不甚挑食,西方食物也甚能入口,尤其是尽量让我们方便,从来不挑剔。不过在他过世前一年,三餐却成为很大的挑战,因为他经常胃口不香,或者今天说想吃什麽,准备了又不太吃,昨天说某种东西好吃,明天又不喜欢了。有时我们姊妹交换照顾老人家的心得,竟然无法找出他喜欢或不喜欢什麽的常态,可见变换幅度之大。我们当初并不了解这是老化末期的现象,反而觉得父亲越来越难伺候,有时难免会不耐烦,甚至觉得是否故意刁难,耍闹老人脾气。
就因为对这方面的无知,让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对父亲的歉意,虽然我们尽量想照顾老人家周全,在这一方面,因为不了解,也製造了不少父女间的压力,当特地为他准备了一顿饭,他吃两口就不吃了,我们为他担心之馀,难免会动意气,他只好歉意的笑一笑,没胃口就是没胃口;可是有时候又吃很多,美食家变成了挑食家,挑食家变成了没有规律的乱食家,我们无所适从之馀,哪能体会他的无可奈何,身口不由己呢?
我记得大学时代一位同学的母亲在病痛的末期,隔一阵子会特别想吃某些东西,譬如台湾高速公路某休息站的便当,当初听到同学家人特地开两小时的车去买来给母亲吃,心中很感动也觉得应该,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母亲的病情,临终时的想望大家都愿意去实现的,因为那会减少一些遗憾和伤痛。可是通常像我父亲一样的状况,身体无恙却极度老化的老人,我们经常会忽略到他们这样的身心变化和需求,老人家自己也不清楚,有时候需要没有被满足,也会向照顾者闹情绪,增加彼此的紧张,有时候还会伤到彼此的感情,两边都觉得委屈,三餐是每天例行的事,也是老年人生活的重心之一,对他们其实很重要,可是当我们不具备这些知识的时候,又怎麽知道如何周全相待呢?
照顾老人者该有的认知
长期照顾老人的人是需要许多支持的,但是第一个能支持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尤其是当照顾自己家人的时候,往往开始是出于爱与善意,而终至于怀怨的煎熬,因为我们太过于高估了个人的承受力,忽略了照顾老人多半是非常长期的付出,如果事先没有心理准备,又没有适当的设定界线,往往会因为压力过重而造成其他负面状况,进而不但影响个人的健康,更会影响双方的生命和生活品质。
即使是请专人在家照顾,也有基本的压力存在,因为很多是长期的状况,就像养小孩一样,责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抚养小孩是成长、充满希望的过程,而照顾老人却是凋零迈向终点的过程,虽然都是以爱心为基础,心情却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能对照顾年老者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将会减低许多不必要的挣扎。中国人重视孝道,所以在照顾老人时会有许多顾忌,轻重分际之间很难拿捏,老人有时像个小孩子,即使是健康的老人,是自己的长辈,有时也需要恩威并用,哄哄骗骗,甚至设下一些规矩。更何况是照料行动障碍,老人痴呆症,需要饮食控制,或是供应不同药物的老者,即使没有体力上的劳累,日复一日的例行生活,日夜不论的警觉,都是如影随形的压力。这是和老人长期住在一起的照顾者需要了解的,所以一定也要妥善的照顾自己,划一个界线,需要和其他的人分担压力,不要一个人撑到底,也不要足不出户的守在家里,必须先满足自己的身心需要才能做最好的陪伴,一定要利用各种可以运用的资源来支持自己。
尤其是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人照顾得最好,当我们开始忽略自己,让自己心力交瘁的时候,将会是彼此厄运的开始。被照顾者察言观色,有时觉得委屈,有时觉得亏欠;而照顾者觉得已经尽力,对方却不好好配合,心裡也会生怨,也觉得委屈。
如果还有其他不了解状况的家人介入,即使是好心的建议都可能变成恶意的指控,更何况有些情况的确複杂,不在其境即无法清楚真正的状态,所以讨论可能变成批判,商量可能造成争执,这些都是主要照顾者心裡必须有的准备。只有让自己的生活和心态经常维持在一个基本的平衡度,才能平心静气的应付各种状况。除了时间的划分平衡之外,绝对不要因为自己是主要的照顾者,而认为老人的一切都是我们一个人的责任,即使我们没有兄弟姊妹,老人自己都还需要负他们自己的责任,譬如要能够自寻快乐,维持好心情,这就不是别人可以承担的。所以照顾者不要怀着自己是单一负责人的心态,把所有的一切往身上揽,这样心裡就太苦了,不要觉得老人的生命是自己的责任,这是谁也承担不了的,如果怀着这种心态照顾老人,只有自苦苦人,成天活在担心害怕裡,因为老人的生命本就是黄花夕照,总会走到尽头,总要过这一关,不要把别人的生命扛在自己的身上,无论是父母或是子女。让被照顾的人做他们自己,学习瞭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尽量配合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看待,不要为一些他们也无能为力的生活细节而责备,也许在某些方面需要稍许限制,譬如糖尿病的人有饮食上必须的控制,但是其他方面尽量让他们尽情享受他们的晚年,不要因为怕他们发生甚麽事,而不让他们活得尽兴,或是因为自己的方便,而限制他们的活动,尽量运用可以运用的资源,让自己负担减轻,也让老人有满意的生活品质。
谈心陪伴也许是现代人能给的最奢侈的礼物了,不论是对父母,子女或是伴侣,似乎这都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在此做最诚心的提醒,把这一点放在心上吧,那怕是少少的几分钟,经常性的陪伴永远是最珍贵的爱的表现,生命的品质尽在其中,那是让自己在家人关係上无怨无悔的保证书。
不要怕家人的死亡,要怕的是:将来后悔没有足够优质的相处。
对老人家的衷心建议
服老 – 给自己最好的保险
说句也许天下老人都不中听的话:人老了就要服老,虽然我们希望有颗年轻的心,充满活力的走过一生,但是体力的衰退是一定要有的心理准备,当发现自己体力不如以前的时候,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在生活上做适当的调适和改变,这样对自己和小孩都比较好。有些老人家,一方面是不服输,不服老,一方面是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反而会造成更糟的情况。就在前几天,我的婆婆半夜起床如厕,摔断了大腿骨,去年已经发生过一次,摔断了满嘴牙齿,那时候就对她说半夜起床要拿拐杖,不然就把活动厕所放床边,因为她腿力弱,走路经常不稳,她十分不高兴,认为自己没那麽差,老人家已经八十有五了,还不愿意接受老化的事实现在就受苦了,我们更必须放下一切去医院照顾,相信这也绝非老人家所愿,但是却因自己的固执,而让可以预防的事发生。
我的公公也是一样,前年做了心脏导管手术,上星期居然不顾儿子的阻拦,爬上屋顶去检查房子的状况,因为年轻时一向自己做惯了,不相信专业的人可以做得更好,我先生拦不住,只好跟着一起上房,心惊胆跳的过程,使我不自禁心裡有气,为什麽八十多岁的老人要如此逞强呢?也许只为要证明自己还有用吧,这让做儿女的有许多挫折感,不知道要如何帮忙?我的父亲是在他八十上下的时候,放弃了一切要自己动手的心态,因为他了解虽然他想减轻我们的负担,可是如果他逞强,其实是帮了我们倒忙,他以前可是一夫当关的强人啊,后来出过几次小状况,才了解服老并不有损老人家的尊严,而是真正理解实在情况,真正爱惜子女,不希望在生活中加添不必要的意外。
破除惯性—谈笑看人生
除了服老之外,奉劝老人家要培养自己的弹性,不要居限于自己一辈子的习惯,尤其是如果有下一代愿意住在一起,真的要学习做个不需要掌控的老人家,不要处处想当年,看不惯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或是干涉女儿或媳妇做家事的习惯,或者处处想帮忙,想证明自己还有用,若能掌握到做老太爷的真谛,能够自己找乐子,安享自己的晚年,做个不固执己见的老人,充满弹性与好心奇,开心的过日子,这样大家都轻鬆,就是儿女最大的福气。
给子女最后一件大礼
—生死大事交代清楚
另外一个话题就怕老人家们更不高兴听了,就是请不要讳言病痛与死亡,趁我们还健康,头脑清楚的时候,好好想想自己的生前死后,因为我发现很多子女对这些事很苦恼,因为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却又不敢提,生怕老人家忌讳和误会。
我们真的不知道最后一段的人生会是怎样的走法,或许可能会失去意识和知觉,医疗上的决定最好事先留下指示,也免得配偶和子女心中挣扎,甚至家人之间产生争执。而且最好事先让大家知道,或是留下文件让大家遵照办理,讲得越清楚越好,可以帮助大家心安。
身后大事也是一样,丧礼和仪式最好都按照自己的心意事先知会家人,免得将来大家在哀伤之馀,还要讨论这些事宜,如果意见不一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如果为了这些事造成家人之间的芥蒂,我想即使人走了,魂魄也不会安心,那何不坦然在生前就面对这段最后的历程,算是给子女最后一件大礼,使家人在哀伤思念之馀,可以专心为老人家尽最后一分孝道。
我的父亲早在十多年前就和我们把什麽事都说妥了,也留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文件和手稿,他老人家一生潇洒,不要任何仪式,他说他一生有三个故乡,中国大陆,台湾还有美国旧金山湾区,三个地方都还有家人,所以将骨灰撒向太平洋,随波而流向三处,象徵他的精神和所有的家人同在。一些亲友对此举是不认同的,也就是因为父亲早有准备,所以才得以按照他的心意,顺利执行老人家的遗愿,也因此让最后办事的家人可以没有太多的阻碍和顾忌。
我在此甘冒不讳,希望有缘见此书册的人,都能对自己最后一段路程负全然的责任,不要让家人在自己的病床前,或是离别的伤痛裡,还要面对无谓的罪恶感,甚至担负起莫须有的不孝罪名。
而最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真心不愿意让家人受苦,希望老人家能善终好走,却因为许多不必要的桎梏和观念,或是自己的感情,而做出其实会让老人受苦的决定。在生离死别的时刻,面对生死的大事,除了老人家自己,谁还能对此负全责呢?所以未雨绸缪是智慧的行动,是每个人最后可以给亲人留下的爱。
衷心的提醒家人
—尊重
在这裡我也必须提醒子女和生存的伴侣,那就是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决定,我知道有些人虽然交代很清楚,但是家人却因为自己的感情或是不同的信仰和生命价值观,忽视本人原有的决定,造成不必要的冲突。
我个人以为即使家人们想法一致,都认为他本人的决定不好,也不该违背当事人自己的心意,因为这是对一个生命最起码的尊重,我们实在不能以自己的看法来判断他人为自己生命所做的最后决定。
逝者已矣,让爱的能量流转不息
失去亲人的痛不足为外人道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伤痛也只有让时间和更多的爱来治疗,许多专业书籍在这一方面都已多做描述,这本小册子就不再多提。我个人治癒的经验是不要逃避,也不要强迫自己快点过关、结束伤痛,真心对待自己那颗需要疗养的心,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吧。
我的父母亲虽然都不在了,两位老人家的精神和爱却在我心裡突显。是的,我是在老人家走后才知道亲子的爱之深,缘之重。我是在老人家走后,才知道人生一世,受惠良多,亲恩深重。我是在老人家走后,才希望有许多的早知道。无奈和遗憾和思念是说不尽的,不过我更清楚,老人家希望我活得精神,活得心安,活得有用,活得幸福,所以我会朝这样的方向继续自己的旅程,将对老人家的感怀,留在这本小册子裡,让爱传下去。
也寄语所有拥有生命的每一个人,让我们愿意坦然面对死亡,了解死亡,如此或许才能让我们真正享有活着的价值和快乐。
致谢
此本小册子可以顺利付梓发行,要感谢安宁疗护中心的护士杨逸涵女士,提供许多专业上的经验分享,以及大A学习基金会的伙伴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协助校稿。首版千册的印刷资金来自于各方的捐赠,电子版也提供大众免费索取印行,请自于大A学习基金会网站 或是 邀阅馆下载。
唯请尊重大A版权所有,如能将此册传于需要的人手中,也是成就了十方善缘,谨此致意。
穆景南 2008年7月23日-------------------------------------------------------------
后记 :自从在父亲过世週年发表『流转不息的爱:正视生命的最后一堂课』之后,半年来我陆续接到许多来信,有些是简短的表达谢意,给予鼓励,有些是长长的分享个人的心路,有些是正经历着我们家人当初的境遇,有被了解的安慰。
这些来信带给我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善意和好的能量,有时看到大家面临失去家人的痛,我也心痛难当,眼泪直流,但是相对的也感觉到很强烈的爱,彼此对家人的爱都是绝对而单纯的,这些爱的感觉就是活着的人的希望,也是帮助我治癒的力量。
藉着这样的好缘,我希望能更加扩大自己的能量场,连结更多的爱和善意,修习出更洗练的生命态度,不再轻易破功,让抱怨和挫折感冲澹这样的好气场。
这个雨后的早晨,读了几封读者的信,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心神气爽,不是因为被感谢而觉成就,实在是震撼于心灵的互通,彼此的身受都得到共鸣和了解,不相识的人可以互相支持和鼓励,而疗伤的过程就在爱的传达中静静的展开。
实在谢谢这样的因缘。
穆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