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闲话革命

读中小学时,每当节日临近,如元旦、春节,当然还有劳动节、国庆节等,上面都有号召,要求大家过一个革命化的节日。


革命,是那个年代使用率最高的名词,正面或正确的人或事物,都要冠之以革命二字,如革命人民、革命小将、革命干部、革命军人。但是,如果前面加个“反”字,那却是性命悠关了。其影响之深广,直到现在,在西方,一说起“革命”和“反革命”,人们多半要联想到中国。

其实,革命并非中国的专利。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当数西方近代最著名的一场革命。据说逢九之年,法国对大革命的纪念活动都要隆重一些,当然1989年的纪念更是不同。09年到巴黎旅游,众多的景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巴黎市中心宽阔而宁静的“协和广场”,却是让我有些特别的感慨。该广场原名“路易十五广场”,是为称颂国王路易十五而命名。法国大革命时被当时的革命政府改名为“革命广场”。广场上放置断头台,大开杀戒。据说杀人最多的一个月之内,铡掉了1300人左右,平均每天30多人。人民群众像看戏一样每天在广场上看杀人。被铡者有国王,有平民。昨天的革命者把昨天的反革命杀掉后,又被今天的革命者当成今天的反革命杀掉。清初“剃头歌”的后两句“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把“剃”字改成“铡”字,倒是贴切得很。革命后需要和谐或协和,所以“革命广场”被改名为“协和广场”。


伦敦蜡像馆,有一组蜡像,在我第一次参观时就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创始人),深夜提着一盏风灯,在断头台下的一堆人头中寻找熟人的头颅来做“死亡面型”(death mask)。背景影像是断头台铡刀反复提起、落下。铡刀落下的喀嚓声,配上法国国歌“马赛曲”。真是马赛声声,人头滚滚。


回顾这些革命史实,最能体会毛主席的教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当然,如果就此认为革命者是暴徒,那是要犯政治错误的。)


不管是中国革命,还是法国革命,其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社会不公,人民受剥削压迫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音乐剧“悲惨世界”中一首著名的歌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你可听见人民的呐喊”),有些歌词和“国际歌”倒是很有些相近,例如,不愿受奴役的人民起来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翻身作主人。

中国革命成功,人民群众翻身作主人了,各级官员也是人民的公仆了(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各级政府的首席公仆在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来一句“奴才启禀各位主子”,那样是把干群关系庸俗化了)。但毛主席他老人家很快发现很多官员不久就蜕化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了,因此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我们没有赶上推翻三座大山的暴力革命战争年代,却成长于极具暴力倾向的继续革命年代,也算是经历了些革命洗礼。革命的本质固然是造反(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但革命的形式还是有些不同。我们没能热血沸腾地拿起真刀真枪去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却是懵懵懂懂地拿起笔作刀枪,学工学农地反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是共产主义正式版的开发版,或试用版,但绝不是盗版)。正式版的共产主义的特征主要有:物质的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公民拥有高度的政治权利,具备高度的社会公德,等等。根据马克思的描述,那时人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黄昏放牧,饭后批判”。这幅美景实在让人憧憬万分,垂涎三尺(过这样的生活,每个月肯定不止半斤猪肉)。


节日临近,党和政府(革委会)还要号召人民过一个革命化的节日。其主要精神就是,不要大吃大喝,而是要利用节日时间,多学习毛主席著作和两报一刊社论。学毛主席著作和两报一刊社论,是可以努力做到的。至于不要大吃大喝,似乎是无的放矢。那时是健康饮食的时代,我们的主食是大米,面粉,加杂粮如玉米、红薯。蔬菜也还将将就就。高蛋白食品,当然是凭票供应,这样大大地减少了人们高血脂、脂肪肝、以及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所以,即使想大吃大喝也是不太可能的,最多小吃小喝一下。


时过境迁,现在革命的形式不能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也不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了。有人提出“革命就是请客吃饭”,仔细想想,似乎也有道理。现在的革命工作主要是发展经济,而后工业(信息化)时代,情商的成分,如人际交流等软技能在革命工作中越显重要。而联络感情最有效又最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方式就是请客吃饭。张爱玲曾在 “色,戒”中有言道: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后半句略去)。革命干部当把饭场当沙场,古有“醉卧沙场君莫笑”之豪迈,今有“醉死饭场为烈士”之悲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