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基辛格在1971年秘密访华时与周恩来总理会面的新华社照片上签名。 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新华网华盛顿6月6日电(记者 王丰丰)从记录历史的角度而言,千言万语,往往不如一张新闻照片带来的冲击。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位老人站在一组新闻照片前,百感交集,中美关系40年的风风雨雨,仿佛又回到他的眼前。
照片前的这位老人正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由一组珍贵的新华社历史照片组成的“新华影廊”,当天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的基辛格新书《论中国》讨论会现场展出。看到这些记录他与中国40年交往的照片,基辛格兴奋异常,每张照片都要驻足观看。他说,这些照片让他想起和中国朋友交往的点点滴滴,唤起不少美好回忆。
从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时被周恩来总理接见,到2011年在美国与胡锦涛主席相见,这些照片中,既有基辛格多年来接受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场景,也有他参与各种涉华活动的情形。40年历史浓缩到一张张照片上,就此定格。
回顾历史,基辛格说,这组珍贵的照片展现了中美两国40年交往中的风风雨雨、走过的坎坎坷坷。展望未来,他说,两国应像以前那样携起手来,这样才能抓住机遇,成为未来的主人。
6月6日,美国资深外交家傅立民在新华社照片前向记者介绍1972年4月参加基辛格在华盛顿会见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有这种感慨的并非只有基辛格一人。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约翰·哈姆雷说,当天的讨论会还吸引了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17位前大使等政要参加。与会者们看到照片非常兴奋,尤其是当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参与者,看得更是兴致勃勃。
曾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破冰之旅”中担任翻译的美国资深外交官傅立民在一张照片中发现了年轻时的自己。照片上,基辛格站在一群中国运动员中间,不到30岁的傅立民则在外围。
“看到这张照片很高兴。这是中美两国渐渐开始来往的初期,当时是很惊人的,”傅立民指着照片说。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72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访问白宫时的场景。“我是当天的翻译,”傅立民用流利的中文说。虽然已是30多年前的往事,但傅立民说,那天的情景他仍然记得十分清晰。
6月6日,美国前驻华大使洛德在新华社照片前向记者介绍1971年随基辛格访华的情景。 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除了傅立民,曾担任驻华大使的洛德也在一张合影上找到了自己。“这就是我,”满脸笑容的洛德指着照片说。洛德说,当时他30多岁,作为基辛格的特别助理随同访华。
“新华社组织的这次展览,见证了我和中国朋友的许多欢乐瞬间,”基辛格说。珍贵的历史照片定格了中美关系40年的关键瞬间,仿佛道尽千言万语,承载过去的同时,启迪着中美关系的未来。
6月6日,基辛格在新华社北美总分社社长曾虎的陪同下参观新华影廊的经典照片。当日,由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基辛格新书《论中国》讨论会在华盛顿举行。88岁高龄的基辛格博士与美国外交界知名外交家布热津斯基、洛德、芮效俭、傅立民等出席了讨论会。会上展出了新华社新华影廊有关中美关系的经典照片,从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到今年,跨越了整整40年的历史。 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基辛格新书《论中国》:美中应建跨太平洋“共同体”!!
美中外交关系的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的基辛格博士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中说,美中两国虽然有基本的文化分歧,但美国和中国共同合作,共建新的“太平洋共同体”,符合美国和中国的利益。
1971年,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突然造访北京,恢复了美中两国中断了20多年的高层外交接触。从此,中国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到一跃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曾经为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等10位美国总统提供过正式和非正式咨询,曾经同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的中国四代领导人打过交道。
曾经访问过中国50多次的基辛格博士,在他最近出版的新书《论中国》(On China)中,以敏锐的视角,深邃的洞察力,回顾和论述了过去40年来中国的发展和变迁,维妙维肖地刻画了他接触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称他们是铁石心肠的权力政治实践者。
《纽约时报》说,书中提到尼克松和毛泽东当年会面的一个情景。尼克松恭维毛泽东改变了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但令基辛格惊讶的是,毛泽东说他改变不了中国,只能改变北京附近的一些地方。基辛格称毛泽东是“王者哲学家”,说周恩来举止文雅,充满睿智,说话样子像孔圣人。
“性格刚毅,双眼忧郁,个子不高”是对邓小平的外貌和品性的描述。基辛格称赞邓小平使中国从毛泽东时代的农民公社,走上高速发展的经济大国道路。
《论中国》在谈到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和文革给中国造成的灾难时说,“有些中国人认为,中国要保持统一,成为超级大国,秦始皇的罪恶是必要的罪恶”。纽约时报说,基辛格的态度漠然,令人心寒。
《新闻周刊》说,《论中国》最深刻的洞察力在其心理层面,表现在中国和美国精英的基本文化分歧,一个来自两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一个来自两百年历史的美国。这种分歧在1989年后,表现的尤其明显。在基辛格来看,用制裁报复中国过于天真。美国人谈判时会列举出10个不同论点,然后各个解决,中国则只是一个提纲挈领的大方针。他说,我们总是争分夺秒,急于看到成果,他们则是以“千年计时”注重耐心。
基辛格警告说,这种根本的文化分歧,可能会导致美国未来同中国发生冲突。基辛格说,动武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因为100年前,德国崛起,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挑战英国,导致战争。
他说,1970年代尼克松访华后的美中关系是“准联盟”(a quasi alliance)的关系,美中走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美中的共同敌人苏联。他说,中国的崛起使国际关系再次两极化,进入一个新冷战(可能是热战)中。但他对北京领导人保持冷静头脑,抱有希望,认为美国不应该“在控制中国或为了思想运动建立民主国际阵营的基础上,整顿亚洲”。
他建议美国同中国合作,共建新的“太平洋共同体”对美国更好。
前美国驻华大使、华盛顿威尔迅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所长芮孝俭说,基辛格博士试图将他多年来同中国几代领导人打交道的个人亲身经历,中国领导人从事外交事务的经验,与中国外交历史融会贯通在一起。
他说:“一个崛起的大国,是否必然会同一个已建成的大国发生冲突,或者是错误的政策所致?基辛格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既然现任美国政府当局和中国领导人希望中美两国不要发生对峙,基辛格博士书中提出的论点,非常相关。”
基辛格的学生、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教授、《我与中国》和《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尔(Ross Terrill)博士说,基辛格博士是美中关系重要的奠基人,《论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美国利益和中国利益能相互重叠。
罗斯.特里尔指出:“中国和美国必须要保持世界和平。其中一个途径是美国要保持强大。而且基辛格从历史中认识到,多边主义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力量,导致世界大战。”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