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祠堂对联谜团:张荅莫非是张謇?

如果我还在人间,我的情怀就系在天边;
如果我去了天边,我的微笑就留在人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田家祠堂发现由辛亥名人撰写的对联里,绝大多数作者可以找到资料,但有两人有些隐蔽:一人是会稽马玄,一人是南通张“荅”(对联署名中此字疑为自造字,与“荅”字形近,暂作“荅”字。“荅”音da,意同“答”, 也形似“苓”) 。马玄被疑是马一浮,而张荅又是谁呢?

  在田家祠堂刻下对联的作者,都是当时的名人,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因此,对联作者张荅一定也会具备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否则,从远离上虞的南通找一位无名之辈来作联并刻上石柱,显然不合常理。

  我们发现张荅除了为祠堂写对联外,还写过一篇哀辞。这篇哀辞是为田时霖的母亲陈氏太太写的,写得情真意切,且文笔功底深厚。文中张荅称和陈氏太太有“兰交”(意为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至交)。陈氏太太虽因家遭变故,曾迫于生计纺线谋生,但她出身名门,有文化,懂礼仪,加上性情端慧、乐施好善,特别坚韧刻苦、通达大义,因此广受乡贤尊敬。她七十大寿时,就有蔡元培、汤寿潜、朱福诜、何琪等众多名士为她撰文祝寿。 1914年她去世时,葬礼更是隆重得轰动一时,不光当地政要名贤云集,老百姓更是蜂拥到了无法应对的境况。在那种场面,在有那么多名人大儒可请的情况下,由这个远道而来的南通人致悼辞,想来此人必有不一般的背景。

  而当时的南通,最具有这种背景的人,就是张謇。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晚清時期立宪运动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奠基了中国民族轻工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张謇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包括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中国第一家气象台等。

  而根据资料,我们发现张謇和田时霖确实是朋友。田时霖在上海经商,崇尚“孟尝君之风”,尤爱结交贤豪长者(孟尝君田文出现在上虞田氏族谱,田家几代都皆以为楷模),他与浙江、江苏的乡贤都很熟。张謇即是江苏有名的乡贤和孝子。 1896年,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受张之洞之委派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还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随后又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并兴建港口、发电厂,扩建成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张謇经商,来往于江苏和上海之间,和田时霖母子相识。张謇和汤寿潜都是立宪运动领袖,两人同为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还一同筹划自立师范。田时霖和张謇都帮助过汤寿潜“金陵筹饷”,化解江浙兵灾时,田时霖和张謇一起发起斡旋。可见田时霖、张謇、汤寿潜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这里还有一位重要的牵线人值得一提,那就是田时霖的堂爷爷田宝荣(生于1860年)。田宝荣曾任江苏通州直隶州知州,民国成立时任南通县知事署理,张謇的家乡和企业正是在通州、南通一带。田家祠堂落成时,张謇是全国水利局总裁,田宝荣则是山东河工三游总稽查,两人工作关系密切。 张謇乃科甲出身,状元及第,书法很有根底,楷、隶、行、草兼擅,尤以行楷见长,笔法瘦硬,沉稳深秀。请这样一位文人名贤为祠堂写联应该更顺理成章。

  那么,为什么马一浮和张謇不用本名呢?马一浮和张謇都是书法大家。叶圣陶曾说过,马先生不轻易答应给人写字,祠墓志、寿序、寿联、市招、征收启及讣告题签,一概不书。有传连大军阀孙传芳到杭州亲自登门求字,马老也避而不见。马一浮是汤寿潜的女婿,田时霖和汤有忘年之交,老丈人的面子恐怕不好拒绝。马一浮本人也是江浙铁路的坚决支持者,和田世霖志同道合。而张謇呢,既然和田世霖母亲有“兰交”之谊,如求撰联自然盛情难却。但为了不让别人以此为例,将来再遇求字不好推辞,故用笔名。

  可惜的是,田家祠堂有张荅手迹的石柱已遭破坏。真相可能要等将来找到石柱残迹,对书法笔迹加以求证方能确信。

  张荅的对联是:“歌於斯聚族於斯,今之乐由古之乐。”


    (作者 天端 董国光,始发于绍兴网 2011年05月24日)


天端后记:

      本文并非文史考证,顶多算是抛砖引玉。但很高兴真有搞文史的人认真加以研究。有人认为上述文章不够妥当,理由是他们又找到了一篇以“张苓”落款的文字:



       殊不知,此段文字正是抄自那篇张氏写给田时霖的母亲陈氏太太的哀辞,只不过是将竖写排成横写而已。请看1915年的家谱收藏的“哀辞”中的最后一段文字:



内容不是一模一样吗?再看看文笔,是不是有科举底子的人所写?一般人如果有那样的文字水平,且到处赋辞的话,在当时的南通应该会有名气的,况且此人还会书法。可是为什么查遍那时期的南通文人,会找不到任何“张苓”的信息呢?原因只有一个,“张苓”是个笔名。

gudiannvzi 发表评论于
向你问好!
安静 发表评论于
武老师跟我说姐姐在写这个,我赶紧抓时间跑过来看看,很有意思,非常好看,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