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左右和扬州

发朦的时候多,清醒的时候少,码点字,防老年痴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传统上,古人谈方位总是面南背北的。从皇帝到百姓,从皇宫到民居,但凡可能,摆的都是那个姿势。所以,左和东,右和西,前(比如前门)和南,后(比如后宰门)和北是相通的。

方位也和具体位置有关。比如,总体上说,黄河从西向东流,但却绕着陕西可劲地拐了几道弯。所以长安人,从长安出发向西,西渡黄河,就到河西或河右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从河西东渡黄河,就到河东了。因为长安人的眼里,长安是帝都,是天下中枢。只有从长安出发向东,东渡黄河到山西,才是河东或河左。

长江也是一样道理。从九江到南京这一段,是从西南向东北流的。所以中原人到江边,面南背北时,江浙一带,当然就成了江东或江左。同样因为中原人自认为居天下中央,江右或江西的说法不一定常见于主流社会。等到了六朝,帝都偏安江左,说江右应该就没有心理障碍了。

其实对六朝而言,江左江右,有时指实际控制的疆域,并不一定简单地用长江来划分。比如我们常说孙权有江东六郡,其中的庐江郡,地理上并不在江东,而是在合肥以西以南一带。当南朝人说江东或江左时,有可能也包括了南朝管辖的所有东南地区,比如长江彼岸的苏中和皖中。而南朝人说江右时,暗示的是北朝管辖的原西晋地区。

为什么会这样乱叫,有很多可能。我笨,就找个简单理由吧。我觉得,古文都是腐儒文青写的。腐儒文青毛病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爱个形式美。文字要简洁啦,还要讲平仄啦。比如江东六郡当然琅琅上口,江东五郡,再加一郡,怎么做诗嘛?

对晋朝人而言,江左江右,并不仅仅是地理概念,它还是时间概念。江左时期,就是帝都偏安江左建康的东晋。而江右时期,是指帝都在洛阳的西晋时期。《宋书·百官志下》中说,“ 武帝初,分中卫置左右卫将军,以羊琇为左卫,赵序为右卫。二卫,江右有长史、司马、功曹、主簿,江左无长史。”这一段意思应该是,西晋武帝把中卫将军这个职位,分成了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在江右(西晋)时期,左、右二卫将军帐下,都设有长史一职。到了江左(东晋)时期,二卫将军帐下,长史一职已经取消了。

唐初期,在长江以南设了江南道,治苏州。唐开元二十一年,析江南道为三。江南东道,治苏州,江南西道,治洪州(南昌),黔中道,治黔州(重庆彭水)。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从那时起,江西道或后来的江西路、江西省,又成了文人笔下的江右。这时候,当年江东六郡中的豫章、庐陵二郡,只好被江西(右)了。

在古书里,扬州也是个让人混淆的概念。有说:“东南曰扬州”,这个范围相当大,徽、苏、浙、赣、闽都进去了。东汉时,扬州刺史部,治历阳(安徽和县)。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扬州治寿春,吴扬州治建业。三国归晋后,扬州治建邺。到永嘉年间,扬州事实上又被分为二。《晋书·怀帝纪》:“以平东将军、琅琊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镇建邺。”而《通鉴》有注:“时周馥镇寿春,督扬州之江北”。建业或者建邺,就是今之南京。

今之扬州,常以广陵、江都闻于世。唐武德九年,扬州移治江都,并永久性地落户在彼。从地理概念上说,扬州叫江右不错。但在南北朝人的眼里,有时也混为江左。近代扬州或附近苏中一带的人,也有以江左自况的。比如说,如皋人冒辟疆,常被人称为江左才子。泰州观海楼,有匾书曰:“江左胜境”。不过我同意,那边称江左,稍微有点别扭。

好了,废话说完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