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与辨析:中文成语趣谈
Wisewind
中文胜过英文最明显的一点是,同样的篇幅,中文所载运的信息量远超英文。或者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一篇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后,篇幅通常只有原文的一半。
不仅如此,中文里还有大量的成语,一般只有四个字,却能表达极多的信息,这更是英文不能比拟的。
中文成语,有些源出某个典故或故事,有些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使人们很难理解它们真正的意思。有些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了歧义,甚至意思和原来完全相反。有些则因过于晦涩和极少使用,而趋于消亡。
现撷取几则,谈谈笔者看法,与网友诸君商榷。
·歧义严重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一派学者理解孔子是说:“首先开始使用陶俑来殉葬的人,他是要断子绝孙的吧!”认为孔子是反对以陶俑来殉葬的,因为以陶俑来殉葬导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所以主张“仁”的孔子大骂“其无后乎”!
另一派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上先是以活人殉葬,后来才改为以草人或陶俑殉葬。商朝盛行“人殉”,周以后以“俑殉”取代“人殉”。但维护“人殉”的士人认为这样欺骗祖先,大不敬,是该断子绝孙的。孔子赞成以陶俑来殉葬,所以驳斥说:“首先开始使用陶俑来殉葬的人,他们没有子孙吗!”意思是说他们并没有断子绝孙啊。
2000多年来,文人们争论不休,意见难以达成一致。而人们却渐渐不再理会“作俑”原来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一概看成“做坏事”。
于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成语,被绝大多数人理解为“最先做这种(件)坏事的人,他们没有子孙后代吗?他们的子孙后代将受到报应。”人们也只认同这样的解释了。
·“撒手锏”还是“杀手锏”
“撒手锏”是词典上的解释,和目前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用法:
“锏:古代兵器,金属制成,长条形,有四棱,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简单地说,锏就是有四条棱的实心铁棍,应该属于尺寸较短的重兵器。
“撒手锏:旧小说中指厮杀时出其不意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目前少数人的说法 -“杀手锏”:
少数人(尤其是一些武侠小说作家)写成“杀手锏”,指双方在马上以长兵器如大刀,长矛,画戟等激烈厮杀时,一方出其不意近身搏斗,突然抽出揹在背上的锏将敌人的手臂或手腕打断,使敌人彻底失去抵抗力的招数。
笔者认为,“杀手锏” 的说法较合理。
“撒手锏”即“用锏投掷敌手”,未必能“一招制胜”,多数情况下甚至根本投掷不中!但使出“杀手锏”,“出其不意,突然抽出锏将敌人的手臂或手腕打断”却是绝对厉害的制胜招数!
所以,笔者认为目前少数人的说法即“杀手锏”将取代目前多数人的用法“撒手锏”。
·文义不通的“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詩經.周南.桃夭》。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很茂盛,树上的桃花,开得很鲜艳。“夭夭”是指草木茂盛的样子。“灼灼”本意是光亮,这里形容鲜艳。“华”和“花”通用,比如“朝华夕拾”便是一例。
后来有人以同音字“逃”取代“桃”,变成“逃之夭夭”,形容“很快地逃跑得无影无踪”。
“逃之夭夭”虽然有点诙谐,但其实是文义不通的,因为“夭夭”无法作为副词来修饰“逃”这个动词。
但是人们却不管那么多,将错就错,就这样一直使用下来。
于是相沿成习,文义不通的“逃之夭夭”就真成了形容人逃跑得很快的一个成语。
·时空倒置的“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语出宋朝诗人苏东坡诗《九日次韵王巩》之“相逢不必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以及诗《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东坡的诗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代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据说,过了重阳菊花即将凋谢,成了过时的东西了。
从此,人们就追随苏东坡,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这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没有发生问题。因为对于“大文豪”苏东坡,文人们是不敢有不敬之意的。
但是,笔者猜测,到了近代随着巨大数量的理工科人才在中国的出现,这个成语就遭遇到了生存危机。
理工科人特别讲究“逻辑”。他们认为,无论是思维逻辑还是表达逻辑,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于用“昨天”“今天”“明天”来表达“过去”“现在”“将来”。这个习惯不应该因为某一个人的异议而改变,哪怕他是苏东坡。
而有些人辩解说:“这里的‘今日’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明日’是指九月十日即重阳节第二天”。
但问题在于,实际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和“重阳节赏菊”完全无关,凭什么就因为苏东坡一个人诗中写了,普天下的人就只能认定“明日”只能指九月十日即重阳节第二天呢?这是很荒谬的!
因此,有人认为用“明日黄花”表达“过时的东西”,即“过去的东西”,有时空倒置的感觉,不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应该予以废止,以“昨日黄花”来代替。
这些人认为,这里重要的是以“昨日”来表达“过时的东西”,至于是“黄花”还是别的颜色的花,甚至是花还是别的什么东西,则一点都不重要。
笔者赞同以“昨日黄花”来取代“明日黄花”,用以表达“过时的东西”。赞同有人提出的建议,依“从众”原则,立“昨日黄花”,废“明日黄花”。
·“鸡鸣狗盗”是褒义还是贬义?“鸡鸣狗盗”出自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故事,起初是一个褒义词。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接纳各种人做门客,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号称食客三千。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原本想留下他当相国,后来却听从大臣们的谏议,将他和手下人软禁起来,想找个借口杀掉。
孟尝君派人向秦昭王最宠爱的妃子求助。妃子答应帮他,条件是要孟尝君拿刚献给秦昭王的齐国天下无双的狐白裘转赠她,孟尝君很为难。他的一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摸进秦昭王宫中把狐裘偷出来献给了妃子。妃子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逃走。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学鸡叫,引得各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只得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从此“鸡鸣狗盗”变为成语,比喻有一技之长或有某种特殊才能的人。
后来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人不再去追究“鸡鸣狗盗”的典故和原来的褒义,反而将它和“偷鸡摸狗”,“鼠窃狗偷”之类联系起来,理解为不务正业。因而多数人已经把“鸡鸣狗盗”当成一个贬义词使用了。
·不易拿捏的“钟灵毓秀”
“钟灵毓秀”在实际使用中不易拿捏,主要原因是有些人不了解“钟灵毓秀”的词性,以为是一个形容词。
于是许多人用“钟灵毓秀”来形容美女之美貌。
比如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句子:“都说扬州美女有着钟灵毓秀的自然美貌,可我到了扬州也未见几个这样的美女……。”
这句话里将“钟灵毓秀”当作形容词来描绘扬州美女之美貌,这种用法是不对的。
“钟灵毓秀”不是形容词,而是重复式动宾结构,“钟”和“毓”是动词,“灵”和“秀”是动词后面的宾语。
“钟灵毓秀”这四个字在此的意思是:钟:钟爱;灵:生灵;毓:养育;秀:优秀的人物。
“钟灵毓秀”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
“钟灵毓秀”被许多人当作形容词,最根本的原因是“毓(养育)”这个动词在实际生活中极少使用,因此不被人们所认识。
“钟灵毓秀”这个词,不是作为形容词用来形容美女之美貌,而主要是作为动词用来形容某个地方山川秀美,孕育出一代代优秀人物的!
正确的用法举例:衡山雄奇,湘江柔美,湖南山水,钟灵毓秀,因此历朝历代,人才辈出。甚至有“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说法(本人造句)。
·失去生命的“治丝益棼”
有些成语,由于使用非常冷僻的字,人们怕麻烦,不愿花时间去搞清它们的意思,也就极少使用。时间一久,这些成语就失去了生命而死亡了。
“治丝益棼”这个成语就是失去生命而死亡的一个例子。
“治丝益棼”:发音:zhì sī yì fén
治:整理;丝:丝线;益:越发;棼:纷乱。意思是:整理丝线抓不住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实际上,直接说“抓不住头绪,越理越乱”,人人都明白,又何必说什么“治丝益棼”呢?
我们看李白的诗,流传千年而不衰。除了有文彩以外,李白极少以冷僻字入诗。所以他的诗读来朗朗上口,即使刚识字的幼童亦能背诵,这才“有口皆碑,流传千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