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是我学生时代在台湾的事。一个偶然的机会,被选去参加学生领袖的培训,听到一场“慧眼识英才”的演讲,深受感动。几十年来不但记忆犹新,而且一直有新的体会,深受影响。
左宗棠的识人之术,在历史上颇有名气。相传他选人的秘诀,可以归纳成“器量识才”四个字。一般人重视才能,欣赏才华,也往往以专业才能得到入门的机会,开始在公司里工作。严格讲起来,学校里教的学问,无论是编程式的功力,做会计的报表,做实验的技巧,多是才能的教育。有才能的青年人,很容易被选去为公司效命,有很好的机会。
然而,公司高层对基层人员的认识,往往只限于某某人做成了某某事,印象不深。真正注意到一个人,常常是在“识”的层面:高级主管读到一篇报告,听到一场讲演,赞许这个人的见识。研究分析前瞻的能力,加上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常常是得到高峰注意的因素。上层经理人员有责任为公司找寻策略和方向,他们自然想提拔有识之士为他们服务。
有才有识还不够,因为公司里多数的大事都要靠团队来完成;领导统御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的技巧就成了选拔上层人才的重要指标,这就是左宗棠所谓的“量”。也许以现代的观念,肚量这样的词眼不足以代表人际关系的技巧。然而,左宗棠在那个封建专权的时代,都能体会肚量的重要性,现代民主社会的经理人员自然需要有更宽容的心,才能成功的领导。
“器”可以解释成容器;一个人做什么的容器,就是说一个人对人生有什么追求的意思。一个人的人生观,往往在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中表现出来。用人最怕用到有机会就可以黄袍加身的人。不只可能篡位,也可能欺上懵下,鱼肉百姓。“器”就是观察人品,决定能不能信任。
这些年来,我参加不少公司里选人用人的会议,发现西方人也是用“器量识才”来选拔人才。找个人做基层工作,主要注意力在于“才”:这个人能不能做这件事。提拔资深干部,主要注意力在于“识”:这个人有没有远见和判断力。任用经理人员,主要注意力在于“量”:这个人能不能领导这个团队。聘请执行经理,主要注意力在于“器”: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
实在说,我想不起来当年我为什么对这篇演讲如此动容。那个时代的学生不常接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眼界有限,自然对好讲员带来耳目一新的讯息有所渴慕。然而,多年来记得“器量识才”四个字,的确帮助我欣赏不同层面的能力,让我在专业才能外有所成长,受益匪浅。多年后把这件事写下来,也许对那个年轻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