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学同学聊天,说到杭州的特色菜,说到片儿川。实际上我在这里说的是一种美院的面条,上面浇了点片儿川而已。
我的大学时代,其实是在家度过的-我不住校。当时美院有规定,杭州本地学生不住校,这其实是一个歧视性政策,杭州本地学生在学生中,尤其是国油版雕这主要的四个系里,是少数的少数。所以,我没有在美院住过一个晚上,每天早上骑自行车上学,搞不好传达室的老头还拦我下来,有热心的人在旁叫道:附中的!(当时附中也开在美院里)我哭笑不得。
更多的问题,是因为不住校,和其他系的同学们也不熟,很多人知道我,但不知道是哪个。所以,中午吃饭的时间,是我和同学来往的主要机会了。
美院的食堂有大食堂,小食堂。我不喜欢在大食堂排队,不到十一点半,队伍就已经很长了。我更喜欢小食堂,可以把饭盆递进去,点了面条和其他什么,让饭盆去排队,自己坐在那里聊天。最常点的面条就是“片儿川”,如果有余钱,就“片儿川+蛋”,那是我最喜欢的了。
那个时代,上学是不缴学费的,反而有补助,补助来的一般就是饭菜票,钱也可以在小食堂直接用。小食堂里的座椅也是大圆桌面配一圈的可以收放的椅子,点好了面点,就放下椅子做在那里等。老师也多过来,坐在一起聊起来。慢慢的就形成一个“论坛”,坐不下了,甚至有的人立在旁边,很热闹。
等面条好了,正享受着,突然有人把一些准备了的辣椒粉撒到我面上,我不得不吃得眼泪鼻涕直流。反复多次,我给作弄得喜欢上辣味,就老管他们要点加上,好像更有味道了。
等我上研究生,最后留校做老师,都一直去那里吃饭。说不清这个“片儿川”“营运”了多少年,或许现在美院食堂还有?
后来的时候,在大食堂上面,有一个叫留学生餐厅的,一开始认识几个留学生,一起去那里吃,会有工作人员眼睛瞪老大,示意我不该上去。哈哈,那就知趣点吧!但是到我做老师以后那几年,那里就“对外开放”了,要炒个菜,喝瓶酒,招待客人,都去楼上,有服务员,有桌布,和饭店里一样。
我很久没有再吃到片儿川了,那里面的茭白的味道,我最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