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与苏中七战七捷 二 转贴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粟裕大将与苏中七战七捷 二 转贴


 


力排众议,斗胆直陈,集中优势兵力歼敌 

宣家堡、泰兴、如南战斗,使国民党军队损失1.6***和大量的武器弹药,这使蒋介石和他的参谋总长陈诚大为震惊。


陈 诚奉蒋之命,急忙跑到南通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重新部署进攻苏北的作战计划。他们下令麇集江南的第二梯队整编第六十五师、整编第二十一师等7个旅10万余 人渡江北进,集中兵力向海安进攻。同时以第八十三师第六十三旅、整编第二十五师第一四八旅,自姜堰、白米一线向东出动,两路合击海安。为防止被各个击破, 采取锥形攻势,正面不足30华里,纵深10余华里,各旅靠拢前进。 

面对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步步压来的强敌,粟裕坐在翻过来的长凳上,背靠凳腿,面对着绘有长江两岸地形的军用地图,那红、蓝色的圈圈、曲线、箭头都穿梭般地活跃起来。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粟裕决定撤出海安,并提出了初步的作战方案:第一、第六师集结于海安东北地区三仓河一带休整待击,七纵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 

然而,许多人对这个作战方案想不通,认为撤出海安太可惜了。 

粟裕虽 然深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不敢独自作出决定。他决定第二次返回远在300里外的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驻地淮安,征求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他只带一个警卫 员,先是骑摩托车,到了建湖县西边的草荡、水网地带,摩托车不能行驶,就步行;在离淮安还有50多里的时候,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到兵工厂借了一辆自行车, 两个人互换踏车,搭乘前进。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按计划赶到了淮安。粟裕路过家门,只进去喝了一点水,就匆匆赶到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在华中分局常委会议上,到会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等同志,对粟裕提出的主动撤出海安、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决定在海安先实行运动防御,尔后主动撤离,创造新的战机。 

粟裕在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即8月1日上午,返回海安前线。担任海安运动防御战的第七纵队从7月30日打到8月3日,3000多兵力抗击5万多蒋军的轮番进攻,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杀伤敌人3000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比1的新纪录。预定目的达到后,粟裕下令撤离海安。 

正如粟裕所 预料的那样,华野撤出海安后,进攻海安的蒋军先头部队随即占领该地,并纷纷向上级报捷邀功,第一绥区司令部统计竟“歼灭”华野达两三***。他们得意忘 形,错误地判断:“苏北***已经一败涂地,主力第一师、第六师下海北逃。”李默庵认为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达到,按预定作战计划,调整部署,分兵广占地 盘,在东起海边,西至扬州的300华里地段上,建立一条军事封锁线,切断南通、如皋与东台、兴化解放区的联系,清剿封锁线以内的占领区,然后与徐州南下部 队会师,实现第二步作战计划——会攻两淮。 

蒋军的这一作战计划,被华野“四中队”于8月6日从无线电侦察中获知:进占海安之敌分兵东进,整编第六十五师第一○五旅开始由海安向李堡进犯。 

粟裕得知这一情报,兴奋地说:“此乃一良机也,不可错过!” 

8月7日早晨,粟裕给中央和华中分局发电报,报告“歼敌良机已到”,第四次建议在淮南的第五旅东调苏中参战,以便集中兵力于主要作战方向。粟裕在这次报告中,使用了“斗胆直陈”的措辞。在战争年代,下级向上级提建议,同样的内容,只准提出三次。粟裕已 于7月25日、7月28日和8月5日先后三次向华中军区、陈毅军长和中央报告:“我们经十天或半个月之休整与兵源及干部补充,尚可再战。但以当面尚有顽十 师(旅)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3.5***(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时间内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目前我淮南部队形势,很难保住天长与 盱眙。果若如此,则淮南仅以少数坚持即可。故建议在淮北战役尚未大打时,仍将第五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为有效。如何?盼考虑。” 

这时,陈毅为执行中央军委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已率山东野战军主力从鲁南到达淮北。接到粟裕电报后,于7月27日和28日连复两电:“淮南第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渐向西转移。”“第五旅不宜东调,因津浦线是主战线已苦兵力不足。” 

粟裕接陈毅的复示后认为有必要再向中央、陈毅军长和华中军区陈述自己的意见,除就各战略区如何配合打击蒋介石分区蚕食的狡计谈了自己的看法外,仍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东移苏中参战。他说:“只要苏中局面打开,则淮南形势亦可能逐渐改善,而后我再以主力西移,则淮南局面亦可能打开。”8月5日,粟裕在答复中央军委8月2日询问电时,第三次建议第五旅到苏中参战,集中兵力在苏中大量歼灭敌人。粟裕在电报中说:“在第五旅增到苏中条件下,于8月内再歼敌人两个旅是有把握的。如第五旅不来,而仅以现有兵力作战则感到吃力,对9月份战斗亦将有影响,且对苏中局面不能得到较快的好转。”因此,“要求第五旅及其特务团仍东调参战,以期早改变苏中战局,以便主力西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斗胆直陈,尚祈明示”。 

8月6日和7日,毛主席先后为中央军委起草两份电报,一份给陈毅,指示“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一份给粟裕:“照你微午(5日午时)电办法,8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陈毅也于8月8日复电粟裕:“同意以一师、六师、七纵及五旅集中东(台)海(安)间待机歼敌,充分准备匆浪战,战后再行西移。” 

敌人在8月7日、8日占领李堡、角斜后,李默庵又决定调其整编第六十五师于9日经海安去泰州、黄桥接替第二十五师和九十九旅的防务,10日又令新七旅从海安东进接替第一○五旅在李堡一线的防务。 

粟裕说:“敌军频繁的调动,给了我军以趁其运动或立足未稳加以歼灭的大好时机。”他当机立断,集中兵力首歼运动中的李堡之敌。 

8月10日20时战斗打响,我第一师乘敌人交接防务之际一举攻克李堡、角斜;11日晨,敌新七旅旅长带1个团由海安东行,第六师与第七纵队利用高粱、玉米地作伏击,在运动中将该敌也全部歼灭。 

李堡、角斜之战,前后仅20个小时,歼敌1个半旅共9000余人。当时华野把宣泰、如南之战称为第一战役,把海安、李堡之战称为第二战役。中央军委发来贺电:“庆祝你们第二次大胜利。”8月12日,毛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宋时轮电报,指出:“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调。粟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8月13日,陈毅电告粟裕、谭震林:“宜就地开展局面,而不必忙于西调,军委亦有此指示,望照办。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 

不同意见的争论,就此告一段落。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从7月13日首战宣泰,到8月12日奇袭李堡,在1个月时间内,华野连打4次胜仗,歼灭敌人3万余人,打破了蒋介石“3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的美梦。蒋军在苏中的机动兵力已经不多,难以继续全面进攻,不得不调整部署。 

8月19日,正当粟裕“考虑下一仗怎么打”的时候,“四中队”送来了蒋介石8月25日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报。粟裕、谭震林当即决定“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南下丁堰、白蒲、南通、海门一线作战,求得歼敌一至两个旅,给敌人一个严重打击。8月20日,中央军委和陈毅复电同意南下行动计划。强调指出:“将这些敌后市镇上之敌军,哪怕每处1营1连予以歼灭,均有极大意义。” 

当天晚上,粟裕、 谭震林率主力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和特务团3万余人向敌后开进。所谓敌后,实为新四军老根据地,虽然暂时沦入敌手,但军民鱼水情深。部队打到哪里,人民 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夜间行军,军民都习以为常,连犬吠之声也难以听见。国民党军队更是被蒙在鼓里,成了聋子、瞎子,对华野行动一无所知。 

21日夜间,粟、谭率大军深入到蒋军300里一字长蛇阵的腰部,一师攻丁堰,六师攻林梓,五旅攻东陈,犹如3把锋利的钢刀,一齐向敌人的腰部砍去。 

丁堰、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两个集镇,驻有国民党政府交通警察总队的6个大队和国民党军第二十六旅1个营,约3700人。经过一夜激战,全歼了这 股凶残的敌人,生俘少将副总队长以下2000多人,解救出了许多被捕的地方干部、民兵和土改积极分子,缴获了美国制造的十轮卡车、机枪、卡宾枪、汤姆式冲 锋枪等大批军用物资。 

丁堰、林梓战斗的胜利打开了华野西进的门户,直接威胁如皋的敌人。粟裕分析,敌人很可能马上调兵增援如皋。果然不出粟裕所 料,李默庵得知丁堰、林梓失守后,判断华野将要进攻如皋城的四十九师,急令黄桥守军第九十九旅等增援。同时命令驻扬州、宜陵一带的黄百韬第二十五师向邵伯 进攻,企图配合北线国民党军向***华中分局、华中军区驻地两淮进犯。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华野主力远在如皋东南,如要增援邵伯,就要北绕他的封锁圈东 台、兴化,需要不少时日。利用这段时间,他就可以攻下邵伯,配合蒋军进攻两淮。这样,他既救了东头——如皋城,又拣了西头——邵伯,东西呼应,一举两 得。 

粟裕比李默庵更是棋高一着,李默庵想“一举两得”,粟裕却来个攻黄(桥)救邵(伯)打援,“一举三得”。 

丁堰、林梓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粟裕就 部署刚由地方武装升级组成的第十纵队3个团及第二军分区两个团,在江都县邵伯镇防御敌第二十五师北进。主力部队除以第七纵队在姜堰、海安之间发动箝制性进 攻外,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特务团则于8月23日夜间大踏步地向敌人封锁圈的中心挺进,进攻黄桥、泰州。泰州是黄百韬的后方,拿下泰州,黄百韬就陷于 腹背受敌,必然会回兵救泰州。用“围魏救赵”的战法来调动敌人,寻歼敌人有生力量于运动之中,并解除邵伯之围。 

粟裕说:“这是一着奇兵,也是一着险棋。这个地区,南是长江,东、北、西三面都是敌人许多据点连成的封锁线。封锁圈东西一百余里,南北仅数十里,我们竟敢用3万作战部队插进去,这大大出乎敌人的意料。” 

8月25日晨,国民党第九十九旅奉李默庵命令东援如皋。上午到达分界地区后不敢轻进,怕在运动中受到打击,要求如皋守敌接应。粟裕听取“四中队”的报告后,计算时间,两路敌军,恰好与我军在如黄路上撞个满怀。 

8月25日下午,华野第六师在如黄路分界地区与敌第九十九师战斗打响。不久华野第一师也在如黄路加力地区与如皋出来的敌人遭遇,双方展开激战。因分界、 加力两地之敌均采取集团固守战法,实有兵力又比我们原先侦察得知的要多,经过一夜激战,两地均未能解决战斗。此时,黄百韬第二十五师进攻邵伯的战斗正在激 烈的进行,邵伯两翼的乔墅、丁沟阵地有的已被突破。粟裕意识到:华野主力如果在如黄路上拖延时间,邵伯一旦失守,战局将发生不利于我军的变化。可是他手中兵力不多,又没有预备队可调!在紧急情况下,粟裕运用他最拿手的一招: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调整部署。 

如黄路战斗,华野共歼敌两个半旅,1.7万余人,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最多的新纪录。 

在如黄路战斗进行的过程中,粟裕密切注视着邵伯保卫战的态势。苏中战 役前夕,他曾视察第十纵队的阵地,明确提出了保卫邵伯的作战方针。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部队,按照预定的作战方针,采取各团轮番守备的方式,依靠阵地,作 短促的反突击以击退敌人,坚守了4天4夜,阵地岿然不动,毙伤蒋军2000多人。黄百韬得知第九十九旅已在如黄路上被歼灭后,急忙撤回扬州。 

苏中战役,从7月13日到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多人对付国民党军12万多人,七战七捷, 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纪录,歼灭敌人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的1.76倍,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神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胜利,对于扭 转整个解放区南线战局的形势,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计划,并对尔后战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中七战七捷名扬中外,作为这一战役的策划者和指挥者粟裕,受到了苏中军民的热烈拥护和颂扬:“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这首民谣被改编为歌曲、故事,在苏中地区和华东野战军中流传很久,直到今天,苏中地区的老年人和参加过战斗的老战士,仍能熟练的说唱。 
粟裕大将苏中七战七捷 
 
胡居成   来源: 《党史博览》2005年第2期 

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粟裕大将与苏中七战七捷 二 转贴》
     地址: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804/show948133c30p1.html

转播到微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