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J15舰载机试验照片



近日,网络上公开了若干张歼-15的起飞图片,可以确信,歼-15是苏-33不折不扣的克隆版。众所周知,苏-33的前起落架为双轮设计,支架笔直,从图片上判断,歼-15同样具备了这样的特征。雷达罩的涂装有所不同,试飞期间的歼-11B的雷达罩颜色为黑色,歼-15采用灰色。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因为雷达的技能不同,作为海军型战斗机,歼-15的雷达必须追加空对舰武器的界面。

预计在未来五年之内,新一代的歼-11B、歼-11BS、歼-15都可能成为更加成熟的可量产战斗机;歼-15试飞的最终完成,可能在2012年左右,前提是继续使用俄式发动机。2013年至2014年,歼-15可能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它完全能够赶上国产航母的生产进度。

更多的图片透露了歼-15更多的细节,除了强化型后轮起落架、强化型双轮前起落架、缩短了的尾椎与原装的苏-33如出一辙之外,折叠翼、光电雷达的位置也完全相同,光电雷达也许是中国生产的。

中国首艘航母选择搭配重型舰载机,凸显了大国海军的长远眼光

当中国航母成为西方媒体报道中的热门词汇后,与之配套的舰载机自然也就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日本《朝日新闻》不久前声称中国的“歼-18”型垂直起降战机已试飞成功,未来将部署在航母上。而美国《航空周刊》、以色列《防务动态》等西方军事媒体则认为,师从于苏-33的歼-15舰载机已经成熟并有望在近年上舰服役。中国舰载机的“选型之争”由此升温。

中国航母需要空海兼顾

与捕风捉影的所谓“歼-18”型垂直起降战机相比,不断被媒体曝光的歼-15舰载机显然更为可信。据以色列《防务动态》杂志日前披露,歼-15舰载机在2009年就完成了首飞,并于去年5月份首次完成了陆基滑越甲板起飞试验,最终将于2015年被部署在航母上。报道称,歼-15舰载机集成了其他中国造战斗机的优势技术装备。如果以“瓦良格”号(文中称“施琅”号)航母为平台,其最大作战半径可达800公里,虽与美国航母舰载机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已经相当不俗。

此外,歼-15还拥有很多国产杀手锏。《防务动态》的报道称,该机不仅能挂载“霹雳”-8型和“霹雳”-13型空对空导弹,还可装备射程超过100公里的“鹰击”-83K空射反舰导弹。同时,中国有关方面正在为航母舰载机部队研发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报道称,虽受搭载能力所限,歼-15仍将以防空作战为首要任务,但也会兼顾攻击职能。

《航空周刊》也援引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军事航空航天资深研究员巴里的话称,“歼-15的模型携带有1枚反舰导弹,这表明其初始设计就包括反舰职能,与之相比,俄罗斯的苏-33舰载机则为制空设计。”可见,兼具制空和制海能力的歼-15才是中国航母的最佳选择。

“长腿”舰载机起点更高

目前,航母舰载机主要有常规型号和垂直/短距起降型号两大类。美国、法国的大中型航母从始至终都装备采用常规起降模式的先进舰载机。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正在进行的对利比亚军事打击行动中,美法舰载机的优势显露无遗。与之相比,前苏联海军的“基辅”级航母和英国海军的“无敌”级航母受设计和吨位所限,只能搭载垂直/短距起降舰载机,不仅航母编队的海上控制范围大打折扣,而且对地攻击能力也十分薄弱。正是认识到这种与生俱来的短板,俄罗斯(前苏联)与英国海军才先后淘汰了“雅克”系列和“鹞”式舰载机,开始装备采用常规起降模式的舰载机。

中国属于航母俱乐部的后起之秀,但首艘航母选择改装“瓦良格”号并为之搭配重型舰载机,这样的起点显然不低。有分析指出,研发歼-15能最大程度地应用国产战机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不仅有利于规避研发风险,还可以促成装备尽早形成战斗力。而从零开始研发垂直/短距起降舰载机不仅面临巨大风险,其先天短板还将制约中国航母编队的整体战斗力。就像《航空周刊》指出的那样,“作为一种重型舰载机,歼-15将提升中国海军舰队的远海打击能力”,而垂直/短距起降舰载机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