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Diary 706 --- 严歌苓的笔和张艺谋的眼

写日记的另一层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来,夜深人静,借境调心,景与心会。有了这种时时静悟的简静心态, 才有了对生活的敬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严歌苓的笔和张艺谋的眼

 

张艺谋说,他读完严歌苓的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眼前晃动着就是教堂彩色玻璃碎片后十三个女人的身影,这给了他创作的冲动……。

期盼已久的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终于上映了。可惜来不逢时,偏偏碰上我不再国内,等我回去,恐怕早就演完了。 看到有新闻说这回他们玩的是全球同步上映,连忙在这里的网上搜寻,结果还没见到排期。但愿在英国也还有机会一睹为快,我真的是不想错过。

不想错过的最大原因是我非常非常想看看,张艺谋是怎样用视觉艺术电影手段来再现严歌苓那犀利的,残忍而美丽的的文字笔触。我毕竟是先读了小说,并且在心里筑起了想象的。虽说编剧刘恒对原作有所重大的修改,但严歌苓说,她所立足的女人视角,女人立场没有变。

据说张艺谋的班底是卯足了劲力争要得到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我觉得这一回老张完全有可能,因为论他的才气和能力他早就应该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前几次,不说别的,就是本来期望呼声都很高的《英雄》,也是因为有李安的《藏龙卧虎》在先,而失去了机会。而这一次不同,影片表现的战争,人性,宗教,救赎,这些都是西方人,美国人热衷的主题。外加上独特的切入点,独特的战争背景,以及`张艺谋所特有擅长的运用镜头和视觉效果的能力,我相信这一次应该能打动那些有极高审美品味和有极其顽固观念的评委们。

有人说作为一个作家,严歌苓很是幸运。因为在如今文学在视觉艺术和网络的冲击下逐渐衰弱,越来越显出了其颓势。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一页页翻书,越来越懒得自己透过文字来认识想像场景人物。更喜欢现成的,由演员导演牵着鼻子,一部电影,几集电视剧下来,哗,一切都是那么活鲜鲜的具体的摆在你的面前。虽说这往往扼杀了你的想象力,让你少了想象的乐趣,但却能满足你的视觉听觉的要求。而严歌苓的小说,从她的那个《少女小渔》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几乎都被拍过电影或电视剧。只是,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注意到原作的出处,也不知会有多少人由此会把原著找来读一读。其实,在我看来无论影视作品拍的如何好,都不如严歌苓文字所表现的那么尖锐,淋漓酣畅和意味深长。

虽说严歌苓早就小有名气,但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因为她的那本《无出路咖啡馆》,那已经是2003年了,大概是。后来才知道,早在九十年代初我就读过她的《拖鞋大队》《灰舞鞋》什么的,只是我没记住,或者说没注意过她的名字。一般的作家一般都是由于某一篇或者某一部小说作品而一炮走红,然后一段时间过后就常常偃旗息鼓了,或者即使还有作品问世,也难超越自己的高度。最典型的莫过于曹禺了,二十几岁写的《雷雨》,一辈子都不曾再超过。但是严歌苓不是。她似乎没有什么一炮打红的作品,似乎不曾大红大紫过,她甚至好像游离于中国文坛中心。但是她一点点地,在人们的不经意中朝你走来。她太独特了, 她和谁都不同,容不得你不注意她。

那本小说之后,我开始找她的书看。她的产量是太高了,几乎是源源不断,汹涌而至。远的不说,就是近几年,《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寄居者》,《赴宴者》,《密语者》,还有《雌性草地》,《霜降》……,听说最近又出版了新作《陆犯焉识》。

你简直不能想象,她随她的外交官丈夫全世界的转悠,可她却能窝在非洲的原野上写出《第九个寡妇》,这样在中原农村发生的故事,写出《小姨多鹤》那样四十年代在东北发生的离奇悲惨,触目惊心,然而又温馨得感人肺腑的历史错误造成的人间悲剧。这样的故事是没法怕成电视剧的,即使拍了也白拍,是浪费。因为我不认为也不相信目前在中国演艺圈有哪个导演演员能驾驭这样的历史悲剧,把小说中貌似平淡却直刺人心的扭曲表现出来。低成本的制作更不可能让他们潜下心去理解去懂得严歌苓笔下的多鹤,以及她被命运强扭在一起的家人。

严歌苓的书你读得越多,就越被她折服。她故事的题材超乎常人想象,却又平常得如同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她眼中的世界五花八门,人性的弱点却永远是一目了然。她笔下的主要人物不下几十个,却几乎没有一个雷同。一人一舞台,一人一德行,一人一命运。她从来不对自己的人物做道德判断,好人坏人都是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缘起缘灭。

读她的书只有一点不好,你读着读着就觉得她把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没看到听说的,你想说的不想说的,该说的不该说的,想到的想不到的全都一股脑地说尽了,那么,你还能说什么呢?于是,你闭嘴,无须再说,你住笔,无须再写,只去做一只书虫就好。

当然这不是严歌苓的本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