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有过暗恋,但没有谈恋爱的经历;有过与自己喜欢的女生一起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但没有缠缠绵绵的花前月下。大学阶段,那是有过恋爱经历的(那时候叫扒拖),我在《我的大学罗曼史》里面讲过很多了。那时候,学校还是禁止谈恋爱的,但大家都不公开,属于“地下工作者”。一开始,男女同学都是在图书馆和教室里;晚自习休息时间,就可以看见双双对对在树林里。大白天在一起走路,中间相隔很远,而到了晚上,似乎就没有距离了。全年级谈恋爱的同学,估计有三分之一,但最后成功的似乎很少。
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年轻人谈恋爱,多数还是媒人介绍,毕竟男女的交流场合不多,而且媒人的“红包”还很有份量。确定谈恋爱的“关系”之后,每次约会,还要“携带”一位邻居或亲戚的小孩,三人一起逛公园,给别人的感觉就是三口之家,不会招来他人的“眼神”。另一方面来讲,似乎也是一次“预演”,排练一下,假如有孩子,应该如何处理,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这是老家的年轻人谈恋爱的常用方式,我小时候也经常被姑姑们当做“试验品”。
90年代开始,OK厅出现了,年轻人跳舞,然后喝啤酒,发展感情。这是当时很普遍的一种恋爱方式,校园里面也有类似的。当然,“婚介所”也是那个时期开始蓬勃发展的,各种报刊的广告也很多;很多公园的特定地点,时常被划定为“爱情角”。我在北京工作时期,紫竹园公园某处就是。某女与某男见面,交谈一段时间后,男的走开了,女的还在原处,表明“失败”。别急!这时,立马有另一位男士出现在女士面前,自我介绍一番……
90年代中期,网络出现以后,尤其是QQ,网恋才开始在全国漫延。看过很多报道,说是见面时才发现约会的对象是老头、老太太,或者是自己的前夫、前妻,或者是自己的老师、学生等等,甚至性别相反,更有报道说很多女性被骗被侮辱的事件。当然,也不否认有网恋成功的案例,这样也很正常。
90年代中期以后,出国的人越来越多,跨国婚姻开始在全国流行。很多想出国但又自己没有能力的人,多采取这种方式出国,其中有很多悲凉的故事。另一方面,很多长期在国外生活的人,往往希望在国内找一个伴侣,因为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人还是比较勤劳、节约、本份的。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很多有某种动机的人,出国后就另寻新欢。现在,加拿大的跨国婚姻被拒签的比例很高,是因为假结婚太多,很多“中间人”就是依靠假结婚赚钱。
过去,大陆新娘曾经是“偷渡”的代名词。很多中国丫头通过真正手段去香港台湾做新娘,希望出人头地发大财,结果是人财两空。随着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尤其是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合作,台湾方面对于大陆新娘的政策越来越好(虽然现在仍旧是入岛3年内不得工作),大陆新娘的地位以及结婚自由,越来越得到重视。我有好几个朋友都在台湾做新娘,据介绍,大多数大陆新娘的生活与在大陆差也不多。
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和城市,人们依旧是以同学、同事、街坊邻居为主要恋爱对象,媒婆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在城市里,单位或集体,尤其是市委团委,经常举办各种“大龄青年联谊会”,促进了青年男女的交流。我原来工作的单位,也有这样的活动,所以有很多职工都是“内部消化”、“肥水不流外人田”,夫妻职工很多。但是,在大城市还有富翁或名人“联谊会”,似乎其中掺杂着金钱的影子。
21世纪,城镇的“婚介所”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赚钱的好生意;而且这样的个体生意,往往与结婚喜庆“一条龙”服务到底。我有一个同事,就是从恋爱开始,到结婚办酒席,全部都是一个“婚介所”包了,价格还可以打折啊!与世界上很多落后国家不一样,中国(城市)女性在恋爱自由方面,却与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比较自由,有主动权。而且,很多欧美国家的人,还受宗教的限制,反而不如中国女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