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一梦终成真
——评“拉美加勒比共同体”诞生
拉丁美洲国家地图
12月3日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闭幕的拉美加勒比国家第三次元首峰会,宣布拉美加勒比共同体正式成立。19世纪拉美民族独立英雄玻利瓦尔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融合所有拉美国家在内的“大家庭”,这一梦想终于在近200年后成为现实。对于拉美和全球来说,这一共同体的诞生标志着拉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里程碑,不仅因为它承载着拉美独立先烈们的巨大期望,重要的是,在当下的历史关头,更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美欧国家实力衰减,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态势明显,国际权力架构面临重整。但是,拉美地区缺乏统一外交、军事和经贸协调机制,这也逐渐成为阻碍这一地区整体崛起的“掣肘”。拉美在金融体系重组、世贸谈判、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地区热点问题上难以形成合力,既无法抵御美欧大国压力,也无力与东盟、非盟等“兄弟”集团竞争,国际话语权处于下风。随着“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呼之欲出,拉美地区普遍担心被“边缘化”或“肢解化”。加上近期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这一危局不仅伤及欧洲自身,还很有可能蔓延拉美,因此拉美各国迫切需要“抱团”抵御外来风险。
“一个没有美国和加拿大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对于拉美非常重要”。历史上,美拉关系一直在依赖与独立、顺从与斗争之间摇摆。“9·11”后,美对拉战略关注和控制力下降,拉美整体经济实力上升,再加上左派力量回潮,这些都是拉美各国“脱美”态势日趋明显的诱因。在巴西的率领下,南美国家独立发展对外关系和处理地区内部事务的意愿和能力均大涨。近几年,美国在拉美既无力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无法主导地区争端处理,拉美“小兄弟”逐渐发现:第一,关键时刻“北方大哥”根本帮不上忙;第二,没有美国,拉美国家自己也能做成“大事”。这种日益壮大的自信心使拉美敢于自己当家作主,对昔日霸主“说不”。奥巴马上台后,面对美拉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务实态度承认无力阻拦拉美“结群”。2011年3月奥巴马对巴西等拉美三国访问,更是首次希望与拉美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对于共同体的成立,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威廉·奥斯蒂克也不得不承认,“拉美共同体将是美国潜在的合作伙伴,这种伙伴关系将有助于以建设性方式解决各种问题”。
其实,拉美的区域和次区域一体化起步很早,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拉美经济体系、一体化协会、拉美议会、里约组织等泛地区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加勒比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中美洲共同体等次地区经贸机制就日趋活跃。尤其南美国家近年来一体化进程飞速发展,2005年南美13国成立南美国家共同体,2008年正式更名为南美国家联盟,此后又成立南美国家防务理事会、南方电视台、南方银行等机制,为地区“大联合”奠定坚实基础。2010年2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里约集团和拉美加勒比国家峰会,更是描绘了“拉美加勒比共同体”的蓝图,如果不是东道主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因病化疗推迟会期,这一“200年来拉美最重要组织”甚至可以更早地梦想成真。
在此次峰会上,出现了很多积极迹象。首先,一体化机制逐渐夯实。在查韦斯的力推下,共同体设立了轮值主席国机制,确定未来数年的主办国(2012年智利、2013年古巴、2014年哥斯达黎加),同时由前后三届主办国共同组成“三架马车”协调共同体的具体事务。其次,一体化步伐更加深入。会议通过了包括《加拉加斯宣言》在内的22个文件,涵盖了支持阿根廷马岛主权、古巴反对美国封锁、地区粮食安全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加拉加斯宣言》中“民主条款”和“反对外来干涉条款”,更是大大提升了共同体的政治力量。第三、各国为共同构建“和谐大家庭”,排除意识形态分歧。大会上,拉美激进左翼、温和中左派与传统右翼的元首共同携手、和睦共处,罕见地没有发生任何内部冲突。而主席国轮次的精心安排(激进左翼的委内瑞拉、右翼的智利、社会主义的古巴、中间温和派的哥斯达黎加),充分显示在地区一体化大旗下,意识形态分歧是可以超越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共同体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执政模式、政治色彩、外交重心、战略预期不尽相同。一些国家,如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希望能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最终实现“取代美洲国家组织”的重任;而有些地区大国,如巴西、阿根廷,担心意识形态色彩过浓,更希望首先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体化。在共同决策机制上,一些小国希望采取多数票决议制,以提高决策效率。而巴西、墨西哥等大国担心,自身影响力受限,因此希望采取协商一致方式。“大家庭”里各方分歧实属正常,连欧盟经历半个多世纪的一体化步伐,如今也难免遇到沟沟坎坎,更何况一个刚刚起步的、涵盖33国的庞大地区组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人口5.6亿、GDP4万亿美元、拥有丰富战略资源的庞大市场”,未来将在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孙岩峰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