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香港买了张学友演唱会的门票,兴致勃勃准备去看,没想到在演唱会前的一天,收到主办单位的通知,说演唱会临时取消,原因是张学友病了,要改期。当时我们一行几人,都是从国外回去,那天是回国前的最后一天,改期肯定是赶不上的了,只好退票。后来看报纸,说张学友那天患的是感冒,彩排时觉得自己状态实在不行,最后决定取消。可以想象主办机构一定亏海了,租来的场地、仪器、人员等等,费用一样要付,同时还要另租一场,还要退钱给部分观众…… 据说当天学友试过无数方法去医治他的嗓门和身体,也排练过好几次,但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万般沉痛下,宣布取消……
不过说实话,那次看不成,除了有点遗憾,心里却一点没有埋怨张学友,相反地,对他更加欣赏。当时的情况,他完全可以“瞎蒙”过去:他可以假唱,又或者取消大动作的舞蹈部分,又或者请一大堆嘉宾上去轮着唱…… 这样总能帮他支撑完一场演唱会。总之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比这种方式划算。不过他就是这么一个认真和追求完美的人,他觉得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定要是最真实、最好的东西。如果他的状态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他就宁愿不做!
作为观众的我,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场让人热血沸腾、身心愉快的演唱会, 而不是一出马马虎虎、左拼右凑的节目。如演出不到位,我也宁愿不看!
我想这就是一个艺人的专业态度吧!他知道他需要用怎样的状态去投入工作,需要用怎样的表现去娱乐观众。
最近听到一位朋友说起前不久看过的一场演唱会,是香港一个新生代“小天后”的演唱会:
“一开始,就见她在上面穿着黑衣黑裙,坐在一架黑色的钢琴前面,满脸悲戚,大家已满腹疑惑……
“小天后”娓娓道来,原来她的外婆,刚去世不久。她与外婆感情一向很好,所以深感悲哀……
观众为之动容。“小天后”开始讲起她与外婆相处的点滴,讲起外婆的生病,生病后的痛苦,去世前的无奈…… 整整5分钟,观众已开始不耐烦,不过她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继续讲……
整个场子只听见她低缓沉重的声音,沉闷极了。舞台漆黑一片,只有Spotlight 射在她身上,阴惨惨、白森森。“搞什么呀?……”“怎么像是追悼会?……”已陆陆续续听到歌迷在埋怨……
不过这还未算怕,讲到将近10分钟,她突然说:这两晚演唱,她都留了座位给她外婆,她相信她外婆就坐在那,看着她……全场一片哗然!我顿时感到背脊梁上冷飕飕的……
终于讲完了,大家都松一口气,她开始唱歌。唱了两首,都是极哀怨、极悲伤的歌,最牛的是那首本来是励志歌的 You Raise Me Up, 居然也可以让她唱得哀怨无比,还边唱边掉泪…… 再想想她说的“外婆也在观看”的言论,我当时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本来就不是她的粉丝,只是因为朋友有票,把我拉去了。这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夺门而出…… ”朋友最后说。还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
没有亲临现场,但我已经能感受到朋友的失望 - 本来揣着票票欢欢喜喜走进会场,没想到……
不是说艺人就不应该有个人的情绪,就不可以与观众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只是,凡事应该有一个“度”。
很显然地,这位“小天后”还没有从丧失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而她好像也没打算从这份悲痛中走出来,她将她的悲情,淋漓尽致地宣泄在她的演唱会上了。
也不知这是她个人的决定,还是她幕后团队的策划,不过,这真是我听过挺失败的一场演唱会! 观众除了被她阴森森、悲戚戚的情绪感染,完全得不到任何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这样一种“强迫悲情”,如果是演唱会的卖点,那策划者的脑袋一定进水了!观众花钱走进演唱会,想要的是欢乐和笑声,而不是惊吓和沉闷。而观众也没有义务,去承担一个歌星个人的悲伤情绪。
当一个艺人站在舞台上或屏幕前,他/她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他/她自己,而是一个角色。如无法胜任这个角色,暂时别演就是了。状态不到位,却强硬地来,还要虚晃“亲情”的花招,只会让观众遭罪,也更显出她的不专业。
娱乐娱乐,乐才是硬道理!舞台上的声、色、艺,就是要带给观众欢乐和享受。在一些艺人学唱歌、学演戏之前,或者该先学学什么叫“娱乐精神”?
一个艺人能红起来,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能红下去,或许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实力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