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麻城下撤退的部队,基本上沿着齐长城向东南运动。终南信看到,长城顺着山脊蜿蜒地起伏,像一条黑色的巨蟒守护着沂山山脉。长城在这一段残缺不全,有的地方已经倒塌,这非但没影响到它的壮美,反而增添了几分古老苍凉的感观。长城坍塌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千古的风雨?是戍边士兵的鲜血?还是孟姜女的泪?这一切,只有那遗址上的碎砖块知道,可是人们总想透过它去了解历史,解读战乱的起源和对平民的伤害。
墙体、垛口、关隘、团城和烽火台组成了长城的全部景观。
最能体现长城特色的烽火台经常可见,因为它都建在高山之巅,几十里外都可见到,在终南信看来,烽火台几乎是古战场的代名词,每见到高耸的烽火台,他就油然地联想到令人胆战心寒的狼烟,想到无定河边的白骨。
完整的关隘和团城几乎没有了,只能从废墟的规模大小依稀辨认,他想:关隘的作用是什么?是阻止敌人的进攻、抑或是民间的交流、还是护守王朝的荒淫无耻,这永远是说不清的历史纠葛。
没有坍塌的墙体上的垛口大都完好,犹如无数只大眼睛窥视着沧海桑田。谁也不知道那眼神究竟是无奈还是愤慨,因为,不肖的人类依然不断地重演历史的悲剧,把战争视为政治博弈的手段。每想到这,终南信就不敢抬眼去看垛口,害怕那历史的责备。然而,将军们却没有理会这些,依旧在它的眼皮底下调遣战争的巨龙。
终南信知道,眼前的古墙体不是著名的万里长城,而是它的前辈,比它要大几百岁,和晋长城、燕长城、赵长城一样,是春秋战国的遗物。他第一次知道齐长城,是肖先生讲解桐城派大师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其文中有“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但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先生说这古长城不是秦始皇派蒙恬修的那个长城。此时他才知道,在中国不但有万里秦长城,还有晋长城、赵长城、燕长城和齐长城。齐长城和其他长城不同之处在于,其它的长城是防御匈奴的,而它却是防御中原的汉族。但作为长城,它们却有共同的特点:都是战争的产物,都是修在荒山峻岭之上,犹如孤零零的巨龙俯卧在怪石嶙峋的山脊,显示着凄美的庄严。注视着它,就会倍感到历史的凝重,感慨于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艰难。
人们都说长城是民族的骄傲,此时,终南信却无论如何也骄傲不起来,在他的眼里,这高大的黑墙,展示的是封闭和愚昧。也许在那个历史阶段,它是顽强的象征,但是,它阻止了匈奴对汉王朝的侵犯了吗?在平城,野蛮人越过它羞辱了文明的高皇帝,演绎了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注1);在土木堡,也先照样跨越它掠获了明英宗(注2);山海关的厚重大门是守关明将吴三桂主动打开的,长城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事情远不止此,承德几座金碧辉煌的外八庙,彻底废除了它的功效,使它成了历史的陈迹,成为专门供人观看或者自我膨胀的景观,外八庙对长城露出的是含有蔑视的微笑。对长城的赞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终南信想起来,是南朝的檀道济,(注3)一个以长城自诩的有胆略的将军。接着历史大跨步地跳跃了一千四百余年,直到抗日的烽火燃烧大江南北,人们才又一次记起它,而且是大张旗鼓地宣扬,使之成为民族的象征。在他看来,这是找错了对象,消极被动的长城,却成了坚韧顽强的象征,无可挽回地铸成了二十世纪的天大笑话。他认为:真正的长城应是用人的心志铸成,坚强的心志比钢铁还要牢固,而民族意识、人的尊严则是心志长城的基础。
由于作战双方在南麻战役伤亡都比较大,短期内无力再作新的较量,因此,战争暂时处于休止状态。乙纵队运动到诸城胶南交接地带休整。齐长城在这一段比较完整,稍识文墨的人都喜欢登上长城游览。但游玩者大都没有终南信的见识,抚今追昔的时候,无非是吟诵一两句古诗,宣泄自己惆怅情怀而已。
乙纵队在南麻战役中为攻坚部队,在国军的地堡群面前,整班整排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轮番冲锋,生命也就像镰刀挥动下的青草,齐刷刷地倒下。部队伤亡惨重,有的连排基本丧失战斗力,急需补充人员。
这儿是老区,百姓的命运是和子弟兵的战绩相连的。青年们踊跃入伍,到处都是披红戴花的人,父送子、妻送夫的情况比比皆是,似乎亲人不是去上战场,而是去赶考场,而在一边的秧歌队边扭边唱:小孩妈妈你莫哭,我去参军你享福……。
丈夫去打仗,妻子在家享福,听着这近似荒谬的流行秧歌,终南信真佩服一些人颠倒黑白的功力。
这天,终南信正和运输队的人练习拆卸枪支,从远处的山坳拐出一个人,当这人走近时,鲁长河意外地看见来人是自己的三儿子。儿子是随支前大队送粮食来的,鲁长河见孩子又黑又瘦不成人形,知道这是饿的,就让赵春华赶快摊煎饼裹上大葱给孩子吃。
儿子贪婪地吃着,脖子被噎得直伸,鲁长河一阵心酸,就说怎么就像大牢放出来似的?三儿子说:“一天没吃一口食,带来的粮食昨天就吃光了。”鲁长河说你们不是运送军粮的吗?三儿子说:“老支书讲,军粮不能动,那是给子弟兵吃的。老支书还说了,不能把没粮吃的事讲出去。”
鲁长河思忖:回去还有二百来里路,怎么办呢?三儿子接连吃了十张煎饼后小心翼翼地说:“爹,老支书说,队伍又招收新兵,愿意留下的可以留下,俺可以留下吗?”鲁长河没有吱声,过了半天冒出一句话:“你大哥和二哥都牺牲了。”三儿子沉默少刻,“家里早就知道了,我出来的那天,村上又送了一个烈士匾,俺娘有意让我出来的,说是替哥哥报仇。”鲁长河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问我?”三儿子说:“你是爹,见到了能不问吗?”鲁长河接着问道“村子里来了几个后生?”三儿子说:“十六个。”他又问:“几个人要求留下?”三儿子说:“全都要求留下,但老支书只让留下六个,其余都得跟他回去,老支书也让俺跟他回去。”他问:“为什么?”三儿子说:“回去的八个人,两个是独子,其余全是烈属的子弟,部队不要。”
鲁长河明白了,三儿子来找他,是让他去向老支书求情的。他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有力地捏挤,心中翻江倒海般地折腾,脸上露出的既不是喜也不是悲,片刻,他嘴里慢慢地吐出一个字:“走!”就在他迈出脚步的瞬间,终南信迎面挡住了他:“部队有规定,不再让烈士子弟入伍。”鲁长河说:“既然上路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终南信站在原地,看着父子二人向山坳口走去,心里猛然想起张处长和自己讲的话:还有比这更伟大的,你自己去观察体会吧。现在他看到了,千万个鲁长河们正在用自己的心志铸成了坚韧的长城,数日来他所见所闻反映的都是一个事实,那就是民心的背向。觉得老区的百姓如同草木,草木根茎包含的生命之水,点点滴滴融入涓涓溪流,千万条溪流又汇聚成江河,形成奔腾之势。这使他切实感受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也使他悟出了流行秧歌所唱的“小孩妈妈你莫哭,我去参军你享福”这个悖论所包含的正确一面,参军是希望,心有希望,自然是幸福的人。
他想起了即将回到胶东的那些运输队,是不是也会像鲁村运输队一样吃尽了自带的干粮,准备饿着肚子返乡?那可是好几百里路。他带着不安的心情,把这个信息汇报给张处长,张处长说这个信息传递的好,如果让老乡饿着肚子回去,他这个处长就丢人了。张处长同时告诉他,明天一道去纵队司令部,开南麻战役总结会,司令员特意关照要他参加。
听说司令员让他参加南麻战役总结会,终南信有些纳闷,他并没见过司令员,司令员怎知道他这个新入伍的新兵蛋子?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遭致他人非议,传进司令员耳中,召去训斥。转而理性一想,哑然失笑,一个新兵在司令员心中有何分量?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头绪,索性出去走走。
他信步向村外走去,只见远处的麦场上人声鼎沸,许多胸戴红花的人站成一排,显然是欢送青年入伍。这样的热闹事他见得多了,不想再去凑热闹。他刚要调转方向,只见远处走来几个军人,莫不是来军需处公干的?他站了下来,想看个究竟,只见那几个人越走越近,其中竟有一个女的,随着距离缩短,那人面庞清晰可见,乃一绝色佳丽,其脸带春风,目如秋水,步履轻盈若燕,那身土俗肥胖的灰布军装非但没消减其美丽,反倒增添了朴素之美。他呆呆地看着,眼看着几个人从眼前经过,向麦场走去,留下一阵百雀羚的味道。他想跟随而去,但觉得不妥,是赏花还是恋色?终究没迈开脚步,但眼睛却始终没离开那佳丽,自然又有许多遐想。这遐想竟在他脑际萦绕半日,直到觉得无聊,自责地拍了几下脸庞方才断了念想。
【注解】(1)白登之围:汉高祖七年,(公园220年)匈奴越过长城侵犯晋阳,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迎击,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围困七天七夜,后用陈平反间计得以突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
(2)土木堡:明正统十四年(公园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率兵越过长城进犯山西大同地区,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几十万大军亲征,由于王振错误指挥,大军在土木堡被蒙古兵围困,最后,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3)檀道济:(?….436年)南朝刘宋名将,高平金乡人。曾率兵数次和北魏交手,以至北魏人惮惧他的威名而不敢进犯,后遭朝廷疑忌,以图谋不轨之名加以杀害,刑前悲愤喊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