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上海滩豪宅:母校交大前校长的故居

工程技术,地产投资,信仰家园,时尚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昔日上海滩豪门巨宅──盛宣怀故居

盛宣怀故居(上海淮海中路1517)
70年代中日建交后,这里成为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现为日本总领事的住宅。一百年来上海滩保存最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

今淮海中路1517号日本国驻上海领事馆这座大花园洋房,高墙蔽日,电网密布,终年大门紧闭,充满神秘色彩。这是一百年来上海滩保存最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也是上海滩最富传奇的豪门巨宅之一。

这座大花园洋房建于1900年,当时这里叫宝昌路,附近房屋很少,多是农田。此房为一德国商人所建,整幢房子豪华气派,具有典型的德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775平方米,三层楼,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立面左右对称,大门朝南,前有门廊,两面置双柱,入内为大厅,厅旁另有楼梯间,以彩色玻璃为天棚,厅内和楼上卧室等均以柚木装修,墙上贴花绸纸。宽大的花园内有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假山等景观。



盛宣怀原为李鸿章的得力干将,协助李氏办洋务,创设轮船招商局、华盛纺织总厂等官商合办企业,并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辛亥革命前夕他任邮传部大臣时,因借外债而将川汉、粤汉铁路抵押出去,民愤很大,清政府不得已而将他撤职。民国建立后的1912年,远在日本的盛宣怀表示效忠于袁政府,并愿协助袁讨伐反袁军而得信于袁世凯后,即回到上海,并买下了这座花园洋房。


盛宣怀(1844-191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流,逝世于上海,
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和交通大学创始人,
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

1916年盛宣怀在沪病死,他儿子盛重颐(盛宣怀的第五子) 继承了这幢房子。到1929年,国民政府下令,谓盛宣怀任官职时,有侵吞公款之行为,决定没收其遗产,并收回已由他儿子居住的这套花园洋房。从此该房先后又成了蒋介石的干将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和“北洋之虎”段祺瑞的住宅。

抗战胜利后,盛重颐通过一系列活动,又收回了此房,不久因生意失败,将房子卖给了荣德生家庭,解放后归国家使用。抗战中此房还曾被日本人占用过,并把偌大的花园砍去一半,建造了现在的上海新村


荣德生(1875-1952),江苏无锡荣巷人。
前中国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父,
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

 
荣毅仁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上海新村(淮海中路1487弄1-56号)

这幢花园洋房在近半个世纪中,进进出出的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一时的头面人物,也是一百年来上海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解放初这里一度作为市妇联和上海市高教局的办公地点,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彪的妻子叶群还曾是这里的半个主人。70年代中日建交后,这里成为日本领事馆,现为日本总领事的住宅。


段祺瑞的最后港湾

1933年,日本在侵占东北三省后,进一步向华北蚕食。日本人看中了段祺瑞这个“死而未僵”的“百足之虫”,想拉其出任华北傀儡政权的头目。段当时在天津,不想和日本人有什么关系,但又怕日本人对其不利,很是不安。此时南京政府也怕段投靠日本人,造成不利影响,便由蒋介石亲自给段写了一封信,邀其南下上海。此信正和段心意,便于1933年,在军统安排下,带着十几口人,乘火车离开天津。蒋介石亲自到浦口车站迎接。


段祺瑞(1864-1936) ,原名启瑞,字芝泉,
中国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人,
为民国时期军阀、政治家。

在浦口渡江时,段祺瑞还不忘乘机为他的老上司的后代说情。那时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在招商局因用轮船码头作为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事,触犯刑律,已被软禁起来。段对蒋说:“看在老中堂的面子上,放了他吧。”

段与蒋有师生之宜(段曾任保定军官学堂总办),所以不久李就获释了。段祺瑞到上海,就住进了原先盛家的这处大宅院。在北方风云了大半辈子的段祺瑞本想再此安静度日,颐养天年,可谁知日本人炮制的阴谋总不断向他袭来。

一天,他当年的心腹老臣,又是他的同乡的王缉唐给他发来了一份电报,内容稀奇古怪,措辞闪烁。电报说:“玉裁诗集(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此指段祺瑞),已预约五部,余诗接洽,再待奉告。王赓。”

段深知王正积极向日本人靠拢,这份电报肯定与北方的时局有关。他突然眼前一亮,“五部”不就是华北五省吗?这一定是与华北五省的“自治”有关,又是日本人搞的把戏,要他出来主持五省“自治”局面。

段已决计不与日本人纠缠,虽回电:“专电转陈,玉公谓:股东决不同,不约其他方面,切勿接洽。即已预约者,请作罢。”

虽然是私人电函来往,却瞒不过精明的新闻记者。果然报上披露了段祺瑞与王揖唐的交往,对那封电报,一时“注家”蜂起,又有不少报社记者来院探问。段想,不把事情讲清楚是不行的,弄不好自己又有暗通日本之嫌,于是干脆把电报叫《立报》的记者拿去发表了,表明了心迹,风波才得以平息。

1936年10月30日,段在这所花园告别了人世,其灵柩由其后人用专列运往北京,长期停放在碧云寺,直至1964年才由其部下章士钊先生,为之安葬于北京万安公墓。


盛重颐痛失爱女

盛重颐在上海做房地产生意,曾将这处房子出租给地方官员,抗战中被日本人占据,胜利后又被国民党接收。盛重颐为此耿耿不平,想方设法要讨回房子。尽管盛重颐出具了各种文件证明房子原本是他的,可国民党政府认为抗战中他没去重庆,在上海的活动又有通敌之嫌,故寻找各种接口拒不发还。

盛重颐只好推出其胞妹盛关颐(盛宣怀的第五女)这张王牌。因宋霭龄当年曾是盛关颐的家庭教师,而且一直保持了较密切的关系,宋氏姐妹对盛家的事多半是乐意帮忙的。


宋氏三姐妹:宋庆龄()、宋蔼龄()、宋美龄()

盛关颐找到宋美玲,宋鉴于有关部门已经做出答复的现实,她脑子转了一弯说:“盛重颐去住怕是不行,你去住吧,你住进去外界不会有意见。”

于是凭了宋美玲的一句话,房子很快就到手了。其实盛关颐住几天仅仅是做做样子,实际上等于还是发还给盛重颐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盛重颐房子到手了,可大女儿鸣玉不久后却病逝于园中,鸣玉仅21岁,却被病魔吞噬。盛重颐悲痛不已,令人在园中塑一穿背带裤小女孩塑像,可惜后来这一塑像不知去向。


盛爱颐拂袖而去

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谨如(爱颐) 是个很有个性的现代女性。其父去世后,哥哥盛恩颐(盛宣怀的第四子) 继承了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的职位。其时宋子文刚回国,在汉冶萍公司任英文秘书,遂得以时常出入盛府,久而久之,与盛谨如相识并相爱。


与宋子文有情无缘的盛谨如小姐
盛谨如是盛宣怀的掌上明珠,因为排行第七,许多人叫她盛七小姐


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宋子文

宋子文为盛谨如的美丽和气质所倾倒,主动担任了盛谨如的英文教师,并很快赢得了盛谨如的倾心。可当时两家地位悬殊太大,盛谨如的母亲不允这门婚事。适值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革命,急催宋子文南下,宋子文只得暂与盛谨如分手。

临走前他把盛谨如与盛方颐约到杭州,手里拿着3张船票,劝2位随他同去参加革命。考虑再三,盛谨如没有答应,却表示,等他革命成功,回沪可成婚,临走还送他一大把金叶子作为路费。

革命成功后,宋竟带了张乐怡夫人来到上海,盛谨如为此大病一场,直到32岁,才结婚。

 
宋子文夫人张乐怡

抗战胜利后,盛家兄弟姐妹常在重颐的淮海路大宅院里聚会。有次盛谨如接到电话前去串门,谁知宋子文居然也在场。盛谨如见此情景一下愣住了,方才知道这是预先安排好的,心中不快,只草草应酬了几句。大家请她共进晚宴,她推说丈夫在等。随拂袖而去,弄得宋子文好生尴尬。也许宋子文想通过这次见面叙叙旧情,表示内心歉意,可盛谨如不领这个情,始终没给他机会。

【盛宣怀简介】

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清朝的官员,与李鸿章有交。盛是六兄弟之长。1870年盛被李鸿章招入其幕府,受到李的赏识,第二年升任知府。1871年畿辅大水,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购买并运到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第一次从事福利事业。

航运
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李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 ,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1875年李又委盛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又开始办理矿业。

电报
1879年盛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李采纳他的建议并任命其负责,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从此中国进入电讯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1883年盛宣怀督理天津海关,他挪用海关钱粮来资济电报事业,混淆各个部门的经费,因此受到处分,但因多方说情未被降职。这一年他利用电报成功打击胡雪岩的事业,使得胡雪岩一夕破产。

纺织
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开办华盛纺织总厂。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后,盛宣怀一再请求自己的免职,一再不准。

教育
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903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创建了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是交通大学的前身。 盛宣怀还创办了天津北洋学堂二等学堂,1895年10月2日开学,是全国最早的公立中学,学制四年。现为天津市海河中学。

银行
1896年,他还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他对康有为的改法是支持的,但认为康遇事太急。

汉冶萍公司
1898年,盛开办萍乡煤矿,并在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策划东南互保
1900 年盛反对清朝一开始支持义和拳的做法,命令各地电报局将清廷召集拳民的诏旨扣压,只给各地总督看,他同时电告各总督让他们不要服从这个命令。在他的联系下,长江流域和苏杭的督抚们与列强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从此中国军阀开始与中央的命令脱离。这是军阀时代的开始,可以说盛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05年盛宣怀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同年他将他手下的铁路大权让给唐绍仪,这是以唐为首的、在北洋政府初期权力巨大的交通系的开始。

盛宣怀与清朝的灭亡
1907年,盛宣怀奉召进京,次年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1910年袁世凯被免职后,盛宣怀受到重用。1911年,升为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遭到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盛宣怀请袁世凯出山,同时他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许多人责怪他的收路政策导致了动乱,盛宣怀被革职,永不再用。盛逃亡日本。

1912年秋,中华民国建立后,盛宣怀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盛宣怀支持袁世凯,二次革命时他希望袁能胜利。1915年日本曾试图拉拢盛,但遭到盛的拒绝。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病逝于上海。他的葬礼极其盛大,盛宣怀大出殡轰动上海,耗资30万两白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为此租界当局专门安排了交通管制。

通过盛宣怀萍乡煤矿对日本经济尤其是钢铁工业起到巨大的作用,在日本的资助下盛宣怀的后人移民到了日本,现在东京都港区芝从事中国料理,饭馆的名字也叫“留园”。

慧慧整理/配图

相关文章:

国舅宋子文


宋子文张乐怡情定庐山

李鸿章的丁香花园(上海)
 

地产大王哈同



 



哈同,全名欧斯·爱·哈同 (Silas Aaron Hardoon) ,
是旧上海有名的犹太冒险家,地产大王。

民国初年,上海滩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富翁:哈同。

哈 同全名为欧司·爱·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849-1931年),英籍犹太人,出生于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上有四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父亲是设在巴格达的 沙逊洋行的一个小职员,全家生活并不宽裕,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印度孟买,六岁时其父去世,生活更为艰辛。哈同要帮助母亲做些杂务谋生,拾破烂,捡煤核,拣瓜 皮烂菜,这形成了他勤劳、俭朴的习性。

1871年其母也因病逝世。1872年哈同21岁时只身出走香港谋生。由于在香港混得不得法,于第二年到上海找出路,当时他一文不名。

哈 同通过舅父昔日的老同事的介绍,进入上海老沙逊洋行供职,先做看门人、跑街,后来成为烟土仓库管理员和收租员。由于工作勤勉,头脑灵活,1869年被提拔 为高级职员,任新沙逊洋行协办兼管房地产部。在任期内,他工作卖力,办事井井有条,深得上司信赖;同时他也私下营放高利贷,开始涉足房地产买卖。

此后,哈同参与该行鸦片买卖、放高利贷及房地产经营,升为地产部经理,个人积蓄日渐增多。

哈 同的发展眼光蕴藏着较为敏锐的政治嗅觉,1883年中法战争全面爆发,租界内许多人纷纷出逃,这时担任老沙逊洋行房地产管事的哈同却认为紧张的形势不会持 续太久,主张乘此良机以低价购进大批土地,多造房屋。老板接受了哈同的意见,照此办理。哈同 本人则 看准这个机会,倾囊而出,以低价购迸今南京东路一带大量房产。

正如哈同所预料的,中法战争很快结束,大量人口的涌入使上海租界的房地产价格猛涨,老沙逊洋行老板从房地产一项上就获利润高达500多万两银元,而哈同个人也因低价购进的地产价值骤增而成为百万富翁。

1886年,哈同转入新沙逊洋行任职,同年与罗迦陵结婚。罗是一个混血儿,1864年出生于上海浦东,其母沈氏,其父罗路易,为一法国水手,罗日后对哈同的事业助益甚多。

1887至1897年,哈同任法租界公董局董事。1898年起又担任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并任英国驻华法庭陪审员,直至1901年。哈同由此成为当时上海滩上洋人中的显赫人物。

哈同通过参与租界当局活动,掌握各种机密情报,从中获取发财致富的机会。 1899 年英美将公共租界的范围,向西向东扩展,扩充面积达22,827 亩,哈同由于事先参与制定 “越界” 的线路图,于是他就筹集资金以低价大量购入 “越界筑路”两侧土地,并建造房屋。等到越界马路开通,地价暴涨,他一下子就获得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暴利。

1901 年,哈同在南京路开设哈同洋行,注册资本200万两,经营房地产及进出口贸易。哈同在从事房地产经营是眼光独到,看好高楼建筑,注重南京路建设,1901 年至1930年间,他在南京路一带,置地建房,成为上海著名的“地皮大王”。他在南京路拥有土地16块,面积111.576亩,占南京路地产总面积的 44.23% ;到30年代,他在南京路房地产的数量已经超过沙逊,在上海居于首位。南京路两旁的大楼、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楼、慈裕里、慈庆里、慈顺 里,都曾是哈同的产业。

哈同积极从事房地产投机经营,每买进一块土地后,立即以其公共租界 董事名义向汇丰银行抵押,拿到钱后再买进另一土地,如此循环往复,以较少的资金购得大量土地,哈同洋行靠出租房屋和地皮时赚了暴利,哈同计算收租的时间与 众不同,他以阴历月份订约收租,因为阴历计年遇到闰月便可以多收月租。

哈同还通过积极贩卖鸦片取得暴利。

随 着上海逐步开发,地价不断上涨,赢利越来越多。他曾花费60多万两银子、用四百多万块铁黎木铺设南京路(从外滩到西藏路),促使房地产大幅度增值,在上海 传为盛事。民间流传着这祥的歌谣:“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

1916年,他将南京路浙江路口的一块以18,000两银子买进的地皮,租给永安公司建造百货大楼,年租金5万两,租期30年。按规定,到租期满时,哈同可以获得150万两的巨款,外加一幢大楼。

哈 同利用担任公共租界工部局、法租界公董局董事之职,勾结捕房和律师,拉拢当地地保,软硬兼施,陆续在西摩路、静安寺路、长浜路一带,低价收买土地170余 亩,1904年起,在涌泉浜(今南京西路)建造私人花园,1910年竣工,花园以欧司·爱·哈同与罗迎陵(罗俪黎)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为爱俪园,又称哈 同花园。

园内规划设计,仿大观园式样,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景色幽雅宜人。园分内园与外园,内园有黄海涛声、天演界剧场等,外园有渭川百亩、大好河山、水心草庐等三大景区,全园景点不下二十余处。

爱俪园到1917年扩充为200多亩。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此园为上海园林精品。哈同在此度过20余年晚年生活。

1915 年,哈同在爱俪园内设立一所仓圣明智大学,学生从膳食、住宿到学杂费全部由园内提供,先设小学、中学,后来有了大学和仓圣明智女校。仓圣,指传说中创造文 字的圣人仓颉,1916年,园内又成立广仓学会。学校与学会,均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古董和典章制度作号召。王国维、章一山、费恕皆、邹景叔等学者都曾在 里面教书、编书、做研究工作。


孙中山, 徐悲鸿曾在哈同花园居住过,
徐悲鸿与第二任夫人蒋碧微女士在哈同花园相识,
章太炎与夫人汤国梨的婚礼也是在哈同花园举行的。


曾显赫一时的爱俪园(即哈同花园),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渐渐衰落了。
到1955年,哈同花园被一座也曾经红极一时的建筑—— 中苏友好大厦(即如今的上海展览馆)所取代。从此,哈同花园便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留下。


此外,哈同还在杭州西湖边建造了一座风景优美的“罗苑”(今杭州美术专科学校),在北京购置了一所前清官员的旧宅(北京安定门外永康胡同),人称“北京哈同花园”。

哈 同八面玲珑,多方交结。早在清末年间,就同清王朝王室成员结拜过干亲,哈同之妻人拜清隆裕太后的娘为过房娘。他还同章太炎、蔡元培、孙中山等革命党建立了 联系,并予以资助。 1911年当武昌起义成功后,他加强了与革命党的联系,主动借花园给革命党开会、议事。同时,他也与一些地方军阀、官僚建立了密切联系。

哈同勤劳,俭朴。对待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晚年,即使年过70,照样按时到办公室上班。他总是亲自签订各种合同。他一生无子女,收养了大量上海市民子女为养子养女。

1931 年6月19日,哈同病势于上海,终年80岁。据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估计,他留下的遗产达1亿7千万美金 。遗产全部留在上海,有土地460余亩 ,房屋建筑1,300余所,除哈同花园外,还有市房81幢,住房544幢,仓库3幢,旅馆饭店4幢。这些遗产,曾引起著名的“哈同遗产案”。

【说明】

所谓“越界筑路”,就是在租界范围之外铺设道路沟渠、架筑桥梁、牵引水电瓦斯、安设巡捕房。由于越界筑路带来了公共交通及地方治安等诸多便利,沿途的房地产业蓬勃兴旺,上海的城市空间因此由传统的中心区域——外滩地区不断向西、向北扩张。

毫 不夸张地说,远离当时市中心区域的静安寺及徐家汇等地,之所以能成为后来新兴中产阶级的城郊住宅区,正是越界筑路的后果。1908年,租界当局正式开通一 条从公共租界西区的愚园路起,经赫德路、爱文义路、卡德路、静安寺路,东向终止于外滩的上海总会的电车路线,贯穿了租界最核心的金融商业中心与当时最偏僻 的西郊。这条交通线的开通,意味着从此上海西区不再是荒僻的远郊,而是城市精英的乐土。

这样看来,20世纪30年代后大量中产阶级城郊住宅形式的新式里弄与公寓、洋房在这一地区的集中亮相,实属历史的必然。

慧慧整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