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中国坦克疑似获得实战战果 性能已经成熟

    韩媒:中国坦克疑似获得实战战果 性能已经成熟
    来源:东方网 作者:知远 北风 选稿:黄骏
 
    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2012年5月6日发表文章,对网上爆出的南苏丹被毁T-72坦克的图片进行了分析。据悉这辆坦克可能是被苏丹政府军装备的中国产96式主战坦克摧毁的。文章认为,尽管该图片的真实性仍然存疑,但通过对其中细节的分析得出,可信度较大。由此不难认定,若图片属实,那么中国坦克不仅已经完全超越俄制坦克,而且之前的技术储备式研发也经受住了实战考验。以此为契机,中国坦克或取代俄制坦克,与欧美坦克展开高端坦克军售竞争。

    近日,一张疑似被苏丹政府军装备的中国产96式主战坦克击毁的,南苏丹俄制T-72主战坦克的照片在网上曝光。尽管照片上并未显示具体国别,但从照片的人员装束可断定,其拍摄地为非洲。而被击毁的,也确系已加装反应装甲的T-72B型主战坦克。而苏丹装备的少数几种反坦克导弹是难以将其彻底击毁的。造成这一战果的,只能是另一辆性能更好的主战坦克。因此,苏丹政府军装备的中国产96式主战坦克是最可能获得这一战果的装备。如果猜测属实,那么这一战果不仅预示中国坦克水平已经超越俄罗斯,能够获得更好的实战表现,同时还表明中国之前的技术研发不仅能满足实战需求,而且日后也能在高端的坦克军售市场上,与欧美等国展开竞争。
 
    首先,疑似战果预示中国坦克战斗力超越俄罗斯。
 
    在这张照片上,一辆已加挂“接触-1”型反应装甲的俄制T-72B型主战坦克被完全击毁。炮塔因车内弹药殉爆而被掀翻。而通过倒扣的炮塔中,坦克炮的炮尾仍完整。车体被毁严重但后部及侧面结构相对完整,由此不难得出,该坦克是被敌方坦克击穿车体正面装甲而被击毁的。虽然苏丹政府军装备的反坦克导弹相对有限,但南苏丹坦克装备贫乏,不会让宝贵的坦克在战场上单打独斗,因此伴随坦克的大量步兵并不会让苏丹的反坦克导弹发挥作用。所以,击毁该坦克的,极有可能是苏丹政府军的主战坦克。在其坦克武库中,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中国产的96式主战坦克。而这一战果可视为一个标志,即中国坦克的战斗力已经超越俄罗斯同类装备。
 
    在解读这一战例时,很多人会专注于这样一个细节,即无论是苏丹还是南苏丹,其军队训练程度均较低,因此,以这一战力评定中国两国坦克水平的高下,有失偏颇。但众所周知,同样的武器,在强者对决与弱者对决中是没有本质差别的。且作为中国在获得俄罗斯(主要是T-72坦克技术)及西方新型坦克技术之后研发出的自主产品,96式主战坦克的技术含量无疑更高,这对于训练程度较低的部队而言,无疑可能极大限制坦克的有效使用,最终其高技术水平将成为其战力发挥的拖累。但在此次较量中,胜者确实是中国坦克。显然,中国坦克技术水平虽相对较高,但其掌握难度并不高于结构更简单、装备时间更长的俄制T-72坦克。且照片显示,此次较量的发生地点是非洲最典型的平原地带。在这一环境中,最重要的性能就是坦克的火控与火炮的远射能力。因此,中国坦克的胜出预示,国产的俄系125mm坦克炮在性能上已经超越原版产品,且中国国产的火控系统性能,已经超越俄罗斯。通过对这战例的很简单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已在中俄两国主战坦克的综合性能较量中全面胜出。
 
    如果中国96式主战坦克的对手不是陈旧的T-72主战坦克,而是更新的T-90主战坦克,结果又会怎样呢?答案是中国坦克仍将是最终的胜利者。原因很简单,通过俄罗斯与印度实际装备的T-90坦克的图片来看,其动力装置相比T-72并无提升。弹药也仅限于改进,并未像中国那样,成功的将长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丸技术融合到分装弹药之中,因此打击效果与中国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而在火控系统方面,即使是最新的T-90AM,仍未装备车长周视仪。装甲方面,其采用的仍是冷战时期研发的“接触-5”型反应装甲,与中国不断发展的附加装甲技术难以相比。因此,即使是性能在中国处于二流水平的96式主战坦克,在面对最新的俄制T-90主战坦克时,获胜几率也远远高于对方。
 
    其次,储备式技术发展使中国坦克通过实战考验。
 
    众所周知,即使是最新的中国产99式主战坦克,其仍残留着诸多俄制技术的痕迹,但对比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俄两国的坦克发展却会发现,尽管存在明显的技术渊源,但两国的发展方式却截然不同。在获得了来自俄罗斯与西方的全新坦克技术之后,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结束了之前繁杂的“家族式”技术研发。转而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少数几种重点型号,最终形成了今天以96、99两型坦克构成的中国装甲部队主干。反观俄罗斯,其受制于自身坦克技术发展乏力与经济因素的影响,尽管不断有新的坦克型号面试,但各个型号的性能提升并不明显,最终造成其坦克技术在今天相比中国的颓势。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因素之一,就是中国采用了效率更高的“储备式”技术发展模式。
 
    所谓“储备式”技术发展模式,即在获得某些基础成果之后,并不马上加以应用,而是用作技术储备,作为发展更高端技术的基础。这种发展方式之前被更广泛用于海空装备的研发,坦克装备综合技术难度相比战舰、飞机简单得多,所以很少采用这种技术发展。但中国受制于自建国至上世纪80年代初漫长的技术发展停滞与国际技术封锁,技术研发与应用均相对困难,因此,中国不仅在那一时期采用了“储备式”技术发展模式,使艰难获得的技术成果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在获得大量外来新技术的时期,也通过这一模式,使外来技术一方面可以在自身的技术体系内继续发展,使其更加符合自身需求,另一方面,也能使外来技术与本国技术融合,提升自身的综合技术水平。而该模式固有的产品面世量较低的缺点,也因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技术显得并不那么明显。因此,“储备式”发展模式不仅使中国的坦克技术在获得外来技术支持后取得了长足进步,更使未经实战考验的中国装备在面临实战时显得得心应手。
 
    经过最新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各型武器装备的综合性能均获得了明显提升,但其缺乏实战经验这一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更使其在军售市场上屡屡碰壁。不过,此次96式主战坦克在苏丹的战果无疑表明,在“储备式”发展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装备,尽管不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其整合的部分技术却经过了充分的实战考验,比如中国坦克装备的火炮、装甲与行走装置。因此,中国坦克在首次登上实战战场之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战能力。此次苏丹战例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坦克的能力。此外,“储备式”发展模式的贡献也很大。
 
    第三,中国取代俄罗斯,与美欧进行高端坦克军售竞争。
 
    与海空装备的发展趋势类似,中国在以坦克为代表的陆军装备领域,已经逐渐达到甚至超越了俄罗斯。鉴于目前俄罗斯陆军装备技术裹足不前以及中国在该方面的高速发展,中国在陆军装备技术领域完全超越俄罗斯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由此,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不仅会在中俄陆军装备的国际军售较量中占据越来越明显的优势,而且中国还将逐渐取代俄罗斯,与美欧等国家与地区在高端坦克军售中展开竞争。
 
    在以两次美伊战争为代表的军事冲突中,俄制坦克普遍给人留下了不及西方坦克的印象。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因为在漫长的冷战时期里,苏联坦克对西方的威慑力远大于其原子弹。而且,技术性能低劣的装备仅靠数量优势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几乎不可能发生类似库尔斯克会战那种大型坦克对决的后冷战时期,俄制坦克在综合性能上相比西方坦克确实存在一定局限。而中国坦克恰恰对俄制坦克的主要技术局限进行了有效改进,从而使自身具备了比肩西方先进坦克的能力。
 
    以火炮为例,早在二战时期,俄罗斯便以榴弹炮或高射炮为基础研制了坦克炮。同一时期,西方坦克也处于类似的发展模式下,但是等坦克发展逐渐成熟之后,西方果断地在坦克炮发展方面采取了技术密集模式。相比之下,俄制坦克炮的研发尽管也摆脱了之前的改进模式,但其仍把降低成本放在了首要位置上,最终造成只能依靠扩大火炮口径来获得火力优势。虽然中国继承了俄制坦克炮125毫米的口径,但在生产过程中却整合了技术水平甚至超越美德的瑞士钢管制造工艺,因此即使是应用于96式“自用型简装”坦克上的火炮,也达到了美德现役坦克炮的最高技术性能。
 
    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苏丹这一战例不仅可靠性存疑,而且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而之所以对其进行系统解读,原因就在于它符合中国坦克的实际发展。事实上,中国坦克正在逐渐赶超俄制装备,逐渐具备与美欧先进坦克相竞争的能力。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真正的实战考验仍是衡量装备优劣的重要条件,任何其他方式都无法完全发挥对等的作用。因此,中国坦克要想完全成熟,相比先进技术,中国坦克需要更多的实战考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