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冷”战争:印巴士兵冻死远超战死(图)
2012年06月
来源: 新华国际
锡亚琴冰川
新华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余申芳)锡亚琴冰川(Siachen Glacier)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南端约北纬35.5度,东经77.0度的巴控克什米尔、印控克什米尔和中国新疆之间。自1947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爆发后,这里始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对峙阵地,印巴双方均在这里设有重兵,并多次发生血战。印度控制了这里大部分地区,而巴基斯坦则控制了其中较低的山峰。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11日刊登记者迈拉 唐纳德的文章《冷战》,披露印度和巴基斯坦为锡亚琴冰川这片不毛之地牺牲数以千计的生命的故事,同时也从侧面展现出印巴数十年对抗的现实。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看起来就像野兽一样,一个个胡子拉碴,邋遢不堪,骨瘦如柴,”2003年9月,一位印度军官如此描述那些刚刚结束三个月工作期,从锡亚琴冰川返回的士兵。而锡亚琴冰川——这片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冰雪覆盖且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荒地——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1984年来常年争夺目标。2003年9月,印巴双方同意停火,从那时双方就没开过一枪。不过,仍然有数千士兵驻扎在那里,在恶劣的环境中苦苦挣扎。今年4月,一起雪崩活埋了巴基斯坦140名士兵及其他文职人员。本周,印巴两国国防部高级官员在巴基斯坦会谈,不过人们对此期望不高。这是对印巴双边关系近于病态的不妥协姿态的一种考验,尽管一再呼吁和平解决问题——最近一次是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什法克-帕尔韦兹-卡亚尼在雪崩之后——但是双方均不能找到让双方的士兵从高山上走下来的办法。
这是一种极度的对抗战争——战场处于世界上最寒冷、海拔最高的地方,离最近的城市有好多天车程。驻扎在锡亚琴的士兵沿着68英里长的弯曲的战线,拥挤在一个个孤立的哨站里。士兵们都相信鬼的存在,由于周遭一片雪白,他们均处在半疯颠状态。身在如此高的地方,吃饭和走路都很费力。士兵们更多是死于恶劣天气和环境,而不是来自敌方的炮火。他们忍受着身体的创伤,如截肢和四肢冻伤,还有精神方面的创伤——未老先衰、记忆丧失、(还会有人悄声说)阳痿。“呆在那儿让人发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官在谈到生活上困苦时说。他表示,这是在受罪,哪里还有荣耀可言。
印巴之间的血仇始于1947年两国独立之时,最初是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前者是世俗国家,后者为穆斯林国家。然而,锡亚琴之战纯粹是领土之争。双方的士兵均表示,不会给对方让出哪怕“一寸土地”。结果是,双方在1800英尺的战壕里采取“一战”战斗模式作战。战争导致大量人员死亡,却一无所获。
锡亚琴冰川是众多冰川中最大的一个——硕大无比,碎石嶙峋,多孔多穴,裂纹斑斑——它是从参差不齐喀喇昆仑山脉之巅滑落至下面满是冰雪的山谷的。那儿寸草不生,也没有动物。此地是古老的查谟和喀什米尔王国最边远的地区,有着各种神话传说。只有最勇敢的探险者才敢到此,那些真正到达此地的人无不对此地群山充满了敬畏之情。很难想象,竟然有人试图占有它们。
资料:印度军人在锡亚琴冰川地区执行任务
一开始,没人试过。经过第一场战斗,印度和巴基斯坦1949年同意以停火线分割查谟和喀什米尔。他们将界线定在地图坐标值NJ9842点上,“由此向北直到冰川”。当时,似乎没有必要对锡亚琴冰川地区划界。从没有人想过会在那居住,事实上是个无人之地。
随后就是因为地图。上世纪七十年代,旅游观光客带到印度的地图上标注着锡亚琴冰川为巴基斯坦领土。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此举为“制图侵略”。
当时,印度对巴基斯坦毫无畏惧。印度在1971年刚击败巴基斯坦,而东巴基斯坦又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成为孟加拉国。但是它畏惧中国。1962年,中国在边境战中击败印度后,中国与巴基斯坦结成亲密关系。1978年夏,印度军方登山队勘测了锡亚琴地区,确保巴基斯坦不能和北方的中国连接。第一次探险表明恐惧是不必要的——该地蛮荒至极,在平地上只需几分钟的路程在该地却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走完。印度登山队在锡亚琴冰川呆了三个多月。他们没有立桩划界,只是考察。“这不是作战,” 完成第一次登山使命的领队的纳仁哲 库玛在2004年的一次采访中告诉我。“那只是一次登山考察。”可能还有几次考察,而这就足够刺激巴基斯坦派遣他们自己的人到此地了。
1983年,惊闻另一方将占领通往锡亚琴冰川山口,印度和巴基斯坦均决定次年夏季派兵进入该地区。1984年4月13日,一小组印度士兵聚集在锡亚琴冰川山口。从这里开始,形成一条长达43英里碎石、黑岩和冰山地带。印度士兵在努布拉河源头的临时搭建的庙宇里祈祷。此河像一条瀑布一样明亮优雅,从锡亚琴冰川内部流出。然后,他们登上直升机,降落在更高的地方,又爬上上山的通道。几天之后,巴基斯坦直升机发现了他们。巴基斯坦方面迅速派来士兵阻止印度进一步前进。很快,两国一边争相巩固既有地盘,一边夺取任何可以到达的高点。锡亚琴战争由此开始。
当我与最早进入锡亚琴的印方士兵交谈时,他们谈到他们的冒险精神,是一次光荣的即兴行动。“我们进来时,满腔热情,非常高兴,”一位1984年参加行动的军官说。“我们都认为自己是英雄。”
可是,印度当时的战略走偏了。印度原意只是展示一下武力,宣示一下领土主权,然后冬季前撤退。当年冬季没有人呆在锡亚琴。但是印度低估了巴基斯坦的反应。印度计划的奇怪之处在于——它让士兵进军,登上山巅,然后又让他们下来——完全让巴基斯坦军方摸不着头脑。这就是巴方军官告诉我的大概。按正常军事思维,军事行动应该要有明确的目标,他们要么不只是占领通道,而且还要占领部分巴基斯坦领土,要么就是占领喀喇昆仑公路——这是连接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唯一道路。最简单的解释——印度占领锡亚琴不是因为其需要它,而是因为其不希望巴基斯坦占有它——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然而,经过我与所有印度方面参与行动的人的接触,我没发现他们有任何更大的计划。
锡亚琴战争刚开始几年异常残酷。在1987年夏季的一次战斗中,印度军队人数占领了巴方在2100英尺高的一个哨站。他们乘着天黑爬上冰墙;之后几天,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在这种地方,集结成大规模突击队不大可能——冒着战火爬向敌方哨站。据印方领导最后一次袭击的士兵说,最后就像是高海拔战壕战。两个巴基斯坦士兵先是被手榴弹炸伤,然后又被印度士兵用刺刀结束了生命。剩下的六个巴方士兵在撤退中被印方打死。海拔这么高,不可能抓俘虏。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双方高官都认为战争徒劳无益。“印军开进这一地区就是愚蠢的表现。而我们试图夺取剩下的山峰,然后又放弃它们,也是情绪化的白痴。”一位巴基斯坦指挥官1989年在私人日记中写道。但是,由于两国后来未能达成撤军协议,两国士兵,在受到同辈们的压力、好奇心、军纪,以及回家带着历险传奇和特殊锡亚琴补助金回家结婚的意愿的驱使,志愿继续驻扎锡亚琴冰川地带,遭受西方军队绝不会忍受的恶劣生存环境。1999年驻扎过那里的印度士兵维卡姆 辛格说:头脑变得昏昏沉沉、皮肤晒黑了、身体掉皮,所见之处,除了雪还是雪,人感到无聊厌倦,算日子,从不脱衣服睡觉,人能想像到的问题都存在。”
到1999年,也就是两国试射核弹之后一年,巴基斯坦炮火瞄准了通往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的主要道路,并由此引发了简短但苦涩的卡吉尔战争。迫于美国的压力,巴基斯坦撤回了其军队。但是印度政治与安全部门不再相信,如果双方同意一致撤军,巴基斯坦不会重新占领锡亚琴。从1999年到2012年,印度和巴基斯坦行走于缔造和平与紧张冲突的痛苦而又似曾相识的恶性循环之中。2001年12月,伊斯兰武装袭击了新德里议会,印度因指责是巴基斯坦干的,两国均为战争做准备,在边界动员近百万士兵。是美国的穿梭外交缓解了紧张态势。但是2008年11月来自巴基斯坦的激进分子袭击了孟买,造成166人死亡,破坏了下一轮和平谈判。同时在锡亚琴地区,在双方停火8年和印度军队首次登上山顶28年之后,印巴军对依然在群山之间僵持着。
今年4月的雪崩对巴基斯坦军队打击可谓惨重,不仅是因为造成人员伤亡,还因为雪崩埋葬了巴作战指挥部。鉴于印度方面已经掌控了大部分锡亚琴高地,巴基斯坦看起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虚弱。但是,不是与巴方和谈从占领地点撤出,并抓住契机就克什米尔争端达成协议,印度坚持在撤军前,巴基斯坦正式承认其对锡亚琴较高地点的控制权,并在地图上标出这些位置。由于认为是印度首先挑起的战争,并占领了他们的领土,巴基斯坦表示这些要求是对他们的侮辱,几乎不可能接受。印度国防部长A K 安东尼警告说,本周会谈可能不会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这或许意味着,锡亚琴冲突以及克什米尔争端,在未来很多年都不会得到解决,而两国的战士将继续驻扎在高山之间。“正常打仗时,你可以走动走动,喝喝水,洗洗澡,”士兵维卡姆 辛格说,“在锡亚琴,我们只能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