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湾陶器,已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资料证实,至少在唐、宋时就有陶瓷的生产,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兴隆昌盛,石湾艺术陶器亦在此时异军突起,"旁及海内外"。明至清初以仿钧著称,世称"广钧"和"佛山钧"的。《竹園陶说》广窑条中说:"石湾陶器上釉者,明时曾出良工,仿制宋钧红、兰窑变各色,而以兰釉中映露紫彩者最为浓丽,粤人呼之翠毛兰,以其色甚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次之,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类物也"①。这段话可看出明代石湾以制作钧式窑变为其主要特色。入清以后,石湾陶器才逐渐以独特的面貌出现,石湾匠师们根据人民生活的需要和群众喜爱出发,运用本地的陶土的釉料,制成各种各样的既实用、经济、又美观的器物,如以鸟兽、虫鱼和植物的形体加以变化,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小品用具,如各种动植物的花插、挂壁、文具、烟盅等。雕塑也以当地群众所常见的渔、樵、耕、读、仙佛、历史英雄人物和牛、马、狮、猴、鸡、鸭等形象雕成。故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广大群众所欣赏,亲切的称之为"石湾公仔"。"石湾公仔"在广东几乎每户人家均有收藏或使用,就是国外收藏家也不例外,如住澳门的葡萄牙籍律师文第士也热中于搜集石湾陶艺,他与当时的石湾著名陶艺师陈渭岩和潘玉书都有过直接的交往,曾邀请两位陶艺师雕塑了十二尊大型塑像,后多运往葡萄牙;美国医生施钦仁也收藏有四百多件石湾陶器②。香港、澳门石湾艺术陶器的收藏者更为普遍,知名的香港收藏家杨铨先生,一次就捐赠石湾艺术陶器二百余件给广东民间工艺馆,收藏家胡锦超先生收藏石湾陶器有500余件,1986年一次就捐赠给香港艺术博物馆230件③,可见他们收藏石湾艺陶之丰。广东省博物馆地处广州,得天独厚,对石湾艺术陶器的收藏无异也很丰富,约在千件之上,有铭款的器物也不少,并且多为精品之作。本文拟就本馆所藏旧石湾(明至民国)带款的艺术陶器结合文献进行些研究和探讨,以飨读者和石湾陶艺爱好者。一、 本馆带铭款的器物简介馆藏带铭款的器物,主要分三大类,即器皿类、人物类、动物类,因限于篇幅,每类有铭款的作品作者有一人多件者,我们只选其中一件或两件作代表。(一)器皿类1、钧兰釉仿商贯耳瓶(图 ) 高15.5、口径9.8、底径8.3厘米。口稍撇,颈间装双贯耳,施钧兰变釉,又称翠毛釉,因其浓艳美观,甚似翠鸟的羽毛,底无釉呈酱褐色,内竖刻两行"仿商贯耳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馆藏还有翠毛釉可松制仿周蟠螭壶、钧兰釉笔筒等。2、浅绿釉开片挂瓶(图 ) 高17.2、口径2.5厘米,瓶作半边形,圆口丰肩,往下渐收,平底,外施浅绿色釉,有细小开片,底和靠墙处无釉,刷酱褐地釉色,开一方形孔,底盖方形印,"粤彩正记"楷书款。"粤彩正记"为店号,主人姓陈,名粤彩,明代晚期名家,善制器皿,规范讲究,多施绿釉、浅绿釉和酱黄釉。3、酱黄釉鼓形三足炉(图 ) 高3.3、口径14厘米。器身呈鼓形,敛口,浅腹,平底,口沿和近底处各饰鼓钉纹一周,腹两侧堆贴狮首耳。底附三蹄形足,通施酱黄色釉,底中间留有一道模印痕迹,足间钤有椭圆形楷书"祖唐居"款。祖唐居为明代晚期名店号,善作日常生活用具,器物较讲究,有印花者清晰美观,习惯施用黄、绿、青、兰等颜色釉,底部多钤有楷书椭圆形"祖唐居"三字印,印下还有连钤"集古"、"墨客"、"美玩林"等印的。4、素胎双象耳瓶(图 ) 清代,高33、口径8.9、底径9.4厘米。盘口,溜肩,四瓣形腹,肩部附双象头耳,底盖"昇名广记",楷书阴文方印"昇名广记",亦名亦店号,有"吴南石"之风,与《石湾陶展》48图"昇名"款之清初双象头耳瓶,器型和花纹都同,只是尺寸小些。当出自同一匠工之手,亦应清初制品。5、葱白釉方形碗(图 ) 高7.5、口径14.5、底径8厘米,方形稍敛,方足,底无釉灰红胎,底心盖"就正轩造"阳文篆书方印款。"就正轩"当为店号,尚未见著录。碗的造型古朴较厚重,釉色温润,有细小纹片,从器型和釉色观察,应该是清中早期物。6、绿釉高足盘(图 ) 高8.1、口径17、底径7.8厘米,撇口、浅腹,灰黄胎较厚,内底盖长条"冯秩来"印。"冯秩来"道光年间名家,善制器皿,传世有两格洗、秋叶洗、高足盘,他还造鸟兽等作品。7、酱釉洞石山仔(图 ) 高9.8、长18.5厘米,呈长条小山形洞石,可作笔架和水盂,应是文房用品,施薄薄的酱褐色釉,古朴优美,底部刻楷书"袖中珍石作"款,未见著录,"袖中珍石"当为作者的别号,意为专作小石珍玩之意。从形体胎质看,应为清中期作品。8、葱白釉壁瓶(图 ) 高21厘米,瓶小卷沿,外边施葱白釉,靠墙的一边无釉,泛红色,开方形挂孔,瓶下部饰酱褐色凸条结带式座,底盖"吴和元造"楷书阳文方印,未见著录。釉色古朴,应属清后期物。9、彩绘百福迎祥壁瓶(图 ) 高17.4厘米。为方口形挂瓶,正中一幅摺叠 山水画,右下角摺叠一幅字联,可看出"百福迎祥"四字,左上角饰以铜钱、墨锭等,底层还可看出文字书法,设计巧妙,书法高雅,为黄古珍的佳作。底款盖"古珍"楷书方印。黄古珍是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名家,字鉴荣,号樵穀山人,精于制作日常用品,如壁瓶、花瓶、花插等,其作品多写山水画,或题写金石文字为其特色。10、三彩八角通花灯(图 ) 高6.8、口径8.4、底径9厘米,外为八角形,内为园形,装一带柱心灯盏,灯外照八个平面刻花形和方胜形通花相间,在足部盖一"陈古斋造"长条形阳文楷书印,灯照施三彩釉,造型小巧玲珑,制作精致。"陈古斋"是人名与店号的合称,未见著录,应是晚清时的作品。11、绿釉鼓形镂孔灯(图 ) 高6.6、口径10.5、底径10.6厘米。灯照为绿釉鼓形,内装撇口灯盏,矮足无釉,灰黄胎,底盖楷书"合成"印,"合成"应是店号,未见有著录,看风格应属晚清时物。12、绿釉长方形倭角水仙盆(图 ) 高5口经径21×13厘米,外施绿釉,内和底无釉灰黄胎,底有四台阶形足,底印"合记"楷书款,未见著录,属晚清至民国年间物。13、素胎狮子炉(图 ) 高16.2、长23厘米,狮子四足跪卧,头后望,身上空为一炉,是模印而成,肚下盖"应旾氏"阴文印,未见著录,属晚清至民国年间物。14、红釉加彩松鹰纹瓶(图 ) 高43.4、口径13、底径18.8厘米,盘口直径,长筒形身,一边画松树老鹰,另一边书七言诗"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虞人莫漫张罗網,未肯平原浅草飞,辛酉(即1921年)中秋节二日,广州市裕华公司作,少秩笔。"圈足内盖园形"广州市裕华制"阴文楷书印,"裕华"为民国时黄祥华在广州开设的陶瓷店,"少秩"当是制陶或绘画艺人。裕华公司当时聘请陈渭岩、潘玉书、廖坚及刘全星等陶塑名家,以制作大型花瓶、花盆等日常用品弛名。(二)人物类1、孩童持蛤立像(图 ) 高58厘米,孩童持蛤立于石台上,上穿兜肚,下着长腿宽裤,腰系一宽布腰带拖至膝部,脚穿布鞋,头留一桃形发,盖于脑门上,光头赤膀,左手持蛤,右手伸出拇指,喜笑颜开,活泼可爱,表现出一孩儿捡到一大蛤时的喜悦。立座左方留一长方空白,上书"广州石湾陈渭岩塑"八字楷书款。陈渭岩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陶塑名家,号养云居士,别号诚一道人,又名惠南。偷师于黄炳,善作人物和动物。曾偕艺徒潘玉书应邀去江西景德镇交流雕塑技术,仿景德镇瓷塑作法,用瓷土塑造一批作品④。2、老人坐像(图 ) 高18厘米,老人坐在石座上,头扎发髻,皓首长髯,寿眉弯垂,身着长袖衣,双臂交于膝上,露在外面的一手握拳,头微倾,双目凝视,沉思的神情刻划得甚为传神。衣衫施青白色釉。褐色石座部钤篆书"潘玉书制"方印章。潘玉书石湾人,清光绪至民国年间石湾陶塑名家,善作人物塑像,尤长于人物性格感情的塑造。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3、读书人(图 ) 高11.2厘米,一老者头戴文人黑帽,身着浅兰色宽袖长衣,坐在一大石上,右埋手,左手持书,留三叉短须,满脸皱纹,两眼吃力的看着书,形象逼真。石座后下方刻行楷"佐朝作"三字,上盖一长方楷书印"刘胜记"三字,刘佐朝,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陶塑名家,原籍顺德人,少年时爱好文学艺术,善于塑造小型人物。他观察社会生活细致,塑造人物手法与众不同,善作小件人物,颇能抓着人物的典型个性,把精神动态刻划得入木三分。4、毕卓依罈坐像(图 ) 高16厘米,毕卓身着长袖宽衣,依罈席地而坐。左埋手,右手放在罈上,头梳发髻,白长胡须,肥胖的肚皮外露,喜笑颜开,不似通常醉醺醺依卧形象,而是酒前出自内心的欢喜。可见作者别出新意的创作。施青白釉有开片。座内盖一方一圆印,方印为"霍津"二字,圆印为"广州二沙头东源窑作"。霍津,民国年间陶塑名家,以作动物和人物闻名。曾受聘于冠华窑,专事仿制黄炳、陈渭岩等名家作品,技艺甚巧,令人难分真假。5、六祖坐像(图 ) 高27.5厘米,六祖光头大耳,眼微合,身着袈裟盘坐于石座上,两手相叠于膝,胸外凸出筋骨,面部慈祥文静,袈裟袖口、衣边饰回纹和圆珠带纹,后面袈裟为菱形格纹,衣纹精细讲究,衣摺流畅,通体不施釉,座前横书"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像"九个楷书凸字,座后外壁盖一篆书方印"伍朝光"三字。此像当为伍氏精心之作。伍朝光尚未见有著录,但从造像的风格、胎质看,应属民国年间的作品。6、罗汉戏猴(图 ) 高24.7厘米,罗汉仅下体穿树叶,坐于大石块上,光头的脑门上一凸起肉块,身躯凸出筋骨,右手拿桃,另一手执在座石上,一玩猴坐于罗汉肩上,用前肢扶挖罗汉的头部,罗汉龇牙咧嘴,似猴子触到痒处,十分传神,另一猴两眼圆睁望着罗汉,嘴啃桃子。相互呼应,罗汉只穿叶裙,施黄绿釉,其余全身裸露,筋骨刻划细致,表现出石湾艺术陶塑的特有风格。石座背后盖一方印,篆书"长人"二字。"长人"应是作者的的名字,尚未见著录年代,从器物特色和雕塑之精细看应是民国年间的作品。7、如来佛立像(图 ) 高51厘米,像直立两手合十于胸前,身披袈裟,头戴螺式发冠,胸前饰一万字,眯双眼,赤脚而立,袈裟施钧红色变釉,手和面部坦处无釉,呈酱黄色。内盖"林堂煜造"二方印,中刻行草"草堂居"三字,印为姓名,草堂居为堂号。林堂煜,民国年间人。擅长人物,初受雇于刘胜记,习刘佐朝技法,故风格与刘佐朝相近,他的作品曾在1936年举办的"全国艺术展览会"展出并获奖。8、刘玲醉酒卧像(图 ) 高9.5厘米,刘玲身着长衣,扶罈醉卧在地上,埋双手,伸出一脚,发、眉、须尽白,衣施青绿色釉,有小开片。刘玲两眼微合,枕手依罈而睡,甚安祥。作品虽很简练,作者亦能抓着人物醉后入睡的安祥神态表现出来,颇传神。座盖方印"霍厚制造",霍厚,名霍小厚,民国年间人,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有"太白醉酒"、"刘玲醉酒"、"关羽"等。常用印章有"霍文厚制"、"霍厚记"、"霍厚记造"。9、炉旁读书人坐像(图 ) 高19.2厘米,读书人手持书卷依石席地而坐,旁放一炉,在聚精会神的看着书,衣施青白釉,发、胡须和鞋施黑釉,面部无釉,衣褶粗放流畅,胎体厚重,坐内后半边盖一小方印"醉石仿古"楷书款。"醉石姓梁,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陶塑名家,梁福室名,又称""醉石草堂",设店名"醉石轩",石湾人,以制作器物与人物居多,善于刻划衣褶纹,线条流畅,作品常钤用楷书阳文印章"梁醉石制"、"醉石轩"等。10、寿星公(图 ) 高34厘米,头长面宽,右手拿桃,左手持杖,足前卧一鹿,杖上爬一蝙蝠,为福、禄、寿之意,施白釉,底部盖方印篆书"廖新制品"。廖新又廖作民,民国年间制陶艺人,名源新,或简称廖新。抗战时以塑人物山公出名,亦兼制动物和器皿,他的代表作有"张敞画眉"、"寿星公"和山公亭宇等。(三)动物类1、青白釉卧鸭(图 ) 高11.5、长19厘米。卧鸭头颈转向尾部,嘴放于翅上,圆睁左眼,似在休憩时注视着敌人来犯,一只脚从腹下露出,羽毛刻划细致,施白色釉,眼睛和脚施褐彩,虽很简洁,但色彩配合得当,形神兼备。腹下刻"黄炳"楷书款。黄炳,清代中后期石湾陶塑名家,字云渠,别号云屿,又号云渔。约生于嘉庆二十年,光绪二十年逝世,终年八十岁。擅长制造鸟兽和人物,尤精于塑造鸭、猫和猴子。好施青白颜色釉,使动物的羽毛清晰可辨,青白釉卧鸭是黄炳代表作之一。2、素胎水牛(图 ) 高24、长44厘米,牛卧于地上,昂首睁眼,头向一边,牛毛刻划细微,颇得神髓。素胎无釉,灰褐色,底有篆书小方印章,"霍津"二字,霍津,民国年间陶塑名家,以制作动物和人物闻名。其代表作有牛、马、鹅、鸭等。3、青白釉卧狮(图) 狮子卧于地上,前肢朝前,一后肢压在躯体下,昂首张嘴,露出利牙,两眼圆睁,甚为凶猛,满施青白釉,腹下部盖一方印章,"梁南隆制"四字。"南隆"是民国年间店主梁岳的店号,善作狮子而闻名,底款多盖"梁南隆制"方印章。二、石湾艺陶铭款的探讨 因写本文查阅了几本论及石湾艺陶铭的书,觉得能将几本书的铭款综合研究一下颇有意思,对艺陶年代的鉴定分期等都有作用,故作为一个题目加以探讨。第一本是1979年香港出版的《石湾陶展》中吴曾镂写的"石湾艺陶器的款识"⑤一文,明代的有:杨昇、可松、祖唐居、陈粤彩。清代的有:如璋、黄炳、霍来、冯秩来、黄古珍、廖荣、迪昌、元昌、丽源、安聚、两合、兆昌、日兴、刘昌记、宝玉、来禽轩、刘胜记、雅林桥胜。清后期至民国的有:陈渭岩、潘玉书、潘铁逵、刘佐朝、廖松、潘达文、霍津、温颂龄、吴佩添、廖作民、陈淡池、黎汉生、廖焜培、招子湘、苏泽之、何瓞绵、霍滔、梁鎏、杨炎坤、禢启荣、林棠煜、庞宝记、俊记、合源、全兴、悦生、荣茂昌、祥合、裕祯祥、冠华窑、裕华真记公司、裕栈、义和字号、南隆、醉石轩、区大记、陈古斋、霍文厚、时安。其次是1991年张维持先生编著的《广东石湾陶器》⑥,谈到明代的有6位,除上书所提到四位外,又增加了杨名、陈文成。清代的7位,除上述所提外,又出现了文如璧、陈然二名。清末至民国的13名,在上书中均有提到。第三本书是1987年《石湾艺术陶器》编委会编的《石湾艺术陶器》⑦。所提带铭款的:明代的6名,在上两书中均已出现,清代的7名,在上两书中亦均提到;清末至民国的14名除上二书提到的外,又出现了陈河一人。第四本1986年香港艺术馆出版的《历史神话与传说》⑧,该书为石湾人物雕塑图录,共238图,有铭款的43件,(有一人多款的),无明代的,清代的有9件,作者铭款5人,上几书均已提到;清末至民国的35件有铭款,其作者20位,除上几书已提到的外,又出现了何炎和潘炎坤二作者。再一书是最近佛山市陶瓷工贸集团编辑出版的《佛山市陶瓷工业志》一书⑨,是多位专家共同编写的,内容丰富,其中亦提到石湾历代主要陶塑艺人名店。明代的有六位,上几书亦均有出现。晚清至民国年间的有十八位,除上几书所提到的外,新出现了陈红、陈赤、潘雨生、廖耀、梁百川几位。本馆一千余件石湾艺术陶器,这次我们粗略的查找一下,有铭款的六十余件,作者仅26名,明代的有可松、祖堂居、粤彩正记等三位,上几书均已提到。清代的有昇名广记、就正轩、冯秩来、袖中珍石、陈渭岩、吴和元、黄炳、黄古珍、陈古斋、合成等十位,除上几书已提到的外,新发现有昇名广记、袖中珍石、吴和元、陈古斋、合成等五名。清末至民国的有潘玉书、刘胜记、合记、应旾氏、霍津、裕华、伍朝光、长人、林堂煜、霍厚、梁醉石、廖新、梁南隆等13位。除几书提到的外,又新发现合记、应旾氏、伍朝光、长人等四位,可以看出在我馆的旧石湾陶中有名人名店款的并不多,仅六十余件,只有二十六位作者。但新发现的就有九位之多,无异充实了石湾艺术陶器中的名人名店队伍,也为石湾陶艺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综上五本书有关石湾陶艺铭款资料和本馆所藏石湾陶器物来看,明代的仅六位,清代的也只有三十三位,清末民国年间的五十一位,这就说明早期的艺术陶器带铭款的极少,只此六位,查其所作器物,都为瓶、炉、壁挂、小几等器皿,尚未见有人物和动物雕塑的名家名店。直至清早期也只有作器皿的名家传世,只是到了清中晚期才有制作人物和动物的铭款,到清末至民国年间,人物和动物雕塑带铭款的大增,有铭款的器物几乎相当清代的一倍,这时作品也最精,这和当时的资本竞争有密切关系,一些名家名店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盖上自己的名字或店号,以示负责和宣传自己,以扩大影响。再者从带铭款的器物来观察,有铭款的一般来说多为原作或印模后精雕细作而成的精品,水平较高也讲究。三、石湾艺陶的特色石湾艺术陶器,若从明代算起,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一直兴盛不衰,究其原因,除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外,主要是扎根于民间,所作艺术陶器多为人们所需要,得到国内外广大群众的喜爱,有其自己的特色。1、石湾陶塑艺术和本地黄赭色陶土相结合是石湾陶塑的一大特色。石湾陶塑一般采用石湾陶土,有的加以东莞瓷土,可塑性很强,土质带赭色,较接近人的肌肤颜色,宜于刻划精细线纹。为更能显示真实和自然,艺术匠师们塑造人物时,脸部和裸露肌体的部分都不施釉,好使人物的面部表情、肌肉、筋骨都表现得十分真实,塑造动物亦多采用素胎不施釉或施一层较薄的浅色釉,这样好表现出动物的羽毛和肌肉。如霍津的牛、黄炳的鸭便是。2、传神是石湾艺术陶塑的最突出特点。因石湾陶器历属民窑,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半工半农、半城半乡的石湾镇,直接接触人民的生活,绝大多数艺人家本身就是劳动人民,故他们十分懂得人民和爱憎向往,故所塑人物多为渔、樵、耕、读的形象,常把自己的亲人或邻居和形象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就是塑造神佛,也不生搬硬套,而是将神人化,看来也很传神;塑造动物也多为牛、马、鹅、鸭、虎,匠师们也以常见的动物形象,细心的观察它们的各种动作,生活习惯,神态变化,多能抓着动物活动的一刹那,如黄炳的猫是在捉老鼠的一瞬间,把它塑造出来,使你看到这只动物是活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神"。3、石湾艺术陶器的釉色亦很独特。向以善仿各大名窑釉色而著称,但有其自己的风格,仿钧釉釉质浓厚,而变化力强,如钧红釉浓厚有小棕眼,本地人称之为"坤红",实为钧红的变种,仿钧兰釉亦浓重艳丽,本地人多称之为翠毛兰釉,因其似翠鸟的羽毛也;仿祭红因胎泥不白,成为起黄线和石榴红;仿哥釉照样有开片,但釉色偏黄,有小棕眼;仿龙泉绿釉不太亮,有乳浊感等,总之石湾窑釉色,因仿它窑釉而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是石湾艺陶的又一特色。四、两点小议(一)石湾窑与宜兴窑器的区分问题,本来石湾窑和宜兴窑是两种不同的陶器,何以要提出区分呢?现在的石湾公仔和宜兴的茶壶当然不需什么区分,主要是早期的仿钧釉器,我们在北方参观时常会碰到明明是石湾窑的东西,而写上宜兴的产品,因为石湾窑在广东,一些同行也常常提到宜兴和石湾窑器的区别问题,希望我们能谈谈。故趁写本文之机,顺便谈点我们的见解。石湾窑与宜兴窑的区分问题,早在清人许之衡所写的《饮流斋说瓷》一书中就有谈到,他说:"欧窑与广窑同一仿钧,外观厚重,形极相似,而实不同,今略分析之,广窑以青发兰斑者为最多,此外它色虽有,然总不脱灰墨一类釉也。欧窑则色泽较多,除青兰外,有仿钧深紫者,又有云豆、茄皮等色,且兰斑亦不若(广窑)之浓,其别一也;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其别二也;广窑之制纯乎浑朴,欧窑之制浑朴中见研整,其别三也"⑩。很明显许之衡所讲之欧窑即明之宜兴仿钧者,广窑即指石湾早期仿钧釉器等。所讲两窑区分,基本与现实相符。细观之石湾早期仿钧,釉色甚多,有翠毛釉、月白釉、钧兰、钧红、玫瑰紫、石榴红等,一般釉较厚而浓艳,有棕眼,兰釉釉流淌似翠鸟的羽毛,又叫翠毛釉。宜兴窑的釉稍薄,色浅淡而明亮,兰釉外有浅绿色流淌,似浮云;石湾窑胎质较厚重,早期仿钧,胎多素烧后再施釉,故露胎处呈褐红色,亦有淡红、灰黄等色,底多不施釉,质显得粗些。宜兴窑胎稍薄,质较细,呈紫褐色,似宜兴紫砂壶之色;石湾窑器皿和底足制作较粗放,釉多流淌至足成垂釉。宜兴窑的器皿底足处理较工整,垂釉甚少,瓶、罐等立体器物底多无釉,碗盘类底多有釉,石湾窑早期器皿多仿古尊、钫、壶、琮、炉、瓶、花插、等,人物和动物很少,宜兴早期的品种较少,只有瓶、罐、碗、炉、橄榄瓶等。(二)石湾艺术陶的原作问题。广东收藏家把石湾陶塑分作三个档次,即原作为上品,翻模后经原作者亲自修改,盖印认可的为中品(亦有叫精品的)翻模灌浆生产的为下品,也叫普通行货。原作最贵,因仅此一件,要贵过普通作品几十倍,甚至百倍,原作是匠师们用手和工具亲自制作出来的第一件作品,原件烧成,只此一件,在清代或民国初期,因条件限制,多是一件一件的用手捏、刀刻而成的原作,或部分印模大部手捏刀刻而成的半原作,这些作品技术高的就贵些,差的就便宜些,要看各人眼力识不识货。到了清中后期,由于竞争之故,一些知名的名家就在自己的作品上盖上自己的印章,或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二是使人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宣传自己的作品,如何识别原作呢?据一些老艺人、大师们介绍,和自己的观察体会:1、原作是用手把泥做成筒形或大致框架,然后安装手足和头部,再用手和工具精雕细刻,不如意的再改改,加点减点,直到自己满意,才算做成,故原作一般厚不匀,胎体较重,内里多有手捏痕;2、基本完成后,多在做好的人或动物雕塑上用利刀或竹签由外往里插,外边表面的孔用工具抹平,内里不动,故内面出现很多向外翻的小洞,这样可防进窑后烧裂,如此也成了区分原作的依据;3、原作人物的头部面部衣褶、筋骨,动物的羽毛刻划清晰,较为传神。灌浆的人物和动物则简单的多,一模可翻很多次,厚薄一致,里边光滑,人物的面部衣褶因翻的太多,多不清晰流畅,一看便知。注:①刘子芬《竹园陶说》六广窑(附广彩)条。②邹华《从两种价值谈石湾陶器艺术的成就》见《石湾艺术陶器》1983年版。④⑤吴曾镂《石湾艺术陶器的款识》见《石湾陶展》1979年版。⑥张维持著《广东石湾陶器》1991年版。⑦《石湾艺术陶器》编委会编著《石湾艺术陶器》1987年版,它收入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石湾美术陶瓷厂等单位的一些精品编辑而成。③⑧香港艺术馆1986年出版的《历史神话与传说》该书为胡锦超先生捐赠的石湾人物雕塑专著。⑨佛山市陶瓷工贸集团编《佛山市陶瓷工业志》1991年11月版。⑩1993年版《说陶》中之许元衡《饮流斋说瓷》五四页。注:原文刊载于广东省博物馆编著的《石湾窑大师作品选》第207页至213页,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