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



于千万人之中,
遇见你所想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间,
在时间无垠的荒原,
两个人,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没有其它的话,
只说一句:哦,
原来你也在这里啊! 
——张爱玲



    啊!何等地扣人心弦啊。。。
    她说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浪漫期待!


    爱情是一种诗意,我们都渴望“诗意生活”,而其中最有诗意的爱莫过于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时,爱情如流星般射中彼此的心。一见钟情是意外的惊喜,使人相信命运的奇迹和缘份的不可抗拒。
    每个人都曾有过对爱情的浪漫向往。
然而,浪漫常与幻想相联系,浪漫的人容易为爱情而狂热,因此也就更容易在爱中受伤。渴望浪漫的人在爱情上寄托了太多的幻想,对浪漫的渴求有时是对现实的回避,因此追求最完美爱情的人,恰恰是最孤独的人。 

    幻想,而非真实。   
    我们平时看爱情片,剧中描绘的爱情,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往往把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这只能证明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心理学说: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行动,象爱情这样,以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尤其是追求浪漫的爱情。 
 幻想中的爱情,爱的对象不过是一个幻影。就像放映幻灯片一样,对方不过是恰当时刻出现的那块幕布而已。
茨威格小说《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她深深地迷恋一个陌生青年男人在赌桌上的手,并不可抑制地与之发生了一夜情。她对这个男子毫不了解,而只是对那双手心动不已,那双手就像是一个按钮一样,激活了早已存在于她心中的某种情感。。。,,
回到现实当中,也许,我们以为爱的那个人,只是曾经打动我们的另一个人的影子,然而他毕竟不是那一个。如果我们爱的是幻像,那只能是永远的失望。因为这是一种虚假的爱,而并非真实的爱。虚假的爱来自于虚假的自我,而真实自我噤声不言,侧身于幽暗的心灵角落。为爱而哭泣的人往往是为自己而哭泣,他们不是哭爱的无情,而是哭自我的无力。
 
 日本著名小说家三岛由纪夫短篇小说《志贺寺上人之恋》讲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志贺寺上人是一位名闻遐迩的大德高僧,须眉雪白,年龄老迈,已修炼到几近炉火纯青的境界,“现世于他无啻于一张白纸上的画,一张他国的地图,这种滴水不漏的近乎完美的心境,使他忘却了一切畏惧”。一次,他偶然在湖边瞥见贵妇御息所,顿时神魂颠倒,“原以为无须在意的一切全然瓦解了。”即使拼命念诵佛号,也挥之不去妄想,被心中的这妄想所驱使,他情愿放弃几十年 的修行,牺牲来世,落魄地站在御息所宅邸花园的一角,像一个乞丐一样,只求见御息所一面。作为贵妇人,御息所有惊人的美丽,同时内心空虚,然而老僧心中却把她化作金碧辉煌的佛像和巨大的圣洁莲花。与其说是情欲的力量战胜了佛祖,不如说是爱的幻想毁灭了上人的修行。
 
 对于有些人来说,浪漫而又纯洁的爱情实际上是把自己心中的意象投射在对方身上,他们把自己的渴望想像为对方所有,就像是青少年偶像崇拜一样,主要是受自己想像的激情所驱使,而实际上可能对对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而一旦深入了解之后,会很快地发现这令人失望,不过是一场幻影而已;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恋爱则是一种移情,包括恋父式移情,有些女性在恋爱中不过是寻找一个父亲一样的人,能够照顾她、保护她;恋母式移情,有些男性恋爱不过是寻找一个母亲一样的人,能够呵护他、关怀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