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人生最快乐的日子,过年时除领红包,放炮仗,穿新衣,吃九大簋,吃煎堆酥角和各种甜品外,当然还有舞龙,舞狮。因为破四旧的缘故,舞龙是改革开放后才有,但舞狮一向都有,三江有几个醒狮队。那时看舞狮的最终目的还是捡炮仗,因为狮子采青时放很多鞭炮,一定有不响的,那是小孩争抢的对象。
大年初一,很早就到墟上转,压岁钱不多,先买两包花纸鞭炮,那时八分钱一包,一包十六个,将之拆散,一个一个的放,不时碰上乡里伙伴和同学,女同学就放两个吓吓她们。十点钟左右,醒狮队就出狮。
狮未到鼓先至,咚咚咚的鼓雄浑有力,振奋人心,有听《将军令》的感觉。各狮队的鼓节拍都有不同,坑口里的鼓是七星鼓,和恒美的龙横里都是师承新会茶坑----梁任公的故乡。当这两条狮在墟里碰头时,师兄弟免不了亲热一番,互相对拜。鼓是用来指挥狮的,随着鼓声的变动,狮的舞姿因之表示出喜怒爱乐的不同动作。兴奋时,鼓声紧密高亢;疲劳打磕睡时,低沉缓慢;行进间,响而稳;遇上对头时,雄密而有力充满斗意;碰上兄弟,欣快明亮;舞到高潮时如对拜和取青,鼓声转成密集的点鼓。
领先的是大头佛(又叫狮面壳),穿件宽大的僧袍,摇着破扇,开路引狮。
那时年幼,心思不大在狮子的表演,但压轴戏----采青还是会看一下。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一般最多的是高青,一根竹竿上绑这一个生菜(生财之意),一虬带叶的桔子(吉利),一个大红包,再加一串纸币,在二楼吊下。采高青要骑驳马,多数两人驳,三驳开始还有,但后来越来越少了(没人吃夜粥了)。后来差到要用木杆来扶,那已是下乘,没什么看头了。采青是有规矩的,高青先采那串纸币,再吃生菜和桔子,这才采那大红包。主人会在采青前和采青后放鞭炮。
高青一般是指定是哪个狮队来采,是等那狮来时才吊出来,小户人家不计较,那条狮采了都可以。讲究一点是摆个阵,那是难题,不论是哪个狮队,有本事就来采,没本事做不好会让人笑话。
我在乡下这么多年,一共看了三个青阵。第一个阵是----七星伴月,这阵是摆在联和大队门口。阵法如下,一个装满水的大木盆,主青就这水中,木盆周围覆了七、八个碗(众星),碗下都盖这小红包,跟着是用碗摆出北斗七星,碗下也是有红包,星斗外用两根甘蔗拦出一条银河。狮子先跳过银河,然后脚踏七星,先由星斗采起,斗柄,众星,再跳上盆边,狮子洗脸,才采水中的青。考的就是马步,桩法,狮头和狮尾的人都不能沾地。
第二个阵是---士林祭塔,取材于白蛇的儿子士林考上功名后来祭白蛇的故事。这阵摆在三江公社灯光球场旁的戏台上。用八仙桌叠了个三层高台,最上面一张桌上放了个拴满银纸的猪笼,主青从猪笼上面那小孔吊在猪笼的中间。看这个青时人山人海,同时这个青有点文皱皱的,只见那狮跳上跳下,久久不入角,有点像大戏,就没多大留意怎样采。
第三个阵是----狮子玩球,这是我高一那年看到的,也是来美的那一年。这个阵是摆在药材铺门口。这青摆得很简单,就一个酒埕,青就放在酒埕里,但要采这个青就不简单。那是坑口里狮队来采,刚开始是两个后生舞,看着酒埕不知如何下嘴,一阵骚动后,一个银发的中年人从狮队中走了出来,那是我同学阿超的老窦(他曾帮我看过铁打)。他接过狮头,熟练的舞了起来,随着鼓声的指引,他轻轻一跃,两脚落在酒埕口的两侧,下盘一动也不动,上面还随鼓舞狮,那才是真功夫。然后他弯腰用手从狮口将酒埕内的青采了出来,再在酒埕上舞蹈一番才跳下来,全场掌声雷动。
舞狮采青是广东特有的文化,是武文化。许多青阵已失传,听老窦说以前关帝庙的青龙偃月刀阵最难采,就一把关刀,合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之意,没功夫的是不敢去采。青每年还会采,全是高青,青阵就不见,在这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再没这时间和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