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很多很多的钱,不必为生活奔波,你最想做什么?
我问过很多很多的人,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我想重拾以前的爱好。我想学画画。我想去旅游。我想做老师 ¼ 我想圆儿时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梦想成真”。
梦想也是理想。就是我们这一生最渴望做的事情。几天前,我听到一位女士说:“为什么美国人会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我们华人总是瞻前顾后,不敢往前呢?”
这位女士的问题看似很简单,但是她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她道出了我们华人既渴望,却又只能怯生生地望着、想着的心境。比如,你到了美国,为了生活不得不改行。不管你的生活富裕与否,你心里会不会还留有对你放弃的专业一丝淡淡的怀念?抑或伤感?如果你从小就有某些方面的天分,却没有机会发挥;或者你想做的事情,最终没有做成,你会不会遗憾?
新一代的生活如何呢?他们肩负着完成父辈未能完成的心愿之重任,牺牲自己的梦想,成就家人的期望。像上面那位女士所说,我们华人的孩子怎么敢有自己的向往?父母朝你眼睛一瞪:大胆!你岂敢自主主张!其实,现在很多家长已经不会如此专制了,他们会深情地望着孩子:你就是我们家明天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啊!
梦要想成真,我们得有“胆”。老百姓称为“胆量”,比较正式一点的词汇,叫做“勇气”。这个看似常用的词汇其实上对我们华人非常遥远和陌生。倘若说某人有“胆量”,或者有“勇气”,人们衡量的尺度立刻便成了“好人”或者“坏人”。黑白分明。我们的盲点在于,胆量或者勇气并不是一种美德,它是一种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尤其是面临危险和困难时,一种不惧怕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缺乏追寻梦想,实现理想的“胆量”?首先,我们对“美国梦”的概念削弱了一部分胆量。如果你对美国梦的定义是住上大房子,挣一笔大钱等,你是把你的安全感建立在物质的保证之上。而物质在给予你安全感的同时,也顺带给你一个免费的副产品:恐惧。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就像电影“推销员之死”里所描述的,梦想让位给虚假的安全感,多少人的内心死了。
追求梦想就是进入一个未知的未来,我们的胆量哪儿去啦?问问我们的“虎妈”,问问我们的“狼爸”,问问我们的“龙文化”就知道啦!尽管我们已经身在美国,但是我们华人的文化里面有着太多的社会暗示,以及形形色色带着浓厚华人文化色彩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传统的文化滋生出来的,更多的是负疚感和羞愧感。我们害怕失败,在意别人如何说我们。结果我们没有像美国人生活的那样洒脱和自由,活出自己。而我们总是怕辜负了父母,好像我们的祖先按立了我们要成为家族的“救主”似的。
还有一点其实跟文化因素无关,纯属家庭环境造成。孩子不敢随意内心的想法,大人也不理会孩子的情感;让孩子早早学会察言观色,讨大人喜欢;学会爱也得靠努力才能挣到。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没有信任的能力,也没有冒险的精神。
你是让梦想投降给害怕,负疚和羞愧?还是鼓起勇气,扬起生命的风帆,在这个世界上“潇洒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