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句子流传甚广,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分坟墓”。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是描写了不同年龄的人在美国生活的生动写照,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生活幸福与否决定在自己。
形容美国是儿童的“天堂”,我没有异议。我想说的是,也有许多在美国的儿童活在他们父母亲亲手制造的“地狱”里。
“战场”一词听起来有点血腥味,让人联想到你死我活的拼杀。用它来形容中年人在美国的工作,说明中年人必须奋力拼搏,才能生存。这种说法也许可以用来描述有些极度渴望在美国成功的移民,并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年人。你到人山人海的球场看看,或到人来人往的山上转转,都多少华人面孔?西雅图每年两次图书大甩卖,队伍排成长龙,有几个是华人?我有一位朋友,每次回国都被家人轮番规劝他要做生意,说你去美国这麽多年了,至今还在打一份卑微的工作,勉强糊口,何不趁年轻好好干一番?但我的朋友不这麽认为。他和妻子虽然收入微薄,但俩人齐心合力,买了一个小公寓,养了一个胖胖呼呼,人见人爱的宝贝儿子。屋子虽然简陋,但是温馨;每逢节假日,他们便带着儿子外出游玩,或者探亲访友。我的这位朋友有他的价值观念,不管别人如何上“战场”,他安于在他的“乐园”里享受生活。他自豪的是他和妻子共同拥有一个恩爱之家。
“坟墓”这两个词,听起来很恐怖和绝望。把美国比作老年人的“坟墓”,主要是指老年人精神空虚,孤独等等。我注意到把美国比作是“坟墓”的老人,大多是退休以后随子女移民来的。我觉得这种说法非常自私,因为这是无限度的索取。许多老人在国内有很不错的退休金,在美国又领取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但他们还是不满足。我曾遇见一位老人在医院里,想法设法要医生给她做多医疗检查,目的是“把我孩子交的税钱都再拿回来!”这些老人们凑到一起谈论什么?东家媳妇如何不好,西家女婿怎么不孝;谁家的孩子领父母到哪旅游,谁家的孩子给父母买了贵重物品等等。你说这能让人不空虚、不孤独吗?
我在一间美国教会认识了不少老年人。比如瑞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每周三天,一大早就来到教会,吸尘,擦窗子,洗玩具。平时看到谁有需要,他就热情帮助。我称他是个“联络员”,如果他知道你讲汉语,他会很快帮你联络到其他说汉语的人。礼拜天你往教会一站,你会看见一群银发族的老人们忙着为人们准备点心、茶水;热情地招待大家。九十五岁的伊万过生日那天, 我到老人院看望她。她从轮骑上站起来迎接我的时候,手里还拿着正在编织的小袜子。旁边是一本圣经。伊万自几年前老伴保罗去世后,就住进老人院,她坚持给教会的小孩子们编织衣帽鞋袜,每天读经,为子孙和朋友祷告。老人家还能记住教会里老老少少的名字。我临走的时候,她拥抱我,并且问我:“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很早以前,有个老人告诉我,为什么死海是死的?因为它没有流出。为什么生活像在坟墓,因为没有想过付出。连路都不能走的伊万,却时时赞美上帝,感恩大家来看望她,努力为别人做点什么。她能不天天生活在阳光里吗?瑞士医生保罗吞尼尔说过:“一个人晚年幸福与否,在他 / 她中年时期就预备好了。”一个只知道在战场上拼杀,不认识和平的人,如何从战场上下来享受和平?
天堂与地狱、战场与乐园、坟墓与人间原来不都是自己的创造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