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评《中国好声音》-吴莫愁《痒》(更深的粽)

原来何铁手到的海外是加拿大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老公已经受不了我为《中国好声音》做义工了,影响休息不说,也耽误了学习,周五了,作业还没完成,小说还说138页没读,明天又要见那个睁眼说瞎话的老师,变态,唉~


本色歌手的深情演出-权振东


权振东的这首《拯救》,初次听时我眉头从头皱到尾。首先是选歌,这首歌的风格在这场比赛里实在是很不应景。其次是演绎,权振东一开腔我就头皮发麻。大家知道这首歌原唱是孙楠,略说一下这首歌的来源,这首歌收录于孙楠2002年的专辑《缘分的天空》,原来似乎是为海岩的大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作主题曲用的,后来不知怎么用了满文军的《我需要你》。这首歌的MV大家不知看过没,整体上,这是一个“犯罪感”很强烈的作品,也是一首难度很高的歌。孙楠的原版用一连串高音区上的高亢表现,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审判者,或者一个**。而权振东的表现,怎么说呢,像一个正在被追踪的逃犯,独自站在街头,袭来了一阵寒流。他把两段主歌的歌词唱到了一起,把“谁能把谁保佑”唱成“谁能把谁抱怨”,我不知道他是唱错了还是故意这么唱,总之就是角色完全反转了。他唱完后我想完了,第一名没了。不过后来再听,觉得这种风格也能接受。只是太毁他的形象了。


这里说说很多人提到的听歌的层次性。之前我说自从了解权振东强大的内心后,听他唱屌丝歌曲就不带感了。也说到过阅历对歌手演绎歌曲的影响。那么歌手的内心世界和阅历对他/她演绎歌曲到底有什么影响,是不是一定正相关呢? 唱歌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有的歌手是唱出了自己的内心,有的是唱出了别人的或者观众的内心,这两种方式都能打动人。整体来说,我们不仅听的是歌,也是听人。 在表演领域,有一个不太明确的划分,即演技派和本色派,大致区别就是演技派演什么象神么,本色派演谁都像自己,演技派适合的角色类型多,本色派类型相对单一。 那么歌手里,也有一些近似于演技派,有的则接近本色派。


比如一些欧美天后,端的是既全面又精专,POP,ROCK,R&B都玩得转,能高能低,能快能慢,能刚能柔。有些则是本色演出,比如一些国产歌手,常常是一首歌就奠定了她/他一辈子的风格,想转型还没那么容易。 那么演技派和本色派到底谁更好?我得说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不同的时候标准是不同的。比如一些演员,年轻的时候只能演某一类角色,被称为本色派;后来年纪渐长经验和阅历提升后开始丰富自己的表演风格和类型,逐渐往演技派上发展。但到了一定阶段后,又开始洗去铅华,返璞归真,明明是在演戏,又让人觉得是本色演出,演绎能力已臻化境。这在一些老演员身上体现的尤其明显。


说这么多其实是想明确这样几个问题:1,作为一个歌手或演员,演绎好一种风格是最基本的,多元并不是必要条件。2,歌唱或表演的“本色”并不一定是这个人的本色,只是他/她在表演中最容易呈现的状态而已,而且这种状态需要被观众认可,3,有些人天生适合表演,能够把各类歌曲/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但市场往往需要他演绎某一种风格类型,因为这样符合效益。另外,台上的风格和台下风格是两码事,但是有因为舞台风格的需要让生活风格去迁就前者的,这就是必要的商业包装。 所以我在面对权叔时就有那么一些小迷乱。


最初看他时,我觉得他是本色派,屌丝气质一望无遗。后来看了他的PK表现,咦,这个人好像是演技派嘛。到现在,我已经看不清他是本色派还是演技派了,或许到了一定阶段,这种划分已经是无意义的了。 并且,一首好歌或者优秀作品,一般也是有“本色”,或者通俗的说法是有灵魂的。有的时候歌手的演绎没有贴近这首歌原有的风格,被认为唱得不好,而有的歌手演绎能力则强大到能用自己的“本色”去压倒作品的“本色”,到底谁好就见仁见智了。而且这种能力到底算“本色”还是“演技”也很难说清楚。听歌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面向太多,我们还是尊重每一种风格,尽量拣能欣赏的地方好。


另外,还有就是为了舞台表现而刻意把歌手打造成某种风格,比如悲情,比如淡定,比如励志等。以我这么多年旁观的经验,在选秀舞台上,各类不同风格的包装样式多种多样,令人目不暇接,足以写一部选秀群英传。我提醒大家要注意区分,人戏不分对演员来说也许是个好的境界,对观众来说不一定是。但是作为一名观众,我愿意相信舞台上的“本色”,因为那是快乐之源。


大山 赚多了 赚翻了


之前有人问我怎么评价大山的唱功。怎么说呢,大山最大的唱功就是——她没有唱功。从她盲选时唱《千年之恋》,她真的是一张白纸,然后呢……可以训练。 这次PK赛,大山的表现让人惊喜,她终于从不会控制到了有控制意识,虽然还有失控的情况,但是已经体现出了进步的潜质。


关于她的前途,对想要成为职业歌手的人来说,其实你最初有多少唱功没那么重要,嗓音特质,乐感这些才是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大山的音色其实是很清澈动听的,有高音的本钱,乐感也还不错。但是她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把声音往后靠去弄出一个似乎更浑厚的音色来。这也许是因为她喜欢摇滚风,不过battle时唱《也许明天》的那个音色才更接近她的嗓音特质。如果大山以后走轻摇滚的路线的话,最好加强一下胸共鸣。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次好声音一个很重要的跟以往选秀的区别是中性选手大幅减少,16强里只有一个大山算是接近中性。如果作为艺人的话,大山是很有特点的,个性也很可爱。不过她的年龄不算小了,该以什么样的形象打造呢?个性女生和中性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大山必须要两条明确选一条才能继续走下去。


王韵壹 游走在流行/爵士边缘的音乐精灵


如果没有吴莫愁的《痒》,王韵壹的这首《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会是当场亮点之一。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是王菲的作品,是唱给她的女儿窦靖童听的。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林夕和张亚东。一般的歌手能请到这两人中的一人写歌就可以烧高香了。


不过当年,这只是王菲的御用班底之一。天王天后的优秀不仅在于自身的伟大,还在于他们可以带出一批人来。这首歌原来的编曲是有点英伦迷幻风格的,王韵壹和哈林改成爵士风格,演唱的对象则成了镜中的自己:王韵壹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演唱的过程充分印证了她的能力,那段连续的三连音,在重复第二遍中间能迅速换过气口来,线条依然连贯,这样的功底没有长期训练是做不到的。


我很同意甲霸的一个观点:王韵壹唱的是好听的爵士,所以她能走的更远。她不像赵可更关注爵士本身的技巧和即兴,而更为顾及观众的听觉感受。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歌手,Norah Jones。 十年前她凭着首张专辑《Come Away with Me》,一举赢得当年格莱美8项大奖。虽然专业人士大都认为她的曲风不是爵士,并且她所获得的奖项也不是爵士奖项。但在很多人意识里,还是把她归为Pop Jazz一类。


王韵壹想要打开歌路占领市场,恐怕还是得在目前的基础上,更偏流行一点。哈林在盲选时跟赵可对话也提到,必须先求得听众的认同,而不是说我这爵士最正宗所以你要听我的,赵可也是认可的。我想将来听到她的原创作品,唱作人这个角色很适合她。


金池 全面的实力演技派


我前面提到了“本色派”、“演技派”的划分。如果这么说的话,金池可以算是绝对的演技派,她的歌唱技巧太全面,音域够宽,各种风格也能玩转,挑不出什么毛病。如果我要给女歌手挑一个华语歌唱样板的话,我会挑金池。 但她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年龄大了,星味就有点不是那么太浓。其次,她太能唱,让人不知道她最擅长的是什么。如果走情歌路线的话,她的音色太沧桑,小女人那一类她是唱不了的。只剩下成**性这一炉了。


偏偏这一类的歌曲受众是不那么疯狂的,所以商业价值有限。 这里说一下什么是星味,说白了,就是能激发人非理性的那部分。所以流行明星其实是个挺悲哀的活。金池的风格让人冷静。而且我发现她的台风满单一的,对你爱不完是几个动作,热情的沙漠还是几个动作。 金池未来的路不会是那种大众POP,虽然她唱这类歌一点问题也没有。一些三十岁往上的都市白领阶层会很喜欢她。我看金池可以在好声音学校里兼职声乐老师,她这样的水平不教别人真是可惜了。


吴莫愁 行走在主流和边缘之间的跨界天才好,终于评到吴莫愁了。


到目前为止,关于吴莫愁和她的这首《痒》引发了好声音开播以来最大的一轮争议,而这个争议是关乎音乐本身的,其意义超过以往的任何争论。在开评之前,


先定两个基调: 1, 《痒》有精心设计,如果原貌呈现话的远不止目前这些内容


2, 即使目前的表现,也已足够惊人。


先看看目前已有的评论。就我所见,在有影响力的评论里,是台湾的甲霸第一个给出的。有意思的一点是,之前在评其他歌手时,一旦到了纠结不好下判断的时候,甲霸就惯有的抬出台湾选秀的终极武器:情感>技巧来。但是在评论吴莫愁时,他却似乎忘了这个法宝,像个张口结舌的傻子一样,完全无法回应。 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评价标准首先是一种理解方式。如果你根本无法理解,自然也无法评判。 好,明确了这个,我们再来看近一周来围绕《痒》所引发的种种争议。 最先质疑的是当晚电视里的欢哥,他摆出了一付“无法理解”的态势,并直接向吴莫愁和哈林发出了质疑。也正是这种质疑,引来了到目前为止针对欢哥的最大一轮口水潮。这是自好声音开播以来没有的。 随后,是各路人马出战。观众,粉丝,词曲作者,专业人士,媒体,各路声音。 总结一下这些声音,从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不理解,不接受,


二,不理解,但接受,


三,理解,不接受,


四,理解,接受。


欢哥是作为第一类的代表被抨击的,而在节目播出后三到四天内(注意这个时间节点),陆续有一些声音,表达了自己从不接受,到一遍遍听,逐渐接受的过程,也即是说这首作品的接受程度在逐渐提高。


第三类,理解,不接受,这点上到目前为止目测是最少的,很少有看过了,说自己听懂了,但不接受的。但我要强调的是,这一批人,我估计,在专业音乐领域,是有的,且不在少数,但目前还大都没参与发声,或者说媒体没让他们参与进来。但是这批人是一批重要的力量。而且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欢哥是属于这第三类人, 虽然很多人认为他是第一类,大家要记住这一点。


第四类,理解,接受。这一批人在逐渐增多,也是在经历一个体会的过程后多起来的。目前也有很多言论,通过各种方式来分析这首《痒》,所使用的武器也令人目不暇接,后现代,解构主义,佛学,禅宗,娱乐精神,创新品质……一首《痒》能引发这么多争议,真既然我们没有一种现成的方法去分析、理解这首《痒》,那么显然,能做的就是利用我们所能用的各种理解方式,这也符合人的习惯。要理解这首《痒》,


主要是从四个层面: 一,视觉 二,唱腔 三,编曲 四,布局


从视觉方面理解《痒》的帖子到目前已经很多了,基本的理解都是一个经典的三段式,刘欢最早的质疑也是从这里开始。其实这首歌的视觉效果理解起来并不难,为什么欢哥会发出这个疑问呢? 据我的猜想,实际上欢哥在听取这首歌的过程中就已经理解了它的部分用意,但是他不能直接挑明,而是要让别人(莫愁或者哈林)自己说出来。也就是说他刻意回避了听觉的部分。为什么,我之后会解释。


好,从第二个层面,唱腔。这首歌前面的VCR已经展现了哈林和莫愁在准备过程中的一些探讨和尝试。特别是哈林要吴莫愁改变之前那种怪怪的唱腔。在VCR里,莫愁一度用了一种类似地方戏曲的强调,而哈林搞怪的模仿了她这种腔调,并明确指出:不可取。也就是说表演之前哈林就定了调子:不以怪怪的唱腔吸引人,避免上一轮中《美丽笨女人》引发的那种争议。 吴莫愁的唱腔后面还会细说,这里先指出一个细节:这首歌由《痒+天涯歌女》两部分组成,在稍后放出的官方mp3版里,《天涯歌女》这部分经过后期处理,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老式电台放出的声音。根据之前的经验,这些MP3是官方经过处理、修饰后放出的,相当于最终的成品,也就是说制作者想呈现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这也给我们分析这首作品给了更多的启示。 从编曲的角度,这首《痒》包含了很多的音乐元素,从最基础的民乐,到摇滚,甚至有哥特,而开头结尾的键盘快速的琶音弹奏,造出的行云流水的效果,也是原作里没有。所以我说这是一首精心设计的作品。 而最让人不解的就是中间穿插的那段《天涯歌女》。这个布局是什么意思?是让人叹为观止。 叫醒你的耳朵 关于《痒》引发了这么多争议,我之前也总结了受众的四种不同反应。但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可以先提炼出来的。比如很多人反复听后,觉得越听越好听。


这告诉我们,首先这是一首耐听的,有技术含量的作品,也就是我最先强调的:经过精心的准备。其次,这首歌里有能让人理解的部分,又有不那么容易理解的部分,到底哪种更引领了大家的听觉? 我想回到当晚的录制现场。从当时录制的现场直播透露出的信息,刘欢和哈林组是在杨那二组录完后隔一天录制的,那时候媒体与导师已经产生了罅隙,根据后来放出的情况,从导师到学员,压力极大,当晚的录制也是一波三折,临阵换歌,媒体嘘场,哈林罢录乃至泪洒当场。而且录制的顺序是两组交替进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导师先录然后第二个。


可以想见的是,前天杨那二组的录制给刘欢和哈林组带来了极大压力,逼得两位导师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排兵布阵,选歌,甚至临场的台词。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刘欢和哈林二人与杨那二人不同。杨坤和那英更在意自己中意的选手能不能走到最后,而刘欢和哈林并不是如此。刘欢之前接受采访曾说,他没怎么把冠军放在心上,我相信这是真心话。对刘欢和哈林来说,借这个平台传播相应的音乐理念和价值观,才是他们真正看中的事情。 当晚,刘欢用杰出的排兵布阵和控场能力,不仅让自己心仪的学员走到了最后,并且还成功化解了与媒体评审团之间的矛盾,尽显大师气派。而哈林则似乎有些失控,不仅泪洒当场,而且精心准备的《痒》还遭到刘欢的质疑,力挺吴莫愁晋级还遭到媒体的嘘声。


但是从事后的效果来看,哈林却并没有落下风,《痒》所引发的巨大争议自不待言,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周五之前,任何一方预测将来的冠军归属时,从来没有把吴莫愁抬到跟吉克隽逸一样的位置,而在周五之后,吉克和莫愁俨然成为夺冠的最大热门,她们的PK已成了比赛最大的看点。而这都是由一首《痒》造成的。所以从话题性到争议性到关注度上,哈林已经完全彻底达到了他的目的。现在还有人关心杨坤那英组的第一名是谁吗?


另外,从音乐本身上,我想指出的是,当晚吉克的表现虽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但还是当得起刘欢组第一的,她演绎的三种曲风,POP,民乐,蓝调,都是完成度很高的,大家往往聚焦于其中的一些瑕疵,而忽略了歌曲本身的难度。也由此可见大家对吉克的期待太高了。 而吴莫愁之后,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听其他的歌都无感了。其实当晚,金池,师太,包括大山,表现都是很不错的,更不要说刘欢组的袁娅**振东。但大家的注意力似乎完全被《痒》吸引过去了,甚至一遍遍反复听,反复看相关的评论,到了着魔的程度。 这就是哈林所说的“摧毁和重建”。其实相对于要摧毁和要重建的东西,这首《痒》还差的很远,所以目前有些评论,确实有些过度解读的成分。但它最大的意义,是在你原来的听觉习惯和理解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金海心有一首歌叫《把耳朵叫醒》,《痒》起到的就是这个效果。


《谁在PK谁》


相对于视觉重建而言,听觉的重建更加重要。哈林说吴莫愁摧毁了原有的听觉习惯,而重建的效果见仁见智。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建立和摧毁,都有其意义和价值,但是在这之前都必须有一个铺垫。不管是破还是立,破需要有一个东西给你破,立则需要有一个理念,有一个意识。


从这两方面,刘欢和哈林体现出了不同的思路。 刘欢的思路,接近于我在上一节“民族的真的是世界的吗”里提到的三种路径的第一种,即拷贝、模仿、学习先进的音乐体系,再创造和发展。刘欢是教西方音乐史的,深知西方的庞大音乐体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也知道追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他所指出的路径:分类,类型化,多元化,民族与世界的结合,实际一直是这些年的主流方向。


这种思路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些路是绕不过去的,必须要一步步走。所以,他把吉克和袁娅维一直带到了最后。而吉克无疑是具有最大可能性的那个,无论从天赋,乐感,经历还是接触音乐的不同面,都是一个最好的可造之材。 但当刘欢真正提出这种思路并付诸实施的时候,却有很多人出来反对他,推崇自由的人说他保守,热爱本土文化的人说他崇洋,这也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整体,不能割裂出某一部分言行来断章取义。当然,无论批评或反对声,有些是有目的和别有用心的。这也要注意。


而哈林的动机则更让人捉摸不透。说实话,以哈林目前的地位和身份,已经不需要制造什么噱头来达到什么目的了。那么他为什么要制作这么一首奇怪的《痒》,他要达到什么效果呢? 我们不能孤立的只看一场比赛,而要把视野放大一些,看看整个台湾地区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才能得出答案。


整体上,华语音乐的数次突破,几乎都是从台湾开始的。1976年,民谣歌手李双泽走上淡江大学一场“西洋民谣演唱会”的舞台,将手中的一瓶可乐抛了下去,高呼“唱自己的歌”。从此华语乐坛进入了原创时代。而1982年罗大佑《之乎者也》专辑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华语音乐进入全面成熟的时期。1984年苏芮《搭错车》的出版,让华语音乐也有了震撼人心的高亢嗓音。随后以李宗盛为代表的将凡人情感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制作方式,让商业与大众文化有了完美的交融点,并支撑了华语乐坛近20年。上世纪末,王治平发掘陶喆,自学成才的周杰伦,加上海龟的王力宏,将R&B,Hip-hop等西方的流行元素引入华语乐坛,掀起了新一波的高峰,并且跨界音乐逐渐进入主流市场。 而到了今天,华语音乐再一次进入疲软期,谁能引领新一波的潮流,制造下一个高峰,无论音乐人还是受众都在拭目以待。


这时候,两种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刘欢(大陆原创)和哈林(港台流行)在一档最新型的、代表华语音乐最高水平的音乐评论节目里不期而遇。他们的PK,是华语音乐未来方向的探索,也是不用音乐力量间的交锋。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牛人评《中国好声音》-吴莫愁《痒》(更深的粽)


  • ANOTHER牛人评《中国好声音》【尾声】+《关于莫愁的感悟》


  • ANOTHER牛人评《中国好声音》【性格分说之一】——< 哈林:天赋异禀的音乐骄子 冰火交融的双重性格 > )


  • ATHER牛人评《中国好声音》【性格之概说】—— <四位导师 谁领风骚>


  • ANOTHER牛人评《中国好声音》【盲选】——<有意无意之间 宿命已经开始>)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