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越远越久,早已经适应了没有故乡美食的日子,对吃上面,也已经没有了追求,随便什么糟糠都能下咽。一直到踏上故土,我才知道,自己仍旧是个彻彻底底,无可救药的吃货,所谓思乡,对我来说,思的其实大部分是美食。
这次回国,一律拒绝同学们小资地要求咖啡西餐的“劈情操”,坚决要求吃本帮菜。上海滩一向西风鼎盛,这些家伙们就喜欢花几百块钱装模作样地喝一杯猫屎咖啡,吃一块栗子蛋糕,然后拿着ipad上网,说不得还是由我老人家亲自出马,天天研究“大众美食网”,找到本帮菜馆然后拖着他们请客。
下榻的宾馆,预定时候就听闻早餐不错。第二天一早掐着时间开门,就兴冲冲垂涎三尺地冲进去。果然不负我望,各式精致的中式早点,让我流连忘返,那热腾腾的一笼笼点心,一盏盏码得整整齐的下粥小菜,即使不吃,看着也是欢喜的。我拿着盘子,简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求什么山珍海味,只是这样一碗清粥小菜,配上一块蜂糕,一碗豆腐花,再无所求。
现在的医院有为医生提供的免费早餐,但是美国人在吃上面的想象力,真是乏善可陈,竟然每天都是一样的,我都替那个大厨子感到生活无趣。想当年在上海医院的食堂里,虽然阿姨们态度极其恶劣,但是光馒头就有好几种,根据时令粥的品种也会变化,当时身在福中不知福。
白天去拜访亲戚家,大家都觉得我在美国受苦了,可着劲给我买各种上海民间早餐,裹脚布,大饼油条,糍饭团,豆腐花。还是最喜欢吃大饼,热热酥酥脆脆,就着豆腐花,一天就这么有滋有味地开始了。
带着娃娃去拜访累累头的娃娃,一起在一张床上换了尿布,算是把这事情定下了,皆大欢喜,于是带我们去了1933老场坊的苏浙汇,菜很可以,但是环境太过压抑,以后会专门开一篇讲那个地方。
原先医院边上的泰康路,本来是最拥挤不过的老房子,拥乱肮脏,现在被妙笔生花,变成了田子坊,把老外们唬得一楞一楞的,弯弯们也来开了一个巨大的mall,叫做日月光,让我想起当年和辣椒炒肉自封“日光女神”“月光女神”,因为每个月钱都花光。日月光里很多菜馆,大多是台湾菜,但是有这样一个“新上海滩”。
和辣椒炒肉做了进去,一口气点了几个最喜欢的本帮菜,白斩鸡,红烧肉,芦蒿豆腐干丝,膏蟹,上海土豆色拉。白斩鸡总是没有爷爷做的好吃,他去郊区农场挑的三黄鸡。老人去年走了,再也没人给我做了。上海的色拉,和别地是不同的,浓郁甜腻,只有上海人记得那种滋味。
汉通海鲜,走的是宁波海鲜路线,讲究鲜嫩新鲜,同学带我去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宁波人,是相当向往的,结果大失所望,海鲜不新鲜,就很令人倒胃口了。只有这个蛤蜊炖蛋,还不错。
在上海两个星期,我个人觉得吃得最开心的,是在家里吃大闸蟹,会另外写,然后就是这次和讷讷一起吃的餐馆,也是我在网上找的,叫做“滩悦”,在襄阳南路一幢小楼的三楼,环境优雅,临窗可以俯瞰襄阳路的梧桐树,秋日午后的阳光淡淡地洒进来,和讷讷坐在一起,喝着菊花茶,等着上菜,悠然如同出世。
镇江肴肉,盐炬嫩鸡,芦笋水菱,蟹粉豆腐,最最最喜欢的是那道“软兜长虫”,就是鳝丝,鲜嫩入味。
最后一顿,是在宾馆楼下的江南小馆,因为我要走了,请我吃饭的那位同学,也是个大忙人。匆匆一聚,酒店里客人稀少,到后来只有我们两人,他和我说话,都跟我以前印象里那种亲密无间的不一样了,总是不知不觉端着一副官腔,让我觉得有点生疏,于是吃饭的时候就有点冷场。只有我们说到高中时候的同学,还有一直不喜欢他却很喜欢我的班主任,我们才会哈哈大笑起来,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饭后道别,看着他走出饭店,无限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