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最初见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即“辩 XX 病脉证并治 ” 。
辩证论治,其临床学的意义重大,从此成为中医师的,最根本的实际操作。
但是,此 4 字难做,因此,也高度考验医师的学识与临证功力。
其实,知否辨证论治,也是断定“中医师”真伪的试金石,或者,是中医师的基本功力之表现。
证,就是疾病长的样子,就是病象。
病象分为两种:
1 是病人的自我本体感觉,比如头痛,腰痛,腹痛。。。比如手足或皮肤麻痹等,而此类病象,医师难以诉诸于数字化,量化,影象化,与客观化的观测。
2是病人的客观病态,比如,流鼻血,水肿。。。比如 B 超所见,心电图所见, MRI 所见,比如血化验所见,比如骨折的检体所见。。。等病态改变。此类病象,可以诉诸于量化,数字化,图像影像化。。。
因此,证,是中医特有的术语,也是中医特有的系统语言,诉诸于文字,就是系统语言的符号。
将证这种系统语言转化为西医的系统语言或符号,就是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分为症状与体征。
如此而已。
所以,中西医学在系统论上可找到某些共同点,更多的是系统语言上的不同点。
如果,中西医两种系统要交流,就要先将不同的系统语言加以转换,现找到支点,才有可能顺利地交流,不然,并没有交流的语言基础。甚至,将两种不同的系统语言混用,最终可能摧毁系统,则表现就是中西医学的恶意碰撞,或互相攻讦,或混战。。。其实,是愚昧的愚蠢的表现,而非科学与明智之举。虽然,很多人们喜爱科学,也自认为遵崇科学,其思维思考的定势,却先已违背科学,这不是科学本身之错,主要是某种思考的偏差,思考的极端与封闭,是人类之思的病态,也是导致成年人发生愚昧与判断失误的原因,更是某种心理疾病。
讨论科学,或学科主题,即需要清醒,还需要开放。
虽然,无论中西医学,所针对本体为 1 个,就是人与生命现象,但是,所论所思所言却可能南辕北辙。
此为问题所在也。
顺便与君讨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