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在国人圈子里迷惑最大。剩余价值论和科学共产主义其实已被我党自己丢掉了,唯有唯物论这根最后的稻草了,这情形国内学校的政治课老师最清楚。
唯物与唯心之争本是个过时的话题,但因为唯物论容易与朴素科学观手拉手,因而仍然被我们许多经国内中学到大学政治课熏陶过而不了解西方哲学史的高学历者信奉着,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个怪胎。
唯物与唯心之争, 细论起来是个长篇话题。放在“马克思的误区”这个系列话题下,就简短捷说了。
唯物与唯心之争本是认识论之争,按常识,人们多数会站在唯物论一边。 可你是否想过,为何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哲学家,诸如 伯拉图,黑格尔,笛卡尔,康德,贝克莱,王阳明,陆九渊等,却都是唯心论者?!他们何以如此蔑视常识。
让我们从一个典型例子切入。我的政治老师如此说:“唯心论者认为,月亮在你转过身后就不存在了”。同学们自然哄堂大笑。可这能解答你对大哲学家们何以如此可笑的困惑吗?他们为何认为“月亮在你转过身后就不存在了”?
这里实际涉及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1.你靠什么得知外部世界的存在;2.你靠什么总结有关世界的知识。换成月亮的例子:你何以得知月亮存在,又何以断定在你转过身后它还存在?
唯物论的你可以自信地说,我看见了,而且不是一天俩天一年两年,我转过身后暂时看不见,但转过身来他还在,屡验不爽。
这个回答不错,分解开来: 1.你靠自己的感官观察到外部事物,2.你归纳了无数次观察得出一个结论。
唯心论者并不是不承认这个前提,而是对此作进一步的考察。
既然你是靠自己的感官观察外部事物,那么,当你感觉不到它时,你又如何敢肯定它的存在。如果你没有眼睛或是瞎子,你如何知道有个月亮存在?不要说还有其他许多人看见了!在讨论认识论时,“没有眼睛”的假设是对全人类而言。如果人没有感觉功能,还能断定任何外部存在吗?这就是贝克莱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进而,就现实论现实,即使我们没瞎,你对自己的感觉就那么自信,它一定能给你可靠结论?看看下面这个现象:(图)
下面的两条竖线一样长吗?
看着不一样,量一量,等长。
你看见的转轮,完全是幻觉。
如此这般,你还能相信自己的感觉吗?这不是个严重的问题吗?如果你同意了,不免追问,这样下去,不仅我们会怀疑外部世界的真实性,推到极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是问题,那么一切知识都是虚妄。这就是走向怀疑主义。为了找一个不再后退的立足点,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堵了这个枪眼儿。既然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思考,那我在思考就说明“我”存在。
这是其一。其二,即使感官是可靠的,你以前观察到的以后还会重复吗?就是说归纳法可靠吗?
我曾经这样说服我的学生:让他坐在我的椅子上,然后反复动作:起立-坐下,起立-坐下,而我在背后最终悄悄地把椅子挪开,结果可想而知。我问:你反复归纳验证的“屁股下有椅子”的结论可靠吗?月亮在你转过身后就一定存在?不会爆炸的无影无踪?
当代证伪主义哲学家波谱曾举例从两方面批判归纳主义的经验论:
有位归纳主义的火鸡先生,归纳出每天早上主人都给它美味食品,都360天了,错不了。可感恩节前夕的早上。。。,杯具了。这是时间对归纳主义的无情。空间呢,也不那么温情。
波谱指出,所谓知识是全称命题,不是特称命题。如牛顿定律,不能只在英国有效。这就像如果你说“天鹅是白的”,作为知识,那就是说普天下所有的天鹅是白的。可你没法穷举所有的天鹅。你的归纳结论是踞此时此地的有限观察归纳来的,不能保证它时它地的天鹅一定白。你的知识结论不过是个假设。但这是个有所断定的假设,他给出信息量(而非模棱两可),可以被检验,一旦出现非白天鹅,就被证伪了,就要放弃它而作出新的假定。如“天鹅有白黑二种”。所以,知识体系都是暂时的结论,因而必须是开放的、发展的。没有真理,永远!
这个已经超前了。回到马克思以前。
既然唯心论者对感官和归纳有怀疑,那他们认为知识是从何而来?
唯心论者并非否认信息的外部来源,只是认为外部信息被提炼成所谓知识(即你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绝不是象镜子一样的简单反映,而是被你脑子的固有的有色眼镜过滤了,甚至畸变了,不可信了。你所谓的世界,是你的认知能力所规定的世界,被你的五种感觉能力所限定, 例如不能感知红外紫外放射线。这些射线在用可被转换为人类能感知的形式的仪器测量到之前,这些“客观存在”对人类而言,就是“不存在”! (请再次复习贝克莱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此外,人的认知能力还有更重要的,即在感官基础上对信息的组织分析能力,而那是天生的,先验的。如空间感,时间感,因果关系的联想与推理,这并不是学来的,而是人类头脑固有的能力,其实也是稍微高级点的动物(2014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授予鼠类空间认知研究者)共有的,否则有效觅食和避免天敌都是不可能的。 试想,离开了空间,时间,因果关系的基本范畴或框架,我们还能搭建任何关于世界万物的知识大厦吗?就象一台计算机,没有特定程序,输入任何数据都不会处理出结果。例如没有处理图像的程序,计算机对输入硬盘里的图片文件不认识。这就是康德的唯理论:“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也是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 的洞察。所以在唯心论者看来,知识是对人而言的,人的认知能力才是知识的决定因素,而外部世界是什么样子,取决与你的脑袋。如鼠类眼里世界是黑白的,色彩对他们是不存在的。所以要说知识是从那里来的,那首先是从你的感觉和头脑里来的。所以“心” 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知识)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请注意那个括号里的字是我加的,原话从一个中文网来,是典型的中国唯物主义者对唯心论的描述。去掉“知识”二字,就给一般人一个误导,觉得唯心论多么荒唐,认为“心”可以产出世界。而其实认识论之争,争得是知识的起源,不是世界的起源,否则就是物理学宇宙论而不是哲学认识论了。认识论讨论的是关于物理学宇宙论的那类(科学)知识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多少,在什么意义上相信。
领悟了西方唯心主义的严密分析,回头再看禅宗的“万物皆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或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或陆九渊的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就不难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强调什么。虽然中国古人论证得不够逻辑化,但也是一脉相通地深刻,远不是唯物论者的 “镜子”论可同日而语。看看那些后来的参禅打坐的和尚们和所谓的心学腐儒们究竟有几个真懂其中真諦?!
当然,什么东西推到极端就是荒唐。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认为“万物皆空”,父母兄弟老婆孩子都是虚妄,你就不管不采,也许只是人格问题。但你要认为可以随心所欲,如穿墙遁石,或侵犯他人,那外部世界立即会给你点 color see see, 让你知道什么是“不依赖于主观意志”的“客观”存在!
不难明白,唯物唯心之争各有其出发点,历史地看,它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但现在还纠缠谁是第一性的就很无聊了。如果计算机领域争论软件还是数据对分析结果是第一性的,你不觉可笑吗?
特别象“物质”这类词,恰如给唯物唯心之争判了死刑的逻辑实证主义所作的分析,所有形而上学的词汇都是些不可操作的概念,没有操作定义,你永远不可能检验他,就是永远打不清的官司,只能抛弃它。
说到这儿,你该明白,象商品的“价值”这样的概念,你若抛开“价格”这个可测量定义,就是永远打不清的官司。现代经济学不是绕开它,而是不再理会这种无实际操作意义的东西。现代经济学向科学靠拢而不是向哲学靠拢。
至于辨证法,本是唯心论者黑格尔对认识过程中的概念分析,与自然本身无关。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精神,那脑子里的正题反题就是自然界的反映,就成了辨证唯物主义了。其实只是为弥补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的不足,硬换了个头。反到是丢唯物论的人,结果被后来者搞得几成诡辩术。
当认识论的唯物唯心之争都成为过去时之际,你再提什么历史的唯物观或唯心观,还有意思吗?到底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了还是相反,到底是英雄还是群众创造了历史,是文化观念还是生产力推动了社会发展,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那是闲得无聊!由此牵强得出的社会发展规律就不论了吧。
不过老马为何自信满满地预言共产主义,与此有关, 但还有另一个误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