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 , 夕阳山外山” ---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之情是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太多优美凄凄的诗句,太多欲语还休的意境,太多催人泪下的旋律,每个字,每个笔触, 每一个音符都拨动着我们的心弦,深深地刻在心里,引起心的共鸣,让人潸然泪下欲罢不能。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没经历过离别,没有哪一个人没有过刻骨铭心的离愁。尽管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那一份挥之不去的伤感确是实实在在萦绕在心底,是没有人可以躲的过的。人实在是一个太复杂的动物,单单是这离别之情就有为亲人,为朋友,为恋人。。。
我第一次感受到离别的伤感是在不到六岁的时候。那是在上海的黄浦江边,在一艘从上海开往大连的轮渡上。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登上了从上海开往大连的邮轮告别外婆,回去东北。气笛响了,轮船慢慢地向后退驶离港口。甲板上挤满了人,他们争先恐后地挤到栏杆前,和送行的亲友们挥手告别。那是我第一次坐大轮船,很兴奋,也想挤到前面去看看。但是我个子小,也没力气,最后就被挤到了一个小角落,而那个角落刚好有一个圆圆的洞(记忆中好象是放缆绳,或是锚上下的洞)我刚刚好可以蹲在那里向外望。然后就看见了在岸上为我们送行的外婆和舅公,我使劲儿向他们招手,兴奋地向他们大声地喊可他们谁也没有看到我。然后我看见他们在流泪。我回头去看妈妈,她隔着人群掂着脚挥着手向岸上看,眼泪在她的眼镜片后不停地流下来,她不停地用手去擦蒙上泪水雾气的镜片,一下又一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妈妈的眼泪。我突然就感受到了她的离别的伤感,突然就被一种悲戚戚的离愁所包围。我跑到她跟前抱着她的大腿哭了起来。那个离别就那样定格在了我幼小的心里。
还有一个铭刻在心底的离别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其实在毕业前的那个学期,就开始经常想起近在咫尺的离别。心底的不舍就开始泛滥。我开始珍惜每一次的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不再像从前那样经常回家。到了最后的那天,我们全班的同学去市里最好的一家西餐厅吃了一顿“散伙饭”。大家都喝了点儿酒,于是那种伤感就随着酒映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写在每个人的眼底。每个人对于摆在前面的路都有点儿迷茫,对于朝夕相处的同学即将天各一方的事实都有点儿本能的抗拒。后来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大家一起引吭高歌。每个人都在流泪。从西餐厅出来已经是很晚了,我们大家手拉着手,在大马路上走,有的同学高谈阔论,有的同学默默无语。还有的同学就是在同学中穿梭,和每个人告别互道珍重。。。然后就散了,等我回到面目全非的宿舍里,突然就意识到一切终于都结束了 , 一种不可抑制的不舍的惆怅和离别的伤感牢牢地控制了我,挥之不去。。。
以后的日复一日的岁月中,一路走来结交送往了不少的朋友。见过了太多的红尘滚滚,经历了太多的人来人往。知道人生的聚散在很多的时候是我们意志所不能左右的。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故意用一种无所谓的神情把自己的情感掩藏起来,这当然也包括离情。我开始特别珍惜一切在一起的时光,真的是到了说再见的那一天,也是长酒当歌故作潇洒地道一声珍重挥一挥衣袖。
直到有一天,接到了一个好友的电话告诉我她要搬走了。当时的我下了班正在开车去“拼”我的执照的路上。她是我的一个很要好的闺密,是一个我很欣赏的女孩子。我喜欢她的良好的教养,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清新的丝毫没有被世俗玷污过的心,还有就是她的难得的真诚。我们虽是好朋友,但决不是那种天天腻在一起八卦的朋友。我们平日里见面不多,多半都是电话联系。我们会不经意地给对方一个电话说说各自的近况,然后就各自回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了烦恼第一个会想到对方,因为她从不说教,而是淡淡地从一个旁人的角度来讲某一件事情。每次和她谈完话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而我喜欢的就是和她交往时的君子之交淡淡的那种感觉。在我的潜意识里,她就像空气一样一直在我的身边存在着,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我都不意识到她的存在。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朋友,就要搬到西北部去了。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其实我知道不论她去了哪里,我们的友谊都不会受到影响。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电话联络。可是我的心还是沉沉地不能解脱。于是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三月的午后,有一个女孩子默默地开车在川流不息的车海中行使,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