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解释道德经
过去曾谈过这个问题,今天再次阐述一次。首先,现代的文字含义与2000千年前的语义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无法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汉文字去理解道德经。另外,我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原版道德经,而是几百种道德经,已经是经过很多人自己的理解,然后改编而成的,多个版本的道德经。
不仅有几百种不同的文本,在解释这些文本时,其结果也大相径庭。因为解释者处在不同的思想精神境界之中,所以每个人所看到的情景是不一样的,他只能以他自己所看到的来解释道德经,这是很正常的。另外,不仅阅读者的境界不同,解释人阅读的目的也不同。一般人都把精力放在怎么理解道德经上,很少有人注意到,阅读道德经还会有什么目的吗?这种目的与解释结果会有什么关系吗?
我这是第一次严肃阅读道德经,所以我同大家一样,我是第一次阅读,甚至可以说我是在聚会前的一天,匆匆阅读一遍,然后只凭着自己的简单意象,突然解释这种第一次的理解。所以大家不要把我的解释,看成是对某个原版道德经的原意字面解释。如果单从阅读上来说,我们可能先要确定文字的读法和基本含义,然后再挖掘这些文字的古代真实含义,并且从这些含义中整理出一个上下文逻辑通顺,意义明晰的主题和判断。而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企图去理解这个版本道德经的大致真实原意。并且这种解释,大多是基于解释人的世界观,所以它是一种解释人的世界观与道德经文字相互交融而得到的结果。
但是还有一种阅读,它的目的不是解释其原意,而是企图发现其文字后面的心理,意识空间,和精神指向。从而建立某种华人祖先的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archetype. 并且在这种心理精神原型的基础上,结合生命的自我呈现,构造某种当代华人的道家精神体系。所以这种解释结果似乎与其他解释不同,但其精神根源却是来自于古人的内在心理结构。
如果有时间,我会在这个学习过程结束后,回过头来,系统的解释帛本大致原意,以及我又如何理解其背后精神指向。我会解释我为什么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同样的问题。由于1个小时的聚会时间太短,不可能详细解释所有的文字逻辑关系,很多是留给大家自己回去琢磨。不过这些疑问也好,会让我们不断的反思自己的理解。
我会在整个文本学习完毕后,系统的解释我的整体理解思路,以及基于这种系统,我们又该如何展开道家的精神实践。
关于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此句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烹小鲜不能总是翻炒,有的说烹小鲜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种解释都有独到之处,但如果与下句联系起来,似乎第二种理解更通顺。治大国是件容易的事情,用道来治理就可以了。
后面的几句话大家似乎有些疑问,聚会时没有详细探讨,现简单总结如下。我们曾经在昔之得一篇中谈到灵字。灵,由阴人,人,阳人三者构成,如果你能融三者于一身,那么三口齐发则会得恩泽grace。这里我们可以将这三者看成是鬼,圣人,神。这样看来,其鬼不神似乎是在讲死去的灵魂(祖先)不会起作用(来搞破坏)。非其鬼不神也,即可以理解为,其他人的祖先也不会来搞破坏,也可以理解为,不是死去的灵魂不起作用。其神不伤人也,阳人,the manifested great power,不会来伤害人。非其神的解释结构可以类似非其鬼。 圣人亦弗伤也,是指灵中间的那个人也不会来伤害百姓。圣人与百姓互不伤害,其德互相交融而归于道和宁静。在得一篇中,我们知道得一者会灵,灵能集阴人,人,与神人与一体,这三者怎么会伤害呢?如果灵(人的本质)不会伤害,百姓也会承爱,据德而不伤。也都会归于灵,从而天清地宁而归于一。
由于时间有限,简单附加几句解释,聚会时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