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无逻辑表达能力造成思维简单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汉语无逻辑表达能力造成思维简单

汉语白话文的起源,由鸦片战争之后进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非系统性地改革古汉语而来,仓促定案并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推广,但就如古汉语,现代汉语也没有完备的逻辑表达能力。

汉语的古代诗词的确是世界第一,尤其一字一音节,加上简洁押韵,琅琅上口。英语诗也讲究押韵和音节韵律,这方面显然不如汉语一字一音节有先天优势。但诗词由于篇幅所致,仅限于表达有限的内容和意境,成就再高也不过是小家碧玉。

《长恨歌》段落一长了,其实意义不大,因为里面都是想象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华丽的词藻堆砌的一堆假东西。远不如《桃花源记》,因为该文注重平实细致的描写,反而令人觉得想象力更丰富、也更沉稳。同样的还有《藤王阁序》,就是典型的假、大、空。

省略介词、连词,更兼汉字的特长是一字多义,其它语言在简单的、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达上,当然不如汉语诗词简洁有效,尤其是,汉语在无逻辑、无时态的情况下能造出一种特有的联想、夸张、象征等朦胧美感。比如: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空间上的联想,由一点到无限;格局定调极其宏大)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时间上的联想,由现在到以前;大格局下更显凄凉)

但其实,简单的东西,有时也显得太空白、单调,比如: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由于大多是干巴巴的描述,最后一句才使用夸张,所以,也没有多少美感。

如果有时态和虚拟语气等逻辑表达,则汉语诗就根本没什么美感了。比如: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疑似地上霜”,会令小孩很迷惑,老师一般很带美感得意地解释很久,连个“床”字都能故作高深地啰嗦;但正确地翻译成英语,则英语为母语的孩子根本都不会多问哪怕一句:
The light of the shining moon in front of the chair looks as if it were frost.
因为,逻辑性的虚拟语气表达了一切。

所以,现代白话文诗既失去了古诗的长处,又由于语言本身的缺陷没有逻辑表达能力,就是垃圾一堆。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之所以成为名句,不是因为出现在现代诗里,而是有突如其来的哲理性。汉语现代诗里,似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老毛的诗还是很不错的,但全是古体诗。

语句由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组成。语句间由连词连接。

汉语的日常生活及中文文学,注重形容词和副词,因为这些是抒发情感的需要,汉语古诗词还省略介词、连词。汉语连词很缺乏,也没有能力表达语句之间的逻辑(基本上除了如果-那么、然而/但是/却)。

英语注重名词和动词,即注重事实及对事实的描述;其中,动词包括时态。连词丰富,尤其丰富的虚拟语气是汉语没有的(汉语的“要是”“果真”有点虚拟语气的意味,就如if有时有虚拟语气意味一样,但显然太贫乏),逻辑严谨。

对比起来,汉语虽注重形容词,但却没有有时为了表达意群逻辑而必须后置形容词的语法,而英语里有of等等,所以,当形容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汉语很容易造成修饰关系的歧义,尤其第一个形容词既可修饰第二个形容词也可修饰第二个形容词后的名词或第三个形容词时。同时,英语里还有固定公式把名词形容词化(Silver -> Silvery),动词形容词化(Punch->Punching),形容词副词化(Successful->Successfully)使得形容词本身没有歧义("Successful doing the job is great" vs "Successfully doing the job is great"两者意思不一样,但汉语无法简洁地表达其区别)。

英语里的名词还有动名词形式,汉语则完全没有概念,是汉语的严重逻辑缺陷之一。比如:
Your caring about me touches me.
汉语翻译很难贴切。最贴切的可能是:你在乎我,我感动。但似乎表达不出“一直是这样”这种状态。若翻译成“我感动你在乎我”,则很歧义。若翻译成“你在乎我,感动了我”,则成了完成时:
Your caring about me has touched me.

即使是表语,英语与汉语也很不同。比如,
The Sun rises red.
一般翻译成:太阳升起红艳艳。英语里,注重的是太阳本身是红的,算是描述;而汉语的翻译给人的遐想是太阳升起时,周围的一切景物是红的这种状态,给人以抒发情感的意味。贴意的翻译应是“太阳升起时,是红的”但给人生硬的感觉,同时表达不出该句着重于动词rise,而red是次要的修饰The Sun的。

某种程度上,汉语缺乏中性词客观的表达。比如,得罪这个词,a得罪b,一般指b不高兴,但并非一定意味着a一定做错了什么事情,只是不合乎b的心意罢了。同样,类似动名词和中性词客观表达,一些连续保持一段状态的的英文名词很难翻译成汉语(对应于汉语动词没有时态概念,具有隐含“时态”概念的英语名词,汉语根本无法表达!),比如Spree, Rampage, Precipitation;有些隐含保持一段状态的英文动词也难翻译成汉语,比如Enjoy。因为汉语的逻辑表达和思维方式里就没有这些起码的基本概念。

此外,英语里的通用代词是汉语里完全没有概念的。比如:
I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he knows.
(宾语从句的主代词有时可以省略,这里不能省,否则出现歧义。汉语翻译:我知道你知道他知道?)
英语里,上句与下两句意思不一样,逻辑很严谨:
I know and you know that he knows.
=
I know that and you know that he knows.

下面这句翻译成汉语,由于没有主语从句代词,很难有其原意和逻辑简洁。
That you share same values with me makes us good  friend.
(主语从句的主代词)
下面这句则着重强调,而上面句子没有强调意味(汉语翻译上面句子时,经常表达成了下面这句)。
It's your sharing same values with me that makes us good  friend.

汉语无逻辑表达能力造成汉语Communication的低效和容易误解,也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造成重大负面影响,使得思维简单、普遍缺乏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

龟苓膏 发表评论于
自己翻译水平差还怨汉语不对,语言本身并没有逻辑性,逻辑表达是通过语言的应用来实现的,同样的语言,头脑逻辑性差的就表达不出来什么逻辑。任何一门语言都有容易误解的地方,英语里面的从句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又如YOU,如果没有上下文根本都不知道是“你”,还是“你们”。你上面的句子怎么不说你们知道呢?
说《藤王阁序》,假、大、空的,就如同说梵高的画不过就是色彩的堆砌,莫扎特的音乐只是声响的混合是一样的。
Myipode 发表评论于
汉语无动词无时态虚拟条件造成中国人目光短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