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 新千年的曙光,很快就要来临了.
王氏国际在新总裁TUCCI的带领之下,彻底淡出曾让王氏风光无限的电脑硬件业,全力转向软件服务业,竟获得一线生机。TUCCI原是UNISYS的美国总裁,很熟悉电脑业。他转向微软,寻求合作,最终能把王氏的IMAGING软件做成视窗95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司从此起死回生,走向新的发展。
1999年5月,前途看好的王氏国际被荷兰软件公司GETRONICS用20亿美元的现金买下,两者合并。因为在欧洲,许多用户都会把WANG和破产公司的负面形象联系起来,所以董事会决定,放弃那个耳熟能详的公司名字。
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跟踪报道王氏的《波士顿邮报》,在报道这则消息的时候,充满感情地写下这个大大的标题:“GOOD BYE, WANG!”
是的,王安, 王氏, 王氏国际,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 终于在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前,真的落幕了----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之中,消失在永不停息的技术变革浪潮里。
达矛斯商学院教授FINKELSTAIN在他的名著 “Why Smart Executives Failed” (中译:)里, 总结了许多著名高管失败的案例, 也包括王安。他认为, 王安的天赋和性格, 优点和缺点, 他的控制欲, 是使他获得辉煌成功, 同时也是最后一败涂地的原因。他把王安比喻为古希腊的悲剧英雄, 成功与失败都同样悲壮, 名留青史。
我也认同这个分析。当年王安不愿低人一等, 寄人篱下,他独立特行, 在充满了歧视与困境的五十年代, 一举创业成功。可也是同一份的固执与独立, 让他太过于自我, 在最后关头没有选择兼容开放的产品平台, 错过了新一轮的产业革新大潮, 导致了王氏最终被淘汰的命运。
性格之外, 还有文化磨合上的各种问题:中美文化之间, 移民两代之间, 上下级之间, 同事之间。。。处处充满了角力,冲突, 争执, 甚至战争。王安有本事协和得好, 事半功倍。王烈没有练就这份能力, 只能加速公司的分解与崩溃。
还有公司管理的架构问题。王安的儒家教育, 让他自然地采用大家长式的控制管理方式, 早期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依赖家族或相熟的朋友,却疏于结盟; 后来他幸运找到一班能干的核心员工,让他们充份展现个人才华, 却疏于培育团队上下一心的凝聚力。在公司规模还小,王安凭个人声望和才能可掌控一切。到王安垂老,公司内斗,内外情形失控时,公司的向心力涣散,新的领导无为而治,痛失商机。 这种大家庭式的管理方式,和标榜内靠团队团结,外靠结盟扩张的西式管理文化,格格不入。
可是,王安是一个对环境的适应,对教训的记取,对机会的把握,都有着异乎寻常能力的奇人。他的思想并不守旧,不惧挫折,更不会故步自封。在他最后明了自己的错误时,他果断裁掉亲生儿子的总裁职务,拖着病弱之躯,积极寻找能让企业重生的良人良方。他甚至找到比尔.盖茨,希望能和他联手,重拾辉煌。他到最后也没有吝惜他的控股权,愿意放手给米勒。。。如果他还能活十年,谁知道情形又会怎样呢?
2003年还有评论文章说, 如果王安晚年能抛开心结, 意识到个人电脑时代已然到来, 以王氏当年的市场份额和绝对的技术优势,今天影响世界的电脑产业格局, 或会改写。
美国主流媒体说,王氏的崛起和没落,是美国商业史上最具戏剧化的例子之一。王安还是美国发明家协会的殿堂级人物之一, 一生拥有二十多项发明。他最初发明的电脑记忆磁芯,公司团队后来推出的计算器, 文字处理系统, 都是载入美国商业史册的重大发明。
比尔.盖茨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他对王安的景仰。2009年11月12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参加了CNBC电视频道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主题为“让美国继续伟大”(Keeping America Great)的公开集会。他说:“在科技行业,我最景仰的两个公司,王安电脑和数据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都破产了。因此我觉得,市况总有起落,一些公司会被淘汰,我并不会对哪家公司出局感到失落。”
他,才是那个真正从王安故事中得到教训的人!在经历了微软无可比拟的巨大成功,成为全球首富多年之后,他早早就安排了周详的退休计划,在人生盛年,急流勇退,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他的孩子们还小,他也早早说了,不会把遗产都留给孩子们。他和巴菲特,在全世界积极推行“裸捐”的做法。王安的惨痛教训,他真的是记取在心,一样都不会重复。
而曾经和王安有过多年恩怨情仇的IBM,一直紧跟市场与技术大潮,调兵遣将,一次又一次作出痛苦却必须的战略大改变。到了今天,半个多世纪前首推商业电脑的IBM仍然是全球最受尊重的技术公司之一,最有价值的美国品牌前十名,全球股市的大蓝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营利能力。2005年,IBM决定淡出PC硬件行业,其最出名的包括名牌THINKPAD在内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被中国公司联想买下,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老对手王安泉下有知,是不是也会感到欣慰呢?
大浪淘沙, 产业洗牌, 新的世界,新的千年。
罗威尔城中的王氏大厦,早已更名;波士顿中城的辉煌地标王氏艺术中心,也在几年前更名为CITI ARTS PERFORMING CENTER(花旗银行现在是其最大金主)。只有在查尔斯河边,属于麻省总医院的王氏诊治大楼还没有改名,迎来送往着各地的人们:或寻方问药,或救死扶伤。
美国已变, 对华人歧视不再;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 少年天才辈出。从19世纪的罗威尔到现在, 从机器织布, 到电脑, 到网络, 就是一代接一代的创新精神的延续,也是这个移民国家得已不断更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王安的故事, 辉煌与落寞, 成功与失败, 只是无数精彩的美国创业故事中的一个。
王安的故事, 是一个生动的留学生创业故事, 发生在没有网络, 没有风险投资, 却有着明显种族歧视的50年代初. 从一人一桌到身拥百亿,他的成功是一个活生生的美国梦的实现.然而,江山却只有一代, 这和他本人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王安在1986年, 曾经出版过一本个人传记, 名为, 里面有说到儒家的传统思想对他经商的影响; 也讲到他的成功, 是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教训, 历练而来的。 他更用公司多年和IBM交锋的例子, 充满信心地预见将会有一天能和IBM平起平坐。 可是,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 他一生最大的教训之一, 是把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 生硬地套入并没有这种传统的美国企业环境之上。
什么都可以改变。改变不了的,是历史。
日落长河,斯人已远。而我们,还在同一条长路上跋涉。
青山依旧在,成败转头空。远在罗威尔的旧王安大厦,仍在波河边静静驻立,巍峨如昔,拥抱着新世纪的朝阳。
――第一稿完(2013年4月27日,波士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