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这个名词对我来说熟悉而又陌生。
小时候,听老三届,那是个带点神秘感的,有文化人的象征,比如常常听说某某人“伊是老三届额”。又或者“伊是六六届高中生。”。那个时候,我大约只有七、八岁,从人们说话的口吻和略带崇敬的眼神,知道“老三届”是有真学问的人,而且是绝后的一代文化人。
再后来改革开放了,老三届似乎被“插兄”替代了,一说是谁,便有人说“哦,伊啊~~ 伊阿是插兄!”话语间带点自嘲、无奈,对十来岁的我来说,不能明白其中变化的意义。
再后来,提到“老三届”,便代之以一种可怜和同情:“哦哟老才古哦,老三届呀,读书没读着,好勿容易顶替伊拉爷娘,厂又倒闭来,下岗来......”似乎这是天底下最倒霉的一代人。
再后来我长大了,渐渐发现老三届也不尽然是可怜的一代,与每一代人一样,有社会上最底层一族,自然便有精英一族,只是每一个人的际遇不同、境况不同便结局也不同而已。
如今,我也已是中年,“老三届”的学长们也都已退休了,某天,我闯进了这个以“老三届”命名的论坛,常常会悄悄翻看他们的博文,像小时候翻看哥哥的抽屉一样,带着点好奇和探究,这时才觉得他们不是一群蓝灰色的面无表情的群像,而是五彩斑斓的,
——他们用相机记录城市的角角落落,因为有经历,所以镜头下那一砖一瓦是有故事的
——他们用笔触记录过去的点点滴滴,因为有经历,所以故事里的一切虽平淡但回味无穷
于是我挤进他们中间,像小时候挤进哥哥的同学们中间一样,不管是否欢迎,搬个小凳子坐下,用行动表示“我很乖,我看看不说话”!
这里的他们都很和善,也许是经历多了,便不再有莫名其妙的愤懑和不满,谁对谁错似乎都不太计较,说得好鼓鼓掌,意见不同的,也没有人动辄拍砖拔刀,像极了邻家的兄姐,于是,我听他们说似曾相识的那些故事,看他们一张张熟悉陌生的照片,就这样,坐定了下来......
有人的评论, 也如下:
阿拉就是滴滴括括个老三届, 下乡勿下乡, 勿是迭帮户头格唯一标准, 要晓得66届67届是有相当多个留上海工矿格, 留上海无论啥个原因是额骨头, 虽然伊拉有没有"作为"全看自家, 上山下乡的插兄等号称"大有作为", 其实是"滚伊拉娘格东采", 只不过是"倒霉透顶"了, 现在迭票人里厢所谓有点作为或者"大有作为"个户头, 除特自己努力之外, 重要的是有搭社会力量可以利用, 更重要个是抓牢了各种很不容易的机会并且最大限度个运用可能利用个社会因素.
不过, 迭帮人里厢只回得怨天尤人格太多, 我有一个同学, 混得相当恶劣, 拿全世界人骂光了, 唯独忘记特怨伊自家, 因为伊极勿努力.
有人的评论, 也如下:
不过, 迭帮人里厢只回得怨天尤人格太多, 我有一个同学, 混得相当恶劣, 拿全世界人骂光了, 唯独忘记特怨伊自家, 因为伊极勿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