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家理论看经济危机

一间。谓即一来果,由善修圣道故;或生天上,即于彼处定证寂灭。或生人间,即于此处定证寂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经济危机”这个术语似乎专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就其字面意思来说,可以说它是和讫今为止的整个人类历史一样长久。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它的习惯称呼是饥荒或饥馑。中国有着十分悲惨的饥荒史,对饥荒的恐惧已经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墨子·七患》中说:“一谷不收谓之馑 ,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匮) ,五谷不收谓之饥。”又说:“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小时候,常听母亲念叨,家有三年粮,心里才不慌。

历史上的民众造反,直接的原因都是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饥茺的原因是生产不足。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经济危机虽然也造成类似饥荒一样的结果,但是它产生的原因却正好相反:生产过剩!因此被称为“丰腴的贫困”。

过多的产品因为卖不出去而积压,生产者为了保持市场价格,宁可毁掉一部分产品也不愿降价。另一方面,大量失业者或无产者却因购买力不足而缺衣少食,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

匮乏产生的饥馑令人悲哀,而“丰腴的贫困”却使人愤怒。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被视为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不道德的社会。可以说,所有针对资本主义的憎恨都是源于人类的良心对经济危机的这种“邪恶性”无法容忍。

经典的解释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生产的有组织、有计划性与全社会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的无组织、无计划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可调和的,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因为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对社会造成一次大的分裂,迫使一批中产阶级破产。整个社会在一次又一次周期性发作的经济危机中日益鲜明地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无产阶级占有着人口的大多数,因此最后必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新的社会采用计划经济的方法组织全社会的生产,彻底克服邪恶的“丰腴的贫困”。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计划经济却造成了生产不足,产生了“普遍的贫困”。问题在于这种不足不是由于天灾和战争,而是生产者缺乏积极性造成的。

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优势就是对生产者和销售者有着强大刺激。为了获得个人财富,人们努力生产,积极推销。相对地,买家被忽略了。经济危机也可以说是买家的报复,通过类似“罢买”(传统的表现多是被迫的,买不起,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了新表现,拒买。虽然拒买的直接产品是证券,但拒买的根据还是实体产品供给过多,超出了社会购买力承受的能力。这两种表现可以合称为社会消化不了。)的方式使买卖双方重新达到一种比较平衡的水平。

资本主义制度在创造卖家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创造买家方面很长时期无所作为。社会精英们几乎没有深思熟虑,就想当然地认为买和卖会在自由市场中自动达到平衡。事实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

卢瑟福曾慨叹,人类的知识增长很快,而人类的智慧却裹足不前。即使经济危机一再爆发,社会精英们绞尽脑汁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却对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找错了病根,自然会开错药方。

克服经济危机唯一正确的办法是创造买家(增加社会有效购买力)。直到凯恩斯理论产生,这个问题才得到比较系统的研究。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就是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中,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提高社会的购买力,主要手段是扩大就业和通货膨胀。能找到有效的办法固然好(比如把安排在未来进行的工程提前开工),如果找不到,就是无效的办法也不妨一用(比如说挖一条沟,然后再埋上)。

现在,政府想到了更低成本的办法,直接发钱。在金融危机中,美国就直接发过钱。中国的香港、台湾都直接发过钱。

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抵抗经济危机有着莫大的价值。因为越是缺钱的人,钱的效用越大。因此,发钱应该完全按照社会公平的原则进行,穷人多得,富人少得,(或者在计划安排中只按身份,不分贫富,但鼓励富人以捐助的名义流入草根,同时给予美好的精神性回报或延迟性补偿。毕竟,不能制造富人只因为有钱而受到歧视和惩罚的伦理)。

巴菲特反复呼吁美国的富人要多交税,不知道是不是他认为美国正处于一场经济危机中?或者正在为如何正确地克服凯恩斯主义的副作用而苦恼。凯恩斯主义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政府债台高筑。

把富人手里多余的钱,通过让渡给政府,转化成社会财富,借助有效的经济计划和社保系统,兑现成现实的社会购买力。这是抵抗经济危机最好的药方。如果因此能够提高富人的尊严和名誉,不损害富人的生活水平和创富动力,这个方法几乎没有坏的副作用。好的副作用是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正义、人类良心和谋求进步的智慧的存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