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带来幼儿成长安全感

宁静纯我心 感得事物人 写朴实清新. 闲书闲话养闲心,闲笔闲写记闲人;人生无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会哭的孩子没奶吃,不会抢的孩子没玩具?

三岁的女儿凯蒂和我玩卡片。谁先发现两张相同的图案,谁就可以拿走所有的底牌。底牌中出现一张猴子的时候,她说猴子已经在她拿走的牌里了,并拣出来展示。我以为她把猴子重新扔了进来,赶紧按住,然后拿走了所有的底牌。

女儿哭了。她哭得如此伤心,仅次于两岁那年醒来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很快明白了,这两件事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给她带来巨大的不安全感。我非常懊悔犯下这两次错误。安全感是幼儿成长最重要的营养,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第一责任。第一种安全感很容易理解,尽管仍有很多父母粗心大意。在孩子三岁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让她/他相信,亲人就在她/他的身边,随时为她/他提供保护和支持。现在很多父母学习西方,让孩子从小就分床甚至分房睡。这是完全正确的决定,但是一定要在满足其安全感的前提下,有弹性地进行,切不可勉强为之。

第二种安全感,恐怕并不广为人知,那就是孩子对规则的需要。过去的主流看法完全相反,认为孩子是不懂规矩的,需要听从大人的指令。所以人们常说,孩子要听话。甚至有人说,孩子是野兽,带有动物的凶猛本能,需要父母和社会来驯服。是否听话成了评价孩子最重要的指标。另外有一些词,比如“懂事”、“懂得规矩”,看起来跟规则有关,其实说的也是“听话”。一个懂事的孩子,不是指她/他真的明白事理,而是懂得顺从大人。

孩子的确带有动物的本能,或者说自然界万物的本能,那就是出于成长的需要,对于规则的探寻。从吮吸第一口乳汁开始,她/他就知道,嘴唇有规律地开启和闭合,就可以攫食充饥。她/他有时会尝试停止吮吸,或者把小嘴放到妈妈的乳头之外的地方,看看是否有同样的收效。有些人说,你看孩子就喜欢调皮捣蛋搞破坏。其实,她/他只是通过这样的行为,来确认自己刚刚获悉的知识。

孩子对规则的确认能力,往往超过大人的想象。凯蒂开始学步的时候,她很快就能了解到,柔软的沙发是安全的,可以扶着它快速地走动。坚硬的凳子和墙壁稳则稳矣,但有可能碰痛身体,要小心对待。而摇晃的灯柱显然有些危险,试探几次之后,她就知道绕道而行。到了她能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她总结道:“我可以在沙里跳,因为它是软的;石头地板太硬了,容易受伤。”

家长对规则的改变要谨小慎微。凯蒂很快就知道,家里有动漫图案的东西就是她的,有庄重图案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的。有一次,妈妈临时把印有小金鱼的床单换到了自己床上,凯蒂非常生气,说:“这样我就只好到这里来睡觉了!”

一岁多的时候,妈妈告诉她,碗里东西没吃完,就不能再要;家里东西没用完,就不要再买。她一直牢牢记住这句话。带她到超市购物,看见巧克力她会仔细想,家里铁盒里是否还没吃完。但是,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她会说冰箱里还有肉,吃完了再买!厨房里还有白菜,吃完了再买!这时候父母必须小心地给她解释,不能轻易否定已经给出的规则,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坚持,而是要逐步地修正,并给出修正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诚实地告诉她真实的想法就行,只是需要耐心解释。

大人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只要有一次打破规则,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困惑。在德国,有些成人会闯红灯,但是旁边有孩子时,不管是谁家的孩子,他们通常都会克制,变成了一个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第一种安全感让孩子依恋父母,第二种安全感让孩子认识世界。掌握了规则,就学会了面对外部世界的方法。如果把掌握规则置换成听父母的话,看起来结果一样(比如都会等到绿灯亮了才过街),其实是重复强化了对父母的依恋,而无法独立行事(自己也能判断红绿灯)。

凯蒂很快掌握了玩各种卡片的规则,而且能够严格遵守,从规则中发现乐趣和自信。爸爸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抢走了已经属于她的卡片,让她看到可以不遵从规则,而依靠暴力进行抢劫的事实,所以大受打击,非常伤心。很多家长会说,这才是真实的残酷世界,不会哭的孩子没奶吃,不会抢的孩子没玩具。也许不无道理,但是那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希望孩子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