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与二位司马眼中的刺秦(1)


我现在每晚都比较有规律在十一点半上床睡觉。上周有一晚临睡前觉得意犹未尽,就顺手拿了一本台湾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中的《史记》一册,又顺手翻到荆轲刺秦一章,看完了正好睡意已浓。后来几天的闲暇时,把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完整地再读了一遍,又从网上搜来《资治通鉴》中秦纪二,通看了荆轲刺秦一节。相比较,我个人还是更认同太史公的见地,也更欣赏太史公的文笔。

在比较二位同姓司马的历史学家对荆轲刺秦的看法之前,我想先通过太史公的笔墨来认识一下中国最有名气的刺客-荆轲。关于荆轲,太史公写了这么二件小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 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 去,遂不复会。 
但凡对史记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太史公修史是不随意着墨的,其行文必有据或有旨意。这二件看似小事的事件,应该是有深意的。通过这二件小事,我的感觉的是,荆轲应该不是一个有卓越定力和胸怀的人。一个对自己非常自信并有卓越定力的人,一般是不会因为与人议论不合而遁去的,更不轻易为他人所震慑。通过这二段的寥寥数笔,太史公已经把一个学术(剑术)未精但已然出游于世,内心颇自得但又不那么自信的荆轲展现在读者面前了。接下来的一段也很有意思: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到了燕国,这回荆轲可能吸取了教训,交往的是一个狗屠和善击筑的高渐离。自然也不会有如何屠狗之争了。这个时候的荆轲应该是自在而自信的,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相与醉卧于燕市。当然,荆轲毕竟是“荆卿好读书、击剑”的士子,所以“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至于“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其所言确非虚,不管怎样,能够以一己之力而试图手刃强秦的、让太史公为他立传的,怎么都不能算一个庸人了。

接下来,再看这个远非庸人的荆轲是如何获取出使秦国的敲门砖的: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于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于期仰天太息,流涕曰:「于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于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扌甚]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
从这一段可以看到,荆轲对刺秦还是积极主动的,太子已经收留了樊于期,无论是为了声名还是情理,都不忍把樊于期再置于死地。但是荆轲则不然,私自找到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樊亦是慷慨激烈之士,这么一来,入秦面见秦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觐见礼就很顺利地办妥了。第二个觐见礼就更加方便了,太子丹直接去他家书房取来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就行了。所以说,荆轲自己解决了入秦面见秦王的唯一障碍。同时太子丹从赵人徐夫人处以百金买来了匕首,“使工以药[火卒]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这样,入秦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人事方面呢,太子丹是这么安排的:燕国有勇士 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而荆轲则另有打算: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从这一段,我首先看到太子丹和荆轲之间的沟通有问题,以至于导致二人对于入秦行期发生分歧和误会,为最终刺秦失败埋下了伏笔。对于太子丹的催促,荆轲表现出了他不够沉稳和不够自信的本色,不能为大局做一丝隐忍,为了急于向太子丹表明心迹,便轻易改变原先打算等待一位一同入秦的朋友的计划,而与太子丹为其准备的随行秦舞阳出发了。因为性格不够沉稳,所以才不耐催促,容易动摇;因为不够自信,所以才受不得误解,急于表现。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大学同学A,毕业后一直想自己创业,十多年后终于遇到一个投资者。A一开始醉心于办公室设计,到后来公司运作时,一旦与投资方的代表发生意见冲突,就妥协,因为“这样失败了,问题就不在他那里,他也用不着承担责任了”。单从他告诉我的这二件事,我当时就断定此次创业是必然以失败告终的,几个月后果然如此。荆轲的性格与A颇有类似之处:不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并坚持(总爱挑容易的去做),不自信,临大事而不能有担当,更没有即便千夫所指,我亦往矣的抱负和襟怀。

当然,创业失败的A仍然可以继续梦想,而二千四百年前的荆轲只得在易水西去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后来的事情人尽皆知,刺秦失败。待续: 
荆轲与二位司马眼中的刺秦(2) - 荆轲对刺秦的失败是负有责任的;
荆轲与二位司马眼中的刺秦(3) - 司马迁与司马光对刺秦的不同看法,以及我的看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