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茶的历史

大陆某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2008年移居美国特拉华州。著有《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长篇《昨夜群星陨落》、散文《昨夜星辰》、诗歌《潇湘水云》等24种近一千万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品茶的历史


我国茶文化书系,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少说也在千种以上。笔者日常浏览,随手摘录,即不下五十种,略举唐宋明清数种:


唐人陆羽《茶经》,为世界最早之茶叶专著;


唐代诗人张又新着有〈煎茶水记〉,专门品藻煎茶的水泉等次;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采茶录〉,则记述品茶杂事;


唐末苏廙有〈十六品汤〉,专论和品评煮茶技术和茶汤品色。


北宋初丁谓〈北苑茶录〉,记载福建北苑贡茶;


北宋中期蔡襄的〈茶录〉,详载建安茶之色,香,味及炙茶,碾茶,藏茶诸种方法;


同时人宋子安撰〈东溪试茶录〉,首次对茶树进行分类;


北宋末赵佶(宋徽宗)作〈大观茶话〉,极论北宋茶艺之精妙。


明朝朱权,顾元庆两种〈茶谱〉,记载了明代的茶道水平及其制茶工艺;


晚明屠隆的〈茶笺〉,评述虎丘,龙井等六种名茶;


同为晚明人夏树芳〈茶董〉,陈继儒〈茶董补〉,辑录了许多有关茶的神话,传说,诗句,典故。


降及清代,则有刘长源的〈茶史〉,是我国第一部谈茶的发展历史的专著;


冒襄〈岕茶类钞〉,综合记述江苏阳羡的罗岕茶;


龚自珍〈记会稽茶〉,评定会稽茶在碧螺春和龙井茶之间;


俞樾〈茶香室三抄〉,记康熙南巡,御赐太湖洞庭东山茶名“碧螺春”云。


…………


文革初期,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家中藏书大半被抄走焚毁。劫后烬余,尚存有蔡襄〈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许次纾〈茶疏〉,以及陆树声〈茶寮记〉等十数种。闲时,香茶一壶,翻翻茶书,品品香茗,书香与茶香并溢;如果是月明风清的夜晚,则于阳台上置一小几茶案,其清散消闲,何其怡乐也乎!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考先秦古籍无“茶”字,只有“荼”(tu,读阳平)字。


〈尔雅〉的〈释木〉篇说:“槚,苦荼。”


郭璞注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为桝,蜀人名之苦荼。”


至唐高宗显庆(656---661)年间,长孙无忌等人注释〈唐本草〉,始将“荼”字减去一笔,改定为“茶”字,用以区别作为苦菜的“荼”字。


我国发现茶叶,最早是作为药用的。〈神农本草经〉云: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陆羽〈茶经〉则以为,茶作为饮料,起于西周的周公。据传,公元前1135年周武王联合古代巴国地方的庸,蜀,羌三族,共同讨伐商朝的纣王。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后,巴蜀族即以茶叶为贡品。


而顾炎武〈日知录〉则认为是秦朝的事,他说:“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


据以上两书的记载,茶作为饮料,当在周秦间,即西周,春秋,战国的时代。


有一则记载可以证明,我国最迟在西汉武帝前后,茶已经作为重要商品进入市场,则其产生和作为日常饮品,最迟也当在春秋战国年间。西汉王褒写了一篇〈僮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王褒于汉武帝曾孙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从资中(今四川资阳县)到成都,住亡友家,与亡友妻杨惠过从甚密。杨惠有一个小奴仆,名叫便了,怀疑杨惠与王褒有奸情,常不服管教。王褒用了一万五千钱买断便了终生为奴,并立下契约,即是“僮约”;僮,未成年之奴仆。〈僮约〉中约定便了必须做的日常杂事就有:


“武阳买荼”


“烹荼净具”


两件事。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是汉代繁荣的茶市场所在地。


又据〈三国志〉记载:吴国末主孙皓,每次宴请臣僚,都强迫大臣饮酒,至少要饮七升。有一个叫韦曜的,不善饮酒,因他同孙皓关系较好,孙皓就用茶代酒偷偷递给韦曜。可见三国时茶已经上了酒筵。


又,据〈晋书〉记载:


大司马桓温待客多用茶果,不备酒席;吴兴太守陆纳招待谢安,也只用茶点。可见,汉晋时期,茶已经完全从药用转而成一种常备的饮品了。


茶能治病。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


“茶叶苦寒,最能降火。”


所以,唐代以前烹茶有如煎药,称为“煮茶”,即将新鲜茶叶加水,煮沸后饮用。不像我们今天用的是经过多道工艺,炒制,晾干后的茶叶。


进入唐朝以后,茶作为饮品,其需求量大增。浔阳江头的九江,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市。白居易〈琵琶行〉云:


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梁即今之景德镇。琵琶女的丈夫到景德镇贩茶回九江销售,千里路遥,绝非新鲜的茶叶。原来自中唐以后,为了便于储存,新鲜茶叶逐渐为晾干的“茶饼”所取代,所以才能长途贩运。据载,茶饼大者,一斤八枚,小饼一斤二十枚。煮以前,将茶饼碾成碎末,然后用茶罗筛过。元稹〈莺莺传〉写崔莺莺回赠元稹的物品,就有“文竹茶碾子”一枚。文竹即斑竹,莺莺被元才子抛弃以后赠以斑竹茶碾,取意在“泪痕点点斑竹枝”。到了宋代,据蔡襄〈茶录〉记载,茶碾多用白银或锻铁制成;“黄金性过柔”,不合用。


碾茶的方法,是“先以净纸密裹槌碎,然后熟碾”,“而茶罗则”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


茶罗筛过以后,再加薄荷,酥椒,桔皮和葱,姜,盐等,然后加水,三沸而后饮。


北宋末年,开始出现滚水冲泡,而民间仍多用煮法,惟不再多添香料,直取茶之真味。到了明代,冲茶,泡茶的方法盛行起来。陆树声〈茶寮记〉说:


“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投,即注满。”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茶与诗人,文士结缘至深,有人揶揄说:


“文士三夫人:书夫人,茶夫人,酒夫人。”


杜甫〈寄赞上人〉云:


柴荆具茶茗,遥路通林丘。


与子称二老,来往亦风流。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生清风。


王安石〈茶法〉云;“茶等米盐,不可一日所无。”


元曲〈玉壶春〉云:“清晨起床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错茶。”


清明时节雨纷纷。浙江龙井之“明前茶”(即清明节前茶),永嘉之乌牛早茶皆已上市,应较卢仝多饮两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