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经济数字,逐渐出现好转。最好看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各类经济信心指数慢慢恢复,其次就是房地产出现了复苏。尤其是后者,以英国目前房地产趋势,作为经济活力体现来看,都在稳步上升,除了伦敦之外,其他地区都还称不上有泡沫的迹象。加上英国央行会继续采取低息政策,对于英国出口和吸引外来投资提供了有利环境,最明显的时候来自中国地产商已经开始逐渐购买伦敦物业。最近一笔就是平安集团买下了伦敦金融城劳合社大楼。在美国,也传了类似经济复苏的迹象。假如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正在形成,至少英美两国在过去三年的调整之后,似乎在迎来了一个上行的通道。
相比之下,中国的情况似乎有点不妙。自从六二〇钱荒之后,各界对于经济前景出现了偏于悲观情绪。这对于靠仗义疏财来行走天下的中国外交来说,是一个令人担心的信号。对于中国内政来说,也是会让人担心,少了当年4万亿的豪气之后,中国人能适应未来可能的穷日子吗?
对于中国国内未来经济来说,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几乎已经是国内经济转型的突破点。只不过这届政府相对低调,在这个突破点上,并不敢发动宣传优势,搞高歌猛进的战术。这可以视为本届政府的理性务实,也可能处于中共内部在宣传与施政口径上还存在磨合空间。宣传部门历来是中国政治的前哨,党和政府系统常常借助它制造的声势来为施政铺路。
目前,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是处在一个彼此融合的阶段。宣传部更多是在为党系统服务,解决权力交接遗留问题,比如整风、审判前腐败分子,分给政府系统的宣传资源不多。
更大的可能是,中国政府对于经济调整缺乏足够信心,不敢大声,试图以暗渡陈仓的方式来进行,“摸石头过河”的改革,承担骂名的最小,追究起来也缺乏证据。这是中共从大跃进的惨败和改革开放神话塑造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然而,这对于政府和民众来说,失去了极好的政治训练的机会,使得依然停留在一个还没长大的现代政府和国民的状态。一旦将来,中国经济稍有危机,中国政府是否有足够信心去公开实情,民众是否有足够成熟心态去共度难关,这是比GDP增长还是衰减更重要问题。总的趋势来说,中国经济在未来偏向于持续增长。然而,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社会稳定和政府施政信用,其实基本上是一个民众的心理认同问题。
在英国试图摆脱危机的过程,两党的政治交锋和辩论是贯穿始终,保守党的经济政策需要不断地被公开挑战和证明。特别是欧债危机与保守党主导的联合政府几乎是同步登台,英国传统的出口市场出现了萎缩,联合政府,主要是保守党在上任之初,坚持削减政府财政,同时对银行业进行改造。对于外交押宝也做出了正确判断,经济上转向亚洲的策略,此处亚洲并非狭义的中国,他们在印度、东南亚的布局也是非常用心。
现在,中国慢慢进入太子党治国的状态。借用英国的保守党与工党轮替的模式,太子党相当于英国的保守党。也许两党共同之处在于有杀伐果断的魄力,不在于一时的恶评。以英国保守党为例,一开始就祭出削减政府财政这一招,贯穿始终,对于今天英国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可谓功不可没。相比之下,工党看起来是错选了领袖,并且为工会所挟持,不敢在正确的领域,做出果断的决策,总是说一些漂亮的场面话。政治之中,所谓太子党也好,保守党也罢,关键是一种有做政治精英的担当,敢做necessary evil的手段,至于场面话说的风趣幽默,没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