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一篇感人的文章:《门孔》 作者:余秋雨

如风的岁月里依稀有几行深深浅浅的脚印 ,,,,,,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门 孔》

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 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 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 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 道。
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 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 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 四解释死亡;
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 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 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 释死亡;
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 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 下了他和八十三岁的妈妈,阿四 已经不想听解释。谁解释,就是 谁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 他就一定跟着走,去找。


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对我 说:“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 落,是整天扒在门孔上磨的。只 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 分秒秒等我回来。”
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 眼”,谁都知道是大门中央张望 外面的世界的一个小装置。平日 听到敲门或电铃,先在这里看一 眼,认出是谁,再决定开门还是 不开门。但对阿三来说,这个闪 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 的等待。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 毫的松懈,因为爸爸每时每刻都 可能会在那里出现,他不能漏掉 第一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他 都在那里看。双脚麻木了,脖子 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 了,他都没有撤退。
爸爸在外面做什么?他不知 道,也不想知道。
有一次,谢晋与我长谈,说 起在封闭的时代要在电影中加入 一点人性的光亮是多么不容易。 我突然产生联想,说:“谢导, 你就是阿三!”
“什么?”他奇怪地看着 我。
我说:“你就像你家阿三, 在关闭着的大门上找到一个孔, 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亮光,等 亲情,除了睡觉、吃饭,你都没 有放过。”
他听了一震,目光炯炯地看 着我,不说话。
我又说:“你的门孔,也成 了全国观众的门孔。不管什么时 节,一个玻璃亮眼,大家从那里 看到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性。你 的优点也与阿三一样,那就是无 休无止地坚持。”


谢晋在六十岁的时候对我 说:“现在,我总算和全国人民 一起成熟了!”那时,*结束不 久。
“成熟”了的他,拍了《牧 马人》、《天云山传奇》、《芙 蓉镇》、《清凉寺的钟声》、 《高山下的花环》、《最后的贵 族》、《鸦片战争》……
那么,他的艺术历程也就大 致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为探寻 期,后一段为成熟期。探寻期更 多地依附于时代,成熟期更多地 依附于人性。
那些年的谢晋,大作品一部 接着一部,部部深入人心,真可 谓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云蒸霞 蔚。
当代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即便 有再高的成就也不能轻忽“谢 晋”这两个字,因为进入今天这 个制高点的那条崎岖山路,是他 跌跌绊绊走下来的。年轻艺术家 的长辈和老师,都从他那里汲取 过美,并构成遗传。在这个意义 上,谢晋不朽。



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想法, 觉得拍电影是一个力气活,谢晋 已经年迈,不必站在第一线上 了。我提议他在拍完《芙蓉镇》 后就可以收山,然后以自己的信 誉、影响和经验,办一个电影公 司,再建一个影视学院。简单说 来,让他从一个电影导演变成一 个“电影导师”。
有这个想法的,可能不止我 一个人。
有一次,他跨着大步走在火 车站的月台上,不知怎么突然踉 跄了。他想摆脱踉跄,挣扎了一 下,谁知更是朝前一冲,被人扶 住,脸色发青。这让人们突然想 起他的皮夹克、红围巾所包裹着 的年龄。不久后一次吃饭,我又 委婉地说起了老话题。
他知道月台上的踉跄被我们看到了,因此也知道我说这些话的原因。他朝我举起酒杯,我以为他要用干杯的方式来接受我的建议,没想到他对我说:“秋雨,你知道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善饮的吗?我 告诉你,第一,端杯稳;第二, 双眉平;第三,下口深。”
说着,他又稳又平又深地一 连喝了好几杯。
是在证明自己的酒量吗? 不,我觉得其中似乎又包含着某 种宣示。
即使毫无宣示的意思,那 么,只要他拿起酒杯,便立即显 得大气磅礴,说什么都难以反 驳。


他在中国创建了一个独立而 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却 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天地。
他与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 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谢衍。谢衍的两个弟弟就 是前面所说的老三和老四,都严 重弱智,而姐姐的情况也不好。
这四个孩子,出生在一九四 六年至一九五六年这十年间。当 时的社会,还很难找到辅导弱智 儿童的专业学校,一切麻烦都堆 在一门之内。家境极不宽裕,工 作极其繁忙,这个门内天天在发 生什么?只有天知道。
我们如果把这样一个家庭背 景与谢晋的那么多电影联系在一 起,真会产生一种匪夷所思的感 觉。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 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的图像, 不能不让人一次次落泪。落泪, 不是出于一种同情,而是为了一 种伟大。
一个错乱的精神漩涡,能够 伸发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吗?谢晋 作出了回答,而全国的电影观众 都在点头。我觉得,这种情景, 在整个人类艺术史上都难于重 见。
谢晋亲手把错乱的精神漩 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我 曾多次在他家里吃饭,他做得一 手好菜,常常围着白围单、手握 着锅铲招呼客人。客人可能是好 莱坞明星、法国大导演、日本制 作人,但最后谢晋总会搓搓手, 通过翻译介绍自己两个儿子的特 殊情况,然后隆重请出。这种毫 不掩饰的坦荡,曾让我百脉俱 开。在客人面前,弱智儿子的每 一个笑容和动作,在谢晋看来就 是人类最本原的可爱造型,因此 满眼是欣赏的光彩。他把这种光 彩,带给了整个门庭,也带给了 所有的客人。
他有时也会带着儿子出行。 我听谢晋电影公司总经理张惠芳 女士说,那次去浙江衢州,坐了 一辆面包车,路上要好几个小 时,阿四同行。坐在前排的谢晋 过一会儿就要回过头来问:“阿 四累不累?”“阿四好吗?” “阿四要不要睡一会儿?”…… 每次回头,那神情,能把雪山消 融。


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家后代 唯一的正常人,那个从国外留学 回来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儿子谢 衍,竟先他而去。
谢衍太知道父母亲的生活重 压,一直瞒着自己的病情,不让 老人家知道。他把一切事情都料 理得一清二楚,然后穿上一套干 净的衣服,去了医院,再也没有 出来。
他恳求周围的人,千万不要 让爸爸、妈妈到医院来。他说, 爸爸太出名,一来就会引动媒 体,而自己现在的形象又会使爸 爸、妈妈伤心。他一直念叨着: “不要来,千万不要来,不要让 他们来……”
直到他去世前一星期,周围 的人说,现在一定要让你爸爸、 妈妈来了。这次,他没有说话。
谢晋一直以为儿子是一般的 病住院,完全不知道事情已经那 么严重。眼前病床上,他唯一可 以对话的儿子,已经不成样子。
他像一尊突然被风干了的雕 像,站在病床前,很久,很 久。
谢衍吃力地对他说:“爸爸,我 给您添麻烦了!”
他颤声地说:“我们治疗, 孩子,不要紧,我们治疗……”
从这天起,他天天都陪着夫 人去医院。
独身的谢衍已经五十九岁, 现在却每天在老人赶到前不断 问:“爸爸怎么还不来?妈妈怎 么还不来?爸爸怎么还不来?”
那天,他实在太痛了,要求 打吗啡,但医生有犹豫,幸好有 慈济功德会的志工来唱佛曲,他 平静了。
谢晋和夫人陪在儿子身边, 那夜几乎陪了通宵。工作人员怕 这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撑不住, 力劝他们暂时回家休息。但是, 两位老人的车还没有到家,谢衍 就去世了。
谢衍是二00八年九月二十 三日下葬的。第二天,九月二十 四日,杭州的朋友就邀请谢晋去 散散心,住多久都可以。接待他 的,是一位也刚刚丧子的杰出男 子,叫叶明。
两人一见面就抱住了,嚎啕 大哭。他们两人,前些天都为自 己的儿子哭过无数次,但还要找 一个机会,不刺激妻子,不为难 下属,抱住一个人,一个经得起 用力抱的人,痛快淋漓、回肠荡 气地哭一哭。那天谢晋导演的哭 声,像虎啸,像狼嚎,像龙吟, 像狮吼,把他以前拍过的那么多 电影里的哭,全都收纳了,又全 都释放了。那天,秋风起于杭 州,连西湖都在呜咽。
他并没有在杭州住长,很快 又回到了上海。这几天他很少说 话,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有时 也翻书报,却是乱翻,没有一个 字入眼。
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家乡上 虞的母校春晖中学打来的,说有 一个纪念活动要让他出席,有车 来接。他一生,每遇危难总会想 念家乡。今天,故乡故宅又有召 唤,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春晖中学的纪念活动第二天 才开,这天晚上他在旅馆吃了点 冷餐,倒头便睡。这是真正的老 家,他出走已久,今天只剩下他 一个人回来。他是朝左侧睡的, 再也没有醒来。
这天是二00八年十月十八 日,离他八十五岁生日,还有一 个月零三天。


他老家的屋里,有我题写的 四个字:“东山谢氏”。
那是几年前的一天,他突然 来到我家,要我写这几个字。他 说,已经请几位老一代书法大家 写过,希望能增加我写的一份。 东山谢氏?好生了得!我看着 他,抱歉地想,认识了他那么多 年,也知道他是绍兴上虞人,却 没有把他的姓氏与那个遥远而辉 煌的门庭联系起来。
他的远祖,是公元四世纪那 位打了“淝水之战”的东晋宰相 谢安。这仗,是和侄子谢玄一起 打的。而谢玄的孙子,便是中国 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谢安本来 是隐居会稽东山的,经常与大书 法家王羲之一起喝酒吟诗,他的 侄女谢道蕴也嫁给了王羲之的儿 子王凝之,而才学又远超丈夫。 谢安后来因形势所迫再度做官, 这使中国有了一个“东山再起” 的成语。
正因为这一切,我写“东山 谢氏”这四个字时非常恭敬,一 连写了好多幅,最后挑出一张, 送去。
谢家,竟然自东晋、南朝至 今,就一直定居在东山脚下?别 的不说,光那股积累了一千六百 年的气,已经非比寻常。谢晋对 此极为在意,却又不对外说。他 在意的,是这山、这村、这屋、 这姓、这气。但这一切都是秘密 的,只是为了要我写字才说,说 过一次再也不说。
我想,就凭着这种无以言表 的深层皈依,他会一个人回去, 在一大批庄严的远祖面前,划上 人生的句号。


此刻,他上海的家,只剩下 了阿四。他的夫人因心脏问题, 住进了医院。
阿四不像阿三那样成天在门 孔里观看。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任 务是为爸爸拿包、拿鞋。每天早 晨爸爸出门了,他把包递给爸 爸,并把爸爸换下的拖鞋放好。 晚上爸爸回来,他接过包,再递 上拖鞋。
好几天,爸爸的包和鞋都 在,人到哪里去了?他有点奇 怪,却在耐心等待。突然来了很 多人,在家里摆了一排排白色的 花。
白色的花越来越多,家里放 满了。他从门孔里往外一看,还 有人送来。阿四穿行在白花间, 突然发现,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 住了。他弯下腰去,拿出爸爸的 拖鞋,小心放在门边。
这个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 他一个人,还有一双鞋。
能深知人性和深知生命的人,不会为一种成功 而感动,为一时的辉煌而感动, 也不会为一种挫败或者名望而感 动。最难得的生命的初始的感 动,是一种为生命自然形态中所 能承载的那些曲折,那些记忆, 那些生命的每个日子中坚强面对 的点点滴滴,而付出的心血和汗 水的感动,为这样一种胸怀,宽 容,智慧,粗旷,豁达,乃至不 死不屈,不折不挠的精神的感 动。~余秋雨
wwooyy 发表评论于
Thanks
Ji.Q.Zhang 发表评论于
好导演,好男儿,有气魄,有深度。
eRandom 发表评论于
余秋里还是余秋雨呀?一字之差,相去万里。
SUMMER2 发表评论于
文章还不错,但同大师的称谓还有距离。

一个好点的文艺青年写的不会比它差。

作者好像很容易被感动,可能是位女士吧!

不过我向来很恶心余,

因为其是:地震中死的老百姓,做鬼也感激共产党!
金竹陶器 发表评论于
谢晋的胸怀,智慧如同他的才智,令人敬仰。父爱如山。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