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 齐白石, 和张大千

一个中国医学生(CMG)在美国的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56年6月,艺术史家说,这是一个“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来自东方的艺术大师张大千伸出手来,在法国风景旖旎的尼斯港附近,紧紧握住了西方艺术的精神领袖毕加索那只粗大的手掌。

值得纪念的一次峰会

“咔嚓”一声,两位艺术大师会晤的影像被凝固在胶片上,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也为后世留下了难以穷尽的话题。

我们不妨从三个角度对这一事件加以解读:

一、从回溯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位东方的艺术卫道士张大千,对崛起的西方现代艺术开创者毕加索的拜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作为东方世界的泱泱大国,中国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历史,但在经历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 炮的攻击之下,老朽的大清帝国轰然倒下,以致被人取笑为“东亚病夫”。而张大千就是来自于这样一个国度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继承了数千年不曾断绝的中国传统,也是那个时代里中国画画得最好的艺术家之一。

而在英国率先经历工业革命后,欧洲掀起了技术、产业等一系列社会革命,欧洲一下子成为整个世界的发动机。风水轮流转,中国衰败之际,正是欧洲崛起之时。毕加索正是在这个时期担当起西方艺术界的领袖。

所以说,把张大千拜会毕加索这一事件放置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历史格局的变迁,并由此产生的沧海桑田之叹。这正是西方文化界所热衷的话题。

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1956年6月的这次会晤,地点是在法国尼斯港毕加索的“加尼福里尼”别墅。是年张大千57岁,而毕加索75岁。联系 到两位艺术家的实际状况可以看出,张大千去拜会毕加索,算是一种礼拜。

此时的张大千,正作为一名自由的艺术家在世界游荡。自由艺术家的身份,就意味着张大千必须自食其力,而画家的名气越大,他的画价就越高,这是张大千想要在西方世界“跑江湖”、造名声的绝佳妙法。

而1956年的毕加索,已经完成了蓝色时期、古典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的艺术探索和创新,先是功成名就,继而德高望重,卓然成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标志性人物。所以在张大千三次求见之后,毕加索终于答应与他相见于自己的海边别墅。

三、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毕加索与张大千的会晤,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文化交流活动。纵然,艺术家的炒作与炒作艺术家,对于艺术家的声名远播以及对市场 的影响力作用巨大,但是归根结底,艺术家还是要以自己的艺术作品来立身存世的,而毕加索与张大千都是彼世的匡时俊才、威名远播至今的东西方艺术大师。

毕加索为什么不敢来中国?

毕加索与张大千的这次会晤,还引出了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毕加索对张大千所说的一番话,至今令中国人的心脏怦然加速。

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你们的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齐白石是我们所崇敬的大师,是东方一位了不起的画家!”

毕加索不仅这么说,还搬出一大捆画来让张大千一幅一幅仔细欣赏。可令张大千瞠目结舌的是,这些画里居然没有一幅是毕加索自己的真品,全是毕加索临摹的齐白石的画!

毕加索接着说:“齐白石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中国画师多神奇呀!齐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上色,却使人 看到长河与游鱼。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他还对张大千说,“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的会晤,却扯出了第三位艺术大师,而且评价如此之高。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今天重新来回顾这件并不算太遥远的往事,这里有个还原现场的问题。

毕加索夸张大千,溢美之词再多再高也不为过。因为张大千毕竟也是世界有名的中国大艺术家,人家千里迢迢来你家里看望你,而且三次求见,你毕加索给张大千戴个大帽子再吹嘘得多一点,这叫“礼貌”,也叫“捧场”,俗话叫“给面”,本没有错误。但是,齐白石是第三者,跟毕加索八竿子打不着,所以毕加索在这种场合没有必要去为齐白石“捧场”。

由此可见,毕加索于1956年夸 赞齐白石的这番话,的确说的是他心里话,像是干干净净的毛巾一条,没有多少水分。艺术本来就没有国界,是金子总要发光。“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臧克家句)。无论在齐白石生前生后,国内国外,他的艺术和影响力,都是担当得住毕加索这番评价的。

在中国艺术史上,齐白石既是一座艺术高峰,又是一个奇迹。

也就是在张大千拜会毕加索同年的稍早时候,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将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授予齐白石。齐白石在国际知名度上,成为与毕加索比肩、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个世界的艺术大师。

同年9月1日,在北京台基厂9号中楼举行隆重授奖仪式。国家文化部长茅盾先生代表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评议委员会将荣誉状、一枚金质奖章和500万法郎授予齐白石。郭沫若致贺词,齐白石 请郁风代读致词。周恩来总理出席大会。是日会后,放映彩色纪录片《画家齐白石》。

是年,齐白石已经92岁了,垂垂老矣。   (孙炜)来源:《人民政协报》

(E-mail ZT)

http://s07.flagcounter.com/count/9tt/bg=FFFFFF/txt=000000/border=CCCCCC/columns=8/maxflags=248/viewers=0/labels=0/"

舌尖上的世界 发表评论于
网络上的东西,真是不可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