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一天,父母和孩子开车去外地。
孩子带了好几本书上路。他爱读书,以前打过比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吃了一片土豆片,让你直想吃更多的土豆片。他看书的方式呢,是同时有好几本书翻开着,用他的说法是,”我同时在嚼着十片土豆片(I was nibbling on ten potato chips at once)。”有一天,我汽车里的顶灯怀了,小朋友不能读书,烦躁不安,绝望中打开他的iPod Touch,在微弱的光线下看书。
孩子翻了几页书,有点失望,”这本书好长时间没读,前面的人物情节有点忘了。”你不是说读书就象吃土豆片一样高兴吗?你不是还喜欢同时慢慢嚼十片土豆片吗?孩子回答说,”剩下的那一半土豆片已经干巴了。”
路上跟孩子聊天,他考我三个发行量最大的作者。我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答案,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狄更斯、谢德尼希尔顿、马克土温,等等。最后他说是圣经的作者、莎士比亚、阿加莎克里斯蒂(Dame Agatha Christie)。这最后一个出乎意外,我都不知道,她是《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作者。
然后我们互相推荐自己觉得好看的书。孩子推荐我看Jodi Picoult的作品,说她的每部小说都围绕三个主题:爱,道德挣扎,上法庭。
我们不知道怎么谈起一些流传甚广的无稽之谈,比如,”吃热饭之后喝冷水,身体里的脂肪会凝集成块”,”菠菜豆腐不可以一起吃”,等等。孩子告诉我,蚯蚓被砍短了之后其实并不能长成两条新蚯蚓。我说,真的?看来跟孩子聊聊还能学点知识。
正当我们的谈论进行到热火朝天之时,驾驶员掉头询问,下面走哪条路?我们谈兴正浓,儿子说,随便哪条路都行。我说,我们在进行有智慧的对话,请不要打搅我们火车一样的思路(train of thoughts)。但是爸爸对路线很纠结,我只好放下话题,帮他查路。等我企图回到刚才的对话,儿子不无伤感地说,火车已经被砍成两段了。
一个半小时过去,又一个半小时开回家,一路上畅谈,珍惜这路上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