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当铁娘子遇到邓小平--百闻不如一见

 撒切尔夫人评价邓小平:他真残酷啊

撒切尔夫人生前曾4次访华,其中最重要也最引人瞩目的是1982年首次访华和邓小平谈香港问题。1982年9月,刚刚打赢马岛之战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邓小平严正驳斥了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有效论”,宣布中国领导人决不当李鸿章,表明了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维护中国主权与统一的坚定立场。撒切尔夫人走出人民大会堂后,脸色凝重,摔了一跤……

主权问题邓小平毫不退让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一见面后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邓小平答:“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接着,宾主双方步入福建厅就座。此时,记者们尚未退场,两人仍是相互寒暄。

几分钟后,记者被请离场,会谈闭门进行。在友好的气氛中,会谈转入正式话题。

就撒切尔夫人而言,在香港问题上始终抱定“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并在来华前就早有声明,大造舆论。因此正式会谈一开始她就提出了这一问题。

面对英国首相的挑战,邓小平寸步不让。他首先指出,这次谈判,除了要解决香港回归中国问题之外,还要磋商解决另外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1997年后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它的繁荣;另一个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波动。简单地讲,实际上这三大问题,就是1997问题、1997后问题和1997前问题。这些才是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完整议题。

说到香港的主权归属,邓小平毫不含糊地指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此,邓小平重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承认19世纪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一贯立场。

邓小平告诉撒切尔夫人,收回香港,是全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意愿。“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邓小平说,在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内,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的决策。“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舆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针对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管理的观点,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保持这个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现状。”

中国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邓小平回答: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他还告诉英国首相,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时,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首相跌倒在大会堂台阶上

激烈交锋过后,两位领导人商量起会谈公报问题。邓小平建议这次与英国首相的会谈能达成一个协议,“即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前提是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在这个基础上磋商解决今后15年怎样过渡好以及15年以后香港怎么办的问题。”

但是,撒切尔夫人坚决不同意邓小平建议,特别是拒绝以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为前提。经过一阵争执,双方同意发表一个不做任何实质性承诺的会谈公报。

当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落寞地从门口走出,脸色凝重。当她继续往下走时,高跟鞋与石阶相绊,使身体顿失平衡,栽倒在石阶下,以致皮鞋手袋也被摔到了一边。幸好她已将至平地,摔得不重,在一旁的随员及工作人员立即上前将她扶起。

英国女首相这一跤,引起了敏感的舆论界的浓厚兴趣。一位深知铁娘子和邓小平性格的记者分析道:撒切尔夫人锋芒毕露,邓小平绵里藏针。尽管撒切尔夫人受丘吉尔影响极深,坚持“鲜明的传统保守主义哲学和强硬的经济政策”,但在邓的面前,她毕竟还年轻。


【出身】 从杂货铺走出的铁娘子

“凡是有不和的地方,我们要为和谐而努力;凡是有谬误的地方,我们要为真理而努力;凡是有疑虑的地方,我们要为信任而努力;凡是有绝望的地方,我们要为希望而努力。”1979年5月4日,撒切尔夫人用这段话缅怀了已故友人,也开启了自己的首相生涯。

1979年,英国迎来第一位女首相,站在唐宁街上,撒切尔夫人对即将面临的挑战踌躇满志。不同于一般英国政客,她并非出身于政治世家,1925年, 她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一个杂货店家庭,她父亲热心地方政治。在自传《通往权力之路》之中,玛格丽特回忆起童年生活:“楼下开店楼上安家的生活一言难尽。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活特点之一就是你永远都在上班。年轻的玛格丽特非常勤劳,仿佛不知道疲倦是什么。“我们家强调勤奋工作。我们在家里从不懒散……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就是这类人。”这种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她的政治哲学。

1944年,19岁的玛格丽特被牛津大学录取,所学专业与浪漫丝毫无关——化学。受父亲影响,年轻的玛格丽特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牛津就读时,成为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热衷政治的她说,“要离开政治真是一种痛苦。”临近毕业时,她参加了几个单位的面试,其中一个是一家化工厂。面试官给她写下的评语是“此女子个性太强,不宜在此工作。”最后,她被一家塑料工厂的研发部录取,从此一头扎进了塑料世界。

 

登录后才可评论.